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因叁要——孝養父母爲百行之先
前言
“淨因叁要”之主要義理體系,系以“修淨因”爲其實踐基礎;蓋欲弟子于領悟佛家 四谛十二因緣、叁法印之原始佛法之外,能對佛陀之遺教,有所身心力行之憑借。所謂“修淨因”者,乃謂箴諸學佛之人,人人以修“清淨因”、行“清淨因”,爲其 修身之準則,以“人格成則佛格成”之理念、期其登于佛性之堂奧也。
“修淨因”之綱目有叁:
一、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事。 二、受叁皈依,具足十戒,不犯成儀。 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吾人若能以“清淨心”,行此叁事!則“人成”矣!“人成”之後,佛成 則指顧之間可待矣。期凡一讀此文之慈濟法侶,能體念佛陀教導吾人之悲心,而有以己立立人,自度度人,則所勉于我諸弟子“人成佛成”之願足矣。
學佛法,主要是爲了去除內心的汙染,清淨自我的心地。
所謂清淨心,即人性本來沒有沾染汙穢的這分善性--善良的本性。既然本性就是善性,本來就清淨,爲什麼還需要淨化呢?又爲何有汙染與清淨的分別呢?所謂汙染心,即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受人我是非所薰染、薰習,而生起計較的心理,使良善的本性慢慢趨向惡念。
修行的意義,就是要接受佛陀的教育,洗煉自我的心地,將已經沾染塵垢的心,用佛陀的甘露法雨洗滌清淨;也就是要在人與人相處之中,時時提起正念,修養自己的言行。
要達到清淨的修養,必定要“藉事煉心”修淨因。在人間現實生活中,修學佛法不離叁件要事:
一、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事。 二、受叁皈依、具足十戒,不犯威儀。 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如是叁事,名修淨正因。
以關愛子女的心對待雙親 第一是孝養父母。 修學佛法,不離“世間法”。世間說“百善孝爲先”,修淨因、淨業的目標,是要達到佛與聖人的境界,但仍然要從做人開始。做人要飲水思源:我的身軀從那裏來?父母如何爲我付出愛心,我應該如何回報父母?
回報父母就是孝養父母。論語中告訴我們如何孝蓑父母,儒家所講的孝養父母是盡人事、盡形態,要殷勤、順從,不讓父母煩惱,這就是孝。
讓父母操心的,有自我的行爲和身體方面的。多數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子女能在社會好好從事行業、成就事業。然而,有的子女卻不能安分,將自己強健的體力用在不正當的行爲,困擾自己,破壞社會,使父母心煩、心急,換來社會人群的唾棄辱罵,讓父母蒙羞,這就是“行爲的不孝”。
也有人雖然很孝順,但卻讓父母非常操心,爲什麼呢?因爲不會愛惜生命,把身體毀傷了,結果使父母爲其擔憂操心。看看我們醫院有些挂急診的人,大部分都讓父母操心:有和人打架的,有騎飛車去撞到人或被人撞的......這些做父母的爲孩子肝腸寸斷,除憂煩自己的子女外,又要擔心子女打傷人、撞到人等種種心理負擔。
病在兒身,痛在娘心 更有憂慮子女生病的。例如慈濟醫院加護病房曾有一位四歲半的孩子,體弱多病又患腦水腫癥,由他的母親照顧。這位母親生有二子,大兒子八歲,健康活潑小兒子卻患腦水腫癥;爲了這個孩子,造成婆婆與先生對她的不諒解,認爲是怪胎,她不斷受到 諷刺、指責,先生更是向外求逃避。最後這對年輕夫婦不得不離婚,大兒子由先生撫養,小兒子由她照顧。
爲了這個兒子,除金錢的付出外,她還不眠不休地照料。有一天,兒子忽然從椅上跌落,送到慈濟醫院急救。年輕的媽媽一個人孤孤單單地守在加護病房外,憂心如焚地以淚洗面,那雙無助哀傷的眼神,讓人看了實在深感同情。
孩子離開加護病房移至普通病房時,我去探望他們母子。媽媽因爲徹夜末眠,伏在孩子床上睡著了,我走近床邊伸手摸摸孩子,這小孩天真無邪又可愛,臉上時時綻露笑容, 還伸出兩只小手讓我摸摸。他的母親擡起頭看到我,我告訴她“你看!你的兒子已經清醒了,你的兒子這麼可愛,應該不要緊的,你不要傷心啦!”做母親的看到兒子會對我笑,還伸出手和我玩耍,安慰地笑了。
但是,過了一天,孩子又再度昏迷送入加護病房。有位臺北的委員告訴我:“這個媽媽非常可憐,口不食、夜不睡,爲了這個孩子,都快生病了。”
你們看看,一個孩子從小養到大,做父母的要付出多少代價?爲了孩子,她甯願犧牲夫妻之愛,甯願割舍健康的大兒子,來保護這個多病不幸的小兒子,這就是天下父母心啊!我們小時候,是否也讓父母付出同樣的愛來對待我們呢?我們該不該孝養父母呢?“孝”是人的本性啊!
