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帝到底存不存等問題。當然,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講,各大宗教互相理解、互相團結是有必要,但內外道的見解千萬不能混爲一體,畢竟佛經中說過“皈依佛後,不能與外道同流合汙”,這個道理都不懂的話,不要說其他大經大論,連最基本的皈依戒也沒有通達。
現在有些法師和居士,言行不如法的來源是什麼?就是沒有通達佛法。如果真的通達了,那些邪知邪見絕不會動搖你山王般的見解。現在有些人就像山上的經旗一樣,東邊吹來一個謠言風,自己就往西邊飄,西邊傳來一些誹謗風,又朝另一個方向飄不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爲自己的佛教理念特別薄弱,基礎沒有打好。
因此作爲佛教徒,不要認爲學佛就是一步登天,馬上獲得感應、出現驗相,或者長著翅膀在天上飛來飛去。世間人得一個中學畢業,尚且要花一定的時間,學佛就更需要極大的付出了。當然,對個別利根者而言,當下開悟的現象不是沒有,但我們也應觀察一下:自己是不是這種根基?有沒有智慧,有沒有信心,有沒有正知正見?……每個人應該有自知之明,不是這種根基的話,先了解佛教的道理非常重要。
世見若非量,所見應失真。
剛才對方說:“世間人之所以不見因中有果,是因爲他們被無明煩惱纏縛著,所見所聞不是正量。”對此,我們繼續駁斥道:如果說世間人能見的智慧是假的,那麼所見的對境也應該是假的,因爲能見與所見互相觀待而安立。比如用望遠鏡看東西,望遠鏡是假的話,它所見到的對境也肯定不真。既然所見之果虛妄不真,那麼你們說因中有果、後漸明顯有何意義?這樣一來,你們的觀點豈不是不攻自破了嗎?
對外道的觀點了解之後,將其前前後後與佛教相比較,就會發現它的說法並不究竟,只算面積、不算體積的話,事物的正確性沒辦法判斷出來。佛教無論從空性、顯現,還是絕對、相對,哪個方面進行觀察,其合理性都無與倫比、至高無上,我們的智慧只要跟得上佛教,不用擔心自己會輸給外道和世間學問。
當然,有些人的智慧有限,不要說是高深的理論,僅僅講一個皈依戒,在別人面前也表達不清楚。但這是人的過失,不是佛法的過失,不要認爲佛教有過錯,其他宗教能推翻佛教。這一點不是我今天在這裏說大話,原來寫《智海浪花》的時候,就有一百二十多位知識分子,相對而言有一定的名聲,在他們面前,我也不是爲了完成一本書,而是爲了和他們探討佛教,看自己的見解會不會失敗。但每一個知識分子都覺得,世間任何一個學問在佛教面前,都顯得特別軟弱無力。後來,我准備接觸一百多個博士,但因爲時間和身體種種原因,《博士訪談錄》中只提到了十多位。跟他們接觸的過程中又覺得,現在的“博士帽”並不權威,他們的理論在佛教面前也不太管用。再後來,又遇到一些身份不便透露的科學家、文學家,與他們探討佛教與世間問題時,也始終能體會到佛教的偉大。所以,希望各位道友通過各種方式把佛教的甚深道理融入自心,到了最後,哪怕成千上萬個人摧毀你的信仰,你也根本不會動搖。
有關經典中說,修行人不應以信仰爲重,而應以智慧爲重。若以信仰爲重,很可能今天信這個、明天信那個,在外道的神像前祈禱也能流出眼淚、生起信心,但若將智慧與佛法融爲一體,遇到什麼困難,自己的見解都不會改變。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爲主的論典中也講了智慧的重要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應該隨時磨砺自己的智慧寶劍,不然,遇到邪知邪見的敵人時,智慧寶劍生鏽了,出家二十年也會繳械投降,最後站在外道的立場上反駁佛教,顯露自己的愚昧無知。因此,以智慧破斥外道是很有必要的。
卯四、遣除妨害自宗:
若量皆非量,量果豈非假?
