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先不能供養父母而布施者是名惡人
雖得財寶常耗不集。若先不能供養父母。惱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惡人
優婆塞戒經卷第五
雜品之余
若人施已生于悔心。若劫他物持以布施。是人未來雖得財物常秏不集。
若惱眷屬得物以施。是人未來雖得大報身常病苦。
若先不能供養父母。惱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惡人。是假名施不名義施。如是施者名無憐愍不知恩報。是人未來雖得財寶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菩薩若自無財,不應強逼父母等取其財物,令其貧匮持以施人。——大寶積經
善男子,菩薩不能自以身體支節施于乞者,若自割,若教他割。何以故?
若成是業,令彼乞者于大地獄受無量罪故。
菩薩摩诃薩,不應自惜身體支節。所以者何?
欲令乞者遠離廣大不善業故。
若有乞士,來從菩薩乞索所須,是時菩薩若自無財,不應強逼父母、妻子、眷屬、親戚、奴婢取其財物,令其貧匮持以施人。何以故?
菩薩摩诃薩欲于一切衆生中,行平等慈心故。
若菩薩摩诃薩,不逼父母、妻子、眷屬、親戚、奴婢財物持用惠施;菩薩爾時,于衆生中得慈悲心。善男子,菩薩不應于他衆生有悭吝心,以逼他衆生取財惠施,諸佛世尊所不贊歎,何況自割支節施于他人!是名菩薩具足檀波羅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