父母愛子女的心是無微不至的,這就是“慈母心”,我們若能以關愛子女的心,來孝養父母,即是真正至高的孝心。
有一次慈濟發放日,全省各地許多會員回來本會,大家聚集在這裏,每個人所提出來的困難,及希望我提供意見的,都離不開“如何使子女專心讀書、品學兼優、增長智慧......”“如何才能讓子女得到真正幸福?”“如何做回向,才能讓子女得到父母福德的庇護,得到福報”......每個人的話題,都圍繞著子女,大家所關心的,都是自己的子女,卻少見希望爲親長父母造福,將功德回向高堂的。
有一位年輕的婦人,因信仰宗教的方式未獲家人認同,也提出問題問我。我告訴她:“學佛不可整天跑道場,只顧拜佛、聽經,置家事而不管,對子女不盡母愛,對公婆未盡孝道,如何叫家人不反對?”年輕的婦人回答:“幾天前我還寄半斤人參給我的婆婆哪!
我說:“孝順並不是用半斤人參就能表現的。“孝”,必須以恭敬心來對待父母、公婆,不是只提供物質來奉養他們--他們不是讓我們用“養”的,是必須孝敬的。將內心的恭敬形于外就是“順”,爲人子女者應和顔悅色,順從父母,讓父母得到心靈上的歡喜,而不是供給豐富的物質只有物資奉養,非孝現代人所說的孝,往往只限于物質奉養而已,以爲把物質拿給父母,讓父母有得吃、有得穿,就算是孝蓑父母了。反觀過去所謂的“孝”,除了要使父母衣食無缺之外,還要晨昏定省,問候尊親。說任何話,一定要先察顔觀色,仔細思量自己說的話,會使父母歡喜還是生氣?若看到父母的眼神含有怒氣,則要說的話到此爲止,趕緊轉移話題,不令父母生氣。
現在有很多爲人子女者,當父母跟他說話時,他連回個頭看看老人家的臉,都覺得是多余的。甚至很多人爲了提高生活水準,離鄉背井,遠離父母,在外打天下,以自己的事業、家庭爲重,忘記了在故鄉時時倚門望子歸來的雙親。
現在有很多父母常常往國外跑,爲什麼要時常出國呢?因爲他們把子女送到國外念書。不論是美國、英國,即使路途多遙遠,他們都不辭辛勞地去看子女。然而,在本土臺灣,從都市到鄉村去看父母,他們卻感覺路程很遠,認爲自己的事業要緊,沒有空閑時間......若是對子女的愛念,則不會沒有空閑時間,每一次出門看子女,都是一個月或幾十天,認爲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爲親情難舍嗎!
所以,如果能夠以愛子女的心來孝養父母,則是人性本能的崇高表現,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清淨善心。
孝養父母是百行之先佛教說:“念佛乃諸法之要,孝養父母爲百行之先”。想入佛法門,要先學會念佛,因爲念佛能時時刻刻警惕自己“以佛心爲己心”;陪養慈悲愛念,也是要從念佛開始,所以,念佛即是入佛門學諸法的重要法門。
而孝養父母是百行之先、萬善之門--沒有孝養父母的心,而想追求佛心,是不可能的事,要修持學習佛心,必須先陪養孝養父母的心。所以說“孝心即佛心”--孝養父母之心,就是清淨的佛心。舍離“孝”則沒有“佛”,不念父母也無佛可念。這是佛陀教育衆生非常強調與重視的一點。
學佛修行者,“孝行即是佛行”,一切孝行無不是修學佛法的行爲。由此可體會,孝與修行是多麼密切的事,我們要修行學佛,希望達到與佛同樣的境界,必定要先從孝養父母開始。
所以說,“孝”字實爲衆妙之門,所有無上甚深微妙法,都由“孝”入門。如果沒有“孝”,我們的心門就是封閉的--因爲欲念及貪、嗔、癡等汙染心,障蔽了我們的心門;唯有以孝開啓心門,才能走入真正學佛之門。
總之,佛陀所說的教法、所施的教育,可以說是以“孝”爲宗;佛教的一切經典,也是以“孝”爲戒--人要如何守規矩?如何不冒犯衆生?必須先從“孝”做起。不犯上是做人的根本,也就是成爲君子的根本;想做一個坦坦蕩蕩的君子,必定要從“不犯上”開始做起,漸次便能上敬下愛,不冒犯一切衆生。
不忿父母,無佛可忿孝,有“在家之孝”與“出家之孝”。
“在家之孝”是指社會人士孝養父母應該勵行、持守的事。佛教與儒家皆講孝道。論語中所講的孝養父母,是盡人事、盡形態,要殷勤、順從,不讓父母操心,這就是孝。父母對待子女,雖同樣是自己的子女,也難免有特別喜愛或次要的,也有比較不喜歡的子女 。這是凡夫心所難免的--愛子女的心同樣有分別。以子女而言,如果能得到父母的愛,應該感恩、歡喜;假設與父母比較緣淺,即使我們做得非常辛苦,還被父母厭嫌、責備不是時,也要做到不怨怼,這就是“愛而不忘”、“勞而不怨”--父母愛我們,要心生歡喜,不可忘記父母的恩惠;父母怨我們時,要任勞任怨,絕對不可有怨恨的心理。
中國曆史上有很多孝子的例子:舜是古代的聖賢,從小就受母親百般虐待,但是他一點都不埋怨、記恨,這也是聖人之所以成爲聖人的根本。我們對父母一定要盡一項責任,即是“承順顔色,以盡孝養”——順從父母,察顔觀色,盡量讓父母歡喜、安心,這就是盡孝。如果讓父母煩惱、擔心,觸怒父母,這都是不孝。
父母是子女的模範,希望人人把握此時,克盡孝道,以做爲將來教育子女的根本禮法。
《淨因叁要——孝養父母爲百行之先》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