真實修空性,亦應成錯謬。
對于中觀宗的妨難,對方辯駁道:“按你們的承許,假如能衡量對境的智慧是假的,不是正量,那它所得出來的果——萬法無常、輪回痛苦、衆生皆有如來藏等結論,也應該是假的。因爲有境有錯誤,對境也會錯誤,就像做夢的時候,夢中的心識是迷亂的,此心識的所見所聞也不會真實。這樣一來,你們大乘佛教特別強調的空性法門,不就成了虛妄的嗎?既然空性成了虛妄,修行空性也就不合理了。”
有些道友可能也這樣認爲:一切法在勝義中都是空性,名言中如幻如夢、現而不實,既然心識如幻不實,(按因明的說法,是一種錯誤意識,)那它所抉擇的果——諸法空性也是假的了。如果能見、所見都是假的,我們祈禱佛陀、修空性、放生等行持善法,是不是全部沒有意義了?
這種疑惑是很正常的,你們若也有類似的邪見,認爲佛教的道理不正確,應該直接說出來,沒有必要憋在心裏。否則,憋的時間太長了,病入膏肓時要開刀也很困難。因此,我們如果發現自己病了,就應該想辦法找一個有智慧的醫生。
不依所察實,不取彼無實,
所破實既假,無實定亦假。
對方剛才提出一個問題:心識是假的話,所得的結論也是假的,這樣修空性沒有意義了。中觀宗回答說:究竟而言,修空性確實也是假法,因爲能見與所見互相觀待,一法是假的,與之相待的另一法也應該是假。但如此承許沒有任何過失,因爲我們之所以要修無實單空,是爲了破除對實有的執著,斷除了這種執著後,抉擇究竟勝義時,無實法也是虛妄的,一切戲論皆要遠離,此乃佛法最精華、最甚深的密意。
我們在修行的最初,必須要依賴心所假立的法,而不能以無實法作爲對境,直接緣取它來修持。觀察一個法時,首先要確定它的存在,將其析爲無生空性後,無生空性的本體亦非實有,就像燧木和燧墊摩擦生火,最終這二者本身也被燒盡一樣。所破是假的,能破也是假的,所破的萬法不存在,能破的空性也是假立。瓶子沒有的話,無瓶也不存在,這個道理非常重要。
現在很多人宣講《般若經》、《心經》、《楞嚴經》時,只是將不存在抉擇爲空性,這種見解很多法師都會講,卻不知道不存在屬于無邊,並非究竟離戲的大空性。《叁摩地王經》雲:“有無是二邊,淨不淨亦爾,是故有智者,離邊不住中。”抉擇空性時,不住于有邊、無邊,也不住于清淨邊、不淨邊,真正的智者遠離四邊八戲,任何一邊也不會住。
這一點對初學者來講,真的很重要,否則,一直認爲空性就是不存在,將這種不存在執爲實有,只是滯留在單空的層面上,這種執著很難破除。龍猛菩薩雲:“若複見有空,諸佛所不化。”如果執著空性實有存在,諸佛也沒有辦法調化。佛經中說:“甯可我執如山王,不可有空執如芥子許。”單空能摧毀無始以來的實有執著,但進一步抉擇時,畢竟單空是一種實執,也是解脫的障礙,最終也要滅盡的。所以,《四百論》中說:“愚甯起我執,非說無我理。”對愚者甯可讓他起我執,也不可以說空性無我之理,爲什麼呢?原因是“一者向惡趣,勝者趣涅槃”。聽聞無我空性之後,愚者會因不信誹謗而趣向惡趣,利根者則可依此迅速趨入解脫。
耽著單空的現象,藏地發生也得比較多,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論典中曾嚴厲批評過。漢地也有些大德以前執持這種觀點,但這絕對不合理。此處講得非常清楚,所破的有實法既是假立的,能破的無實法怎麼會存在呢?因爲有實與無實互相觀待的緣故。現在也有很多人,知道貪心是空性的、不要去執著,但心裏一直惦記著這種空性存在,其實這也是一個邊,應該要破斥。
