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爲什麼分爲小乘和大乘?
佛陀入滅後,原始佛教逐漸分裂爲二十多個派系,各個派系在師承、見解、區域、語言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缺乏統一的領導和組織。
直到公元1世紀,佛教內部又出現了新的動態。由于居士佛教日益活躍起來,在家信衆逐漸形成了集團。與出家弟子對佛陀教法的信仰相比,這些居士集團主要以釋迦牟尼的人格爲信仰,根據佛陀的慈悲精神,創造了代替佛陀而實踐慈悲的菩薩形象,並且提出了拯救衆生的口號,這種像菩薩一樣的行爲就被稱爲“菩薩行”。漸漸地,信仰菩薩行的人越來越多,大乘佛教就此産生了。
自從大乘佛教建立以後,信仰佛教原始教義的集團就被稱爲“小乘”,從此以後,大乘和小乘兩派之間形成了長期的對峙之勢,小乘認爲大乘不是佛陀的教義,大乘則把小乘看作外道,兩者互相排斥,紛爭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