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懂感恩行孝道創和諧(孫賢英)

  懂感恩行孝道創和諧

  孫賢英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使中國的家庭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未來由獨生子女組成的家庭在中國將成爲社會的主流。 “獨生子女”家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贍養老人。一邊是雙方的年邁父母;一邊是年幼的孩子。加之就業壓力和生存的重負,使年輕人身心俱疲,沒有更多的精力去顧及自己的父母。破解這個難題,需要老人和子女共同努力。做爲老人,既有要求子女贍養的權利,也應該續持慈愛之心,體諒子女的難處,盡可能減輕孩子們的負擔。如果身體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參加一些適當的公益活動,不僅能夠造福社會,自身也能從中找尋到快樂,減輕子女不在身邊的孤獨感。

  父母慈,更須子女孝。百善孝爲先,今天來宏揚慈孝,讓慈孝文化發揚光大,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更爲迫切。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但是當前人們似乎更樂于對子孫的愛,而忽視對父母的孝。飯桌上,把萊放進的是孩子的碗;發生分歧時,讓步的也總是長輩。這種種現象很值得我們深思。慈孝的傳承,譬如百年育樹。父母爲根,子孫爲葉,我們所見多爲持水澆葉,很少有人以水潤根,如此本末倒置,又怎能使此樹枝繁葉茂,茁壯成長呢

  經常有人傷心悲泣著問師父:我把心血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可他爲什麼總讓我傷心

  師父的回答也總是很幹脆:因爲你!是啊,當你把他視作皇帝時,他必定會高高在上;當你輕慢父母時,他也必定會日後效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在用一雙天真無邪的眼睛時時觀察著,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他們就如同一張潔白的紙,至于這紙將呈現出怎樣的斑斓,決定權最初是在父母的手中。

  說到孝,必先談及父母的恩德。“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爲我劬勞”,《詩經》裏的這兩句話形象地描述了父母養育我們的艱辛。是他們給予了我們生命,是他們用無私的愛與付出換來了我們的今天。那些髦耋父母,蹒跚老人,也曾經年輕,他們也曾經是這個社會和家庭的脊梁,並爲之付出了全部的心血與汗水。父母雖已年老,不再是我們生活的依靠。但那裏有我們熟悉的臂膀,有我們依戀的胸膛。曆經歲月蹉跎,飽經世事滄桑,日暮斜陽中感受子女遠離的寂寞,形影相吊間飽嘗生老病痛的折磨。烏鴉尚有反哺之義,爲人子女更應該“知恩報恩”。我們有義務去關心、照顧他們,不讓他們爲疾病、痛苦、煩惱和孤獨所萦繞,給父母一個幸福安甯的晚年。況且,今天黑發者,明朝皓首人,我們也會爲人父母,並不可避免會變老。古人雲: “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即使爲了我們以後能有一個幸福的晚年,我們也應該秉承孝道,身體力行,爲孩子做好表率,在他們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慈孝的種子。

  ”祭而豐不如養之厚,悔之晚何若謹于前”。世間最大的遺憾莫過于子欲養而親不待!人們爲生活奔波忙碌,而往往忽略了去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常想時間還很長,機會還很多,豈知生命無常,世事難測,很多人也就因此抱憾終生。由此看來孝事雙親最爲緊迫。就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把中華民族的慈孝文化發揚光大,並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最終讓我們這個社會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一個人的快樂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快樂,一個家庭的幸福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幸福。慈孝的傳承是每一個人的事情,讓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傳播慈孝文化,讓慈孝走進千萬個家庭、深入千萬人的心田,讓更多的人與我們分享並從中受益,讓更多的家庭走出煩惱的陰霾,遠離家事紛爭。使神州大地處處和樂安甯,家家幸福吉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