下面寂天論師通過比喻進一步說明,對有和無的執著都不合理。這個比喻非常重要,口口聲聲自稱爲中觀證悟者、開悟者的人,不妨好好對照一下,看自己是不是將萬法不存在當作實有,以這樣的境界認爲已經開悟了。
那麼開始講比喻:
如人夢子死,夢中知無子,
能遮有子想,彼遮也是假。
此頌的比喻,要跟前頌的意義結合理解:如同有人夢到生了孩子,極其歡喜,孩子死了,又非常傷心,若能了知這是一場夢,孩子的生住滅都是虛無的,怎麼會有痛苦呢?無的執著,能遣除有的執著,但它也是虛妄的。因此,孩子不存在的念頭是假,孩子存在的念頭也是假,不可能說一者正確、一者不正確。抉擇最甚深的見解時,有無之相皆不存在,如《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凡是有相的事物,都是虛妄的,不要認爲執著有相不對、執著無相正確,其實一切相統統是假的,若能證悟這種境界,則可現見不是有面有臂的真實如來。
類似的比喻,其實在其他佛經中也有。《楞伽經》雲:“猶如石女,夢見抱兒。”《叁摩地王經》亦雲:“譬如有童女,夜臥夢産子,生欣死憂戚,諸法亦複然。”未婚少女夢見自己生孩子,生時非常歡喜,孩子死了極其痛苦,其實歡喜和痛苦這兩種心態都是假的,同樣,我們對一切萬法存在的執著、不存在的執著,抉擇究竟見解時也是虛妄的。
這樣一來,中觀的究竟見解既不是有,也不是無。這一點凡夫人暫時無法接受,因爲我們的分別念只能接受有或是沒有,而遠離有無是非一切邊的境界,除了緣取總相以外,不可能有真實的體悟。但不管怎麼樣,大家一定要明白,對有和無的執著都屬于邊執。《中觀莊嚴論釋》中講了幾種常邊和斷邊,凡是有的執著屬于常邊,無的執著屬于斷邊,龍猛菩薩在《中論》中說:“定有則著常,定無則著斷,是故有智者,不應著有無。”凡是有的東西就是常邊,無的東西就是斷邊,因此了解中觀的修行人,對有無的執著要全部抛開,安住于入定時無有任何戲論、出定時如夢如幻的境界中,這才是大乘佛法的教義。
這些比喻和教證,希望大家要融入于心,對其含義有一種感觸,沒有感觸的話,我講得再起勁也是浪費口水。你們聽受大乘佛法,確實有功德,但若從來沒有串習,這不是很好的現象。大家以後聽法時,不管一個小時還是半個小時,時間都要用在佛法上,傳法者應該不會講與佛法無關的內容,所以你們聽到佛法以後,應該看自己的接受能力如何,一定要將佛教的智慧與自己的思維交融起來,這樣的話,見解才會逐漸改變。最後你會發現,墮入常見或斷見的人非常可憐,自然而然生起無法抑製的強烈悲心,想伸出慈悲的手去救護他們。但如果對佛法沒什麼感覺,即使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大事,你可能也無動于衷、置若罔聞。一個人內心中有沒有佛法的見解,從其行爲中也看得出來,如果見解非常正確,真正體會到了佛法妙味,一定會想分享給周圍的人。
總之,大家要時時刻刻祈禱上師叁寶,遇到般若空性的甚深見解,這是相當難得的緣分,歡喜心、恭敬心、精進心在求學過程中不可缺少,在這樣的心態下,理當將自己求得的智慧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傳給世人。如果實在找不到人,遇到旁生時也可以轉*輪——那天我就看見有個人,拿著轉經輪在追一頭牦牛……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叁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