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佛教無常觀▪P2

  ..續本文上一頁也好、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也好,互相團結都非常重要。假如每個上師的弟子之間大小戰爭不斷,這對整個佛教來講,是一種損害、一種打擊,除此之外,絕不可能帶來任何利益。

  上個世紀以前,戰爭是解決矛盾的主要途徑,而今全世界已經成了“地球村”,國家與國家之間也秉持著求同存異、友好往來的原則,我們佛教團體就更不應該彼此不和了。要知道,不管是南傳佛教、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都是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法,幹嘛非要爭個我高你低呢?假如佛教內部都不團結,我們今後是不會有進步、有發展的。

  其實,香港、臺灣的佛教非常開放,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許多高僧經常在這裏舉辦大型法會,不管是哪個教派的,我個人都非常隨喜,至少這可以讓很多人跟佛教結上善緣。

  昨天,我朝拜了香港最大的佛像,那裏有很多遊客,有些是以好奇心去的,因爲這曾被譽爲“亞洲第一大佛”;有些不是因爲信仰,純粹是去觀光旅遊的。但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只要眼睛看到了釋迦牟尼佛的像,就會種下解脫的善根。所以,自古以來很多真正的大德,一直在通過不同的方式,讓衆生與佛結上善緣。對此,我們都應值得隨喜!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不管漢傳佛教也好、藏傳佛教也好,難免有個別人魚目混珠,借用佛教的形象欺騙信衆。對此大家一定要擦亮雙眼,認認真真去觀察,否則,剛開始時若不觀察,到最後定會後悔莫及。

  現在有些人的行爲,對佛教造成很不好的影響,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當然,這只是他個人的問題,並不是佛教的過失,對此大家一定要分清楚。比如,有些人打著藏傳佛教的旗號,給大家灌頂、傳法,然後搞一些不如法的行爲。不少人就認爲藏傳佛教是這樣,其實事實並非如此。你們不管是哪一個人,如果去藏傳佛教的教義中尋找,是找不到這些過失的。

  因此,我們佛教徒的行爲,一定要對佛教負責、對衆生負責、對上師負責。尤其是錢財方面的化緣,對佛教不一定有利。畢竟很多人對財富特別執著,一提起錢,他們臉色都變了,所以,佛教若只代表化緣,那是不會有什麼前途的。

  作爲佛教徒,我們追求的不是別的,而應該是解脫。假如你真的有了無常觀,對世間財富並不會特別希求。記得《正法念處經》中有一個教證說:“色種姓財富,及以諸樂具,一切皆無常,智者不應信。”這個講得非常好!真正有智慧的人,對美色、錢財、享樂、豪宅等,根本不會貪著。因爲這些都是無常的,跟解脫比起來不值一提。所以,古往今來許多高僧大德,可以把這些統統看破、放下。包括現在很多在家人,修行到了一定時候,也知道追求身外之物沒什麼實義,那希求解脫的出家人就更不用說了。

  因此,有些佛教徒對自己的行爲,應該值得注意。否則,你對佛教沒有做什麼貢獻,反而起到破壞作用的話,這是非常不合理的。希望在座的很多佛友,也想一想自己應該怎麼樣弘揚佛教?若要荷擔如來家業,就應當時時護念衆生的心,他們對佛教不理解的、容易誹謗誤會的,自己就要盡量斷除。

  這方面,你們每個人都有責任,並不單是我們出家人或某個上師的事情。今天在座的都是佛教徒,你們也可以看一看身邊的基督教徒,對自己的宗教是怎樣維護的?他們平時的所作所爲,都會顧及自己的道場、自己的信仰,而我們爲什麼缺少一種凝聚力呢?

  所以,大家不管是漢傳、南傳、藏傳的弟子,都應該爲佛教的未來著想,爲弘揚佛法而共同努力。佛法中絕對有遣除一切痛苦的智慧、利益一切衆生的大悲,這從任何一部經論中都可以找到。但現在很多佛教徒,卻把這些高高的法,用低低的行爲來表現,這是相當可惜的。

  如今不少人特別喜歡求密法,目的是什麼呢?就是想自己發財、健健康康。其實,有了這種發心的話,修再高的密法也不是密法。往昔阿底峽尊者有個弟子是修喜金剛的,結果他卻修偏了,墮入了小乘的滅定。這是爲什麼呢?就是因爲他發心不正,以此背離了密宗的境界。所以,判斷一個人的修行是好是壞,並不在于他到底修了什麼,而要看他的發心如何。

  現在很多人,理論基礎太差了,系統聞思也不夠,這樣一來,對佛教的廣大甚深沒有正確認識,只是表面上念念經、磕磕頭、燒燒香、拜拜佛,那即使皈依了很多年,也不會有一點進步。

  要知道,真正的佛教就是智慧和大悲,若想掌握它的精髓,必須要通過系統學習。如今很多年輕人,智慧非常不錯,對叁寶也很虔誠,作功德、開法會十分積極,但對于佛教的真理,他們既不想聽,也不想講。甚至有人還說,學這些理論會增長分別念,對解脫有障礙。其實,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經典、龍猛菩薩傳下來的論典,再怎麼樣也不會障礙解脫,這一點你大可放心。有些人根本搞不懂什麼對解脫有障礙,實際上,你如果什麼理論都不學,修行只是盲修瞎煉,這才真正是解脫的大障。

