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呢?所以,現在我們得到結論:要得到快樂,最終必須先對今世的父母念恩。換句話說,念父母恩是令自己快樂的方法,也是達致個人與世界和平的方法,更是成佛的方法。
作爲居士,我們應當好好孝順及侍奉父母,對他們善加照顧,這是因爲他們對我們恩重如山,而且還因爲這是對我們自己今世及未來世皆有深遠利益的行爲與心態。
報父母恩之方法
不論父母是否依然健在,我們都應盡力報其恩德。如果父母健在,我們不盡孝道,卻待他們身後才撫棺痛哭,把屍體供在最昂貴的棺木中,把花、及食品供在靈前,這樣做毫無意義可言,而且死去的父母也受用不了這些供品。花是對眼根與視覺而供的,香乃對鼻根與嗅覺而供,食物則對舌根與味覺而供。死了的人不再有視覺、嗅覺或味覺,再供這些東西又有何意思呢?我們應該趁父母仍在生時,多加關心及常常侍奉。在他們過身後,我們亦宜以真正能利益他們的方法來盡孝。今天衲對這些方面欲作一點講解,以免大家墮入民間習俗的誤區。
如何利益仍在生的父母
如果父母仍然在生,我們除了在生活上盡力侍奉外,亦可以特別爲他們的長壽而供一尊或多尊無量壽佛像(Amitayus)。供養這尊佛或白度母等其他延壽本尊之聖像或圖片在佛壇上,配合每天虔心祈求,便有令父母長壽之緣起。不論是金屬佛像或圖片,必須先請有德大師開光,佛像更需如法裝髒。至于佛壇上其他供養對象及供品要求等,衲早已說過多次了,今天不再重複(注:見于法師之《福慧明燈》等著作中)。
我們亦可以代父母供僧、供燈、布施或作任何如法之修行,這樣亦可利益父母。在各種修行中,尤以主要用身體進行的修持法門最能利益父母及先祖,這是因爲我們的身體源自父精及母血,所以它其實正是父母乃至曆代先祖之身體的延伸品,以這個來自他們身體的肉身作善業,由于這種特別密切的關聯,便能爲他們帶來最大利益。可是,哪些才算是「用身體進行的修持法門」呢?我們供曼達(注:見法師著作《心生歡喜》)、守持大乘八關齋戒(注:見法師著作《福份無量》)、代他們朝聖及繞佛、作叁十五佛忏等禮佛修持,這些全屬主要以身體進行的修持法門。如果我們捐血救人,這亦算是利用此身體所作之善業類別,所以也必定會爲他們帶來很大的利益。
如何利益已往生的父母
如果父母剛剛過世,我們宜以恰當的方式處理其遺體。葬法主要分天葬、水葬、土葬及火葬這幾種。天葬是最好的葬法,因爲這類似大乘中的身布施,其功德十分大。佛陀在其前生中,便曾多次對有需要的衆生布施頭、身、手及血等。人的屍體如果葬在土中,其實最終亦會腐壞,倒不如用來作布施善行。可是,天葬在西藏以外的地區恐怕無法實行。
水葬是次等的葬法,其正確做法是把屍身綁上大石,沈于無龍族居住的水域,否則會沾汙了龍族之居處,反對後人不利。當然,這只是略爲介紹水葬方法而已,這葬法在香港及西方國家無法實行。
土葬是第叁等葬法。漢人習慣替先人挑選墳地,笃信風水,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墳地風水佳,對先人雖並無好處,但對後人卻的確有某些利益。
除卻高僧及福報極大者之例外情況外,火葬是最下等的葬法。曾作很多惡業者,在火葬時的煙會令地區的世間神靈不高興,所以這對任何人都沒好處。若我們實在必須采用火葬,便應謹慎地處理骨灰。現在漢地流行把骨灰供奉在寺院中,但這並非佛教的傳統,而且十分不好。把骨灰放在家中天天對其上香,同樣亦違背佛教傳統,而且這樣做其實對先人不但不會帶來利益,反而可能會對他們不利。如果能力所及,我們應把骨灰混以泥土,造成若幹尊不動佛(Akshobya)的泥像,並請大德誦經開光,然後把佛像投放于海洋中。如果這樣做,對先人的利益極大。如果我們無條件造佛像,便應請大德爲骨灰誦經,然後把骨灰帶往聖地朝禮,最後把它撒在幹淨的山上或海中。
在父母或親人死後四十九天中陰期中,我們應盡力多作供僧及延請僧衆誦經,自己亦應不斷祈願他們能再次轉生爲人及遇上佛法,並早日脫離輪回。
許多人把先人骨灰或照片供在家中,天天對它們供燈、上香及供奉飲食,這樣做對先人並無好處,反而有可能帶來傷害。先人的心識早已輪回在六道中的其中一道去了,所以根本無法受用我們的供奉。依佛教傳統說,若受供養的人生前曾作許多惡業,現在投生地獄中,我們對他們前生的照片或遺灰上香及叩頭,反而會令他們的痛苦增加。如果大家欲以照片紀念先人,在家中放一張小小的照片即可,不必對其上香或供奉。衲知道漢人向有追思祖先的傳統,所以在此提一個折衷的建議:我們可把先人的照片放在佛像的下方,在供桌上放上供品或上香,爲先人祈願脫離輪回。在這樣做時,我們其實是在爲先人而供佛,而不是對先人上供。如果能這樣做,便既紀念先人,又不違反佛法,且更爲先人帶來實際利益。不論先人現今投生在六道中的哪一道,如果我們這樣地代他們供佛,他們都能得到利益。此外,如果我們代先人作薰煙供養(注:見法師著作《本尊海會I》),亦可爲他們帶來大利益。
最終來說,如果我們多多行善、戒作惡業,這樣便是報父母及祖先恩德及利益他們的最有效方法。
《佛法與孝道(祈竹仁波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