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會遮障自己的實性慧。實性慧也叫實智慧,《大智度論》雲:“常有安樂的涅槃從實智慧産生,實智慧則從一心禅定中産生,因而,想得到這種智慧的人,務必要行持此禅定。”反之,如果貪著親友,心靜不下來,禅定就沒辦法産生;沒有禅定的話,證悟智慧也就無從談起。
現在有些人特別貪戀親朋好友、事業家庭,貪執心相當強烈的人,有沒有開悟的機會呢?非常非常困難。爲什麼曆代高僧大德不管出家在家,首先要放下自己所愛執的對境,原因就是如果執著某一對境,心始終無法專注。所以,禅宗在坐禅時強調萬緣放下,淨土宗在念佛時提倡看破一切。
作爲出家人,應該會有一些看破的境界,如果沒有看破,就放不下來,放不下來的話,心裏一直耽著某個人,肯定對自己修行有障礙。有個人說:“我修行當中,對魔王波旬倒不害怕,最大的障礙就是我丈夫,因爲我天天想著他、耽著他。”對人的耽著沒有放下的話,無二智慧很難以在相續中生起。
而且,這樣的耽著也會毀壞我們的出離心。有些人剛出家時出離心相當強,後來由于種種因緣耽著某個人,出離心和厭離心就沒有了。而一直耽著感情的人,不可能想要出離輪回。因爲出離是