  有些人皈依十年八年了,成天在上師面前求灌頂,但一次加行也沒修過。尤其是香港這裏比較自由,傳法、灌頂的廣告宣傳隨處可見,有些學密宗的人得過無數次灌頂了,但只是整天念念咒,從來也不知道要守誓言,一說要系統學習就興趣索然,這是很大的一個問題。

  如果你們像藏族人一樣,從小就生長在佛教家庭裏,就算沒有很高的智慧,自己的信仰也會比較穩固。可現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們的分別念錯綜複雜,假如你不懂佛教的道理,過段時間信心就很容易退失,到時候你什麼都抓不住,內心會非常迷茫。但若對佛法有過系統的聞思,一旦你對佛教不理解了,正見馬上就能摧毀你的懷疑,這是特別重要的!

  五、用無常觀引導自己真實修行

  對我們每個人來講,觀無常是修行的根本,《開啓修心門扉》中講了很多這方面的竅訣。蓮花生大士在一個教言中,也以比喻闡述了相關的道理:就像一個人不慎墜落懸崖,慌亂中抓住了崖壁的一把草。他緊抓不放,往下望去,是萬丈深淵。這時出現一只白老鼠,叼走一棵草;又出來一只黑色的老鼠,叼走一棵草,兩只老鼠就這樣輪番叼,他手中的草越來越少。正在這時,他看到旁邊有棵果樹,樹上長滿了水果,他津津有味品嘗著水果的甜美,完全忘記了自己身處險境。

  這個比喻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的壽命就像是那把草;黑白兩只老鼠,比喻白天和黑夜,它讓我們的壽命不斷減少;身邊的水果比喻世間的名聞利養;而身下的萬丈懸崖比喻死後的叁惡趣。簡單來說,我們的壽命眼看就要走到盡頭,倘若一味沈迷在妙欲的點滴快樂中,那麼一旦生命徹底結束,等待自己的就只有一條路——墮入叁惡趣。

  然而,許多人並不知道這一點。有些老年人明明活不了很久,最多二叁十年就會離開人間,他卻像還能再活一百年一樣,忙著爲未來作各種打算;有些年輕人認爲自己身強力壯,用不著去想死亡,卻不明白“黃泉路上無老少”,死亡突如其來就會降臨。

  這個世界上,每分每秒都有許多人死亡,有些是橫死,有些是自殺,有些是病死……所以,死亡離我們並不遙遠,它隨時隨地都會出現。然而,世間人對“死”字特別忌諱,平時連提都不願提。不像我們佛教徒,一直把死亡無常當修行的動力,就像米拉日巴尊者,最初害怕死亡而去山裏修行,最後因此而獲得了無生無死的把握,縱然死亡來臨也絲毫無懼。

  佛教中也有很多老修行人,一輩子都在觀生命無常:“當我死時怎麼辦?我突然得了絕症該怎麼辦?我出門翻車了該怎麼辦?……”經常這樣想的話,提前會有一些准備。而世間人,包括不少明星、領導,平時對死亡根本不去想,一旦無常落到了頭上,只能哭哭啼啼、萬般不舍地撒手而去。

  所以,你們作爲佛教徒,一定要學習佛教的教義。否則,只辦個皈依證,有時間就念念佛,但很多道理都不懂的話,那就太表面了。大家至少也應當每天修一下死亡無常,這個若能修得很好,對行持善法自然有一種無聲的勸導:“我不能天天懈怠、天天散亂,無常來了怎麼辦?我還是要多造善業、多積功德!”

  因此,在所有的法中,修無常是最重要的。以前很多大德也說了,倘若你無常修得好,修其他法自然不成問題;假如無常修得不好,即使你得了密宗最高的法,也不一定對解脫有利。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很多人認爲,藏傳佛教就叫“密宗”,漢傳叫“顯宗”,好像臺灣、香港都這麼叫,二十年來一直如此。其實這是錯誤的,藏傳佛教的噶舉派、格魯派、覺囊派、甯瑪派、薩迦派,都非常強調顯密兼修,就算你走遍整個藏地,也找不到一個教派只修密宗而不修顯宗。同樣,把漢傳佛教稱爲“顯宗”也不對。你們看看漢地寺院的早晚課誦,裏面的楞嚴咒、大悲咒、往生咒等,都是密宗的咒語。除了這些以外,密宗也沒什麼更密的東西了。

  也許有人認爲:“密宗要求灌頂才能看有些法本,顯宗中就不需要如此。”其實,這也是一種孤陋寡聞。顯宗的有些出家戒律,對一般在家人也需要保密,不允許隨便翻閱。所以,保密並不是密宗才獨有的。

  此外,有些人一看到藏地穿紅色僧衣的,就說他們是“喇嘛教”,這種稱呼也有失偏頗。“喇嘛”是上師的意思,藏傳佛教中的修行人,並非個個都是上師。同樣,有些人看到漢地出家人就叫“和尚”,這也不是特別貼切。“和尚”本是一種尊稱,要修行很好、德高望重的才能稱得上,並不是人人都能叫的。所以,我們出家人有出家人的稱呼,但可能因爲曆史的原因,後人把這些就當成一般出家人的稱呼了。

  我昨天在中文大學,看到有些學生在研究生論文、博士論文中,提到了很多佛教名詞。當時我就提醒他們:“以後如果寫佛教方面的文章,最好不要太驕傲,以爲看了一兩本書就足夠了……”現在很多學者經常如此,有了這樣那樣的頭銜之後,只翻了幾本佛教的書,就開始指指點點、信口開河,這是非常不合理的。

  昨天有個人講“如來藏”時,認爲如來藏就是如來的心髒,講得特別奇怪。後來我跟他吃飯時,一個同學對他說:“你以後不要這麼講,不然,在佛教專業人士看來,如來藏不像你解釋得這麼簡單。”但他一直堅持這就是如來藏,是佛陀的教法。現在很多人憑自己的想象去理解佛教,然後再一傳十、十傳百,帶來很多負面影響。因此,在座每個佛教徒,都應該有弘揚正法的責任。

  同時,我們生命是無常的,今生遇到這麼殊勝的佛法,並不是無緣無故,而是多生累世的福報。有了這樣的因緣時,大家不能明日複明日,覺得“我現在才30歲,等60歲再修吧”,這種想法特別可笑。到底死亡和明天哪個先到來?誰也不敢保證。所以,大家應當有無常的概念,以此鞭策自己盡快修行,不要再浪費這個人身了。

  如今,我們有緣學習佛教中無常、無我、大悲心、菩提心等教義,確實非常非常幸運。我們身邊有很多人,每天都在造惡業,一生也沒有遇到這麼好的法,所以大家要珍惜這種機會,一方面要學習佛法,同時也要好好修行。若能這樣,你就會明白“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的道理,證悟空性也不會很困難。

  此外,倘若對無常有所認識,那我們生活中無論發生什麼,也有坦然面對的能力。剛才我遇到一個人,她聽說老公有外遇,就專門從漢地飛到香港,在七十多公裏以外的地方,准備抓她的老公。她心裏特別特別痛苦,說她老公以前很疼她,現在卻變成了這樣,問我應該怎麼辦。我只能告訴她:“萬法都是無常的,他過去對你好,現在對你不好,這就是無常。而你的話,很可能現在貪執他,但過一段時間徹底失望了,不但不再愛他,甚至想殺了他。所以,有了無常的話,什麼不可能的都會成爲可能,你也用不著太執著……”

  其實,不但人心會變,萬事萬物也莫不如此,一切都沒什麼可信的,不管是房屋也好、財産也好,包括自己的身體,這些都逃不出無常的範疇。現在有些人因爲自己老了,頭發越來越白了,皺紋越來越多了,牙齒也一顆一顆脫落了,就心急如焚,想方設法利用現代科技,在自己身上修修補補,企圖挽留住青春的腳步。但即便如此,無常的痕迹也不可能被全部擦掉。

  因此,大家一定要了解萬法無常的道理,這樣不但對生活很有幫助,對修行更有極大的促進,它能讓我們真正生起出離心,最終證悟無我的境界,進而擺脫輪回的束縛。

  現在很多佛教徒,只追求一些表面上的善行,若是念念經、放放生,這方面大家都很熱情,但從根本上斷除“我”的話,許多人都不在乎。要知道,我們來一次人間不容易,學一次佛法也不容易,假如沒有依此而解決最關鍵的生死大事,那以後還要輪回多久才能遇到這樣的佛法?這是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

  所以,學佛不能停在特別膚淺的層面上,畢竟做慈善、搞些簡單儀式、表面上幫助別人,這在其他宗教中也有。佛教中不但有這些,還能讓我們通過修行,認識心的本來面目,徹底解決生死大事。因此,希望在座的佛教徒,在這方面更要值得關心!

  ------------------------------------

  [1] 《毗奈耶經》雲:“我之眷屬中,猶如妙瓶者,比丘舍利子,及目犍連等,于如是百人,供齋與供物,不如一刹那,憶念有爲法,爲無常殊勝。”

  [2] 《叁主要道論》雲:“人身難得壽無常,修此可斷今生執;無欺業果輪回苦,修此可斷後世執。”

  [3] 《釋尊廣傳·尋法品》中:釋迦牟尼佛于久遠之前,爲國王甘謝讷巴樂時,四處尋求正法饒益衆生。有一婆羅門說自己有正法,但要想獲得法,須在身上挖一千個洞,插入千根燈芯做成一千盞燈,點燃後才可傳授佛法。國王欣然答應,挖肉做成千燈之後,婆羅門傳給他:“積際必盡,高際必墮,聚際必散,生際必死。”

  

《淺談佛教無常觀》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克珠傑十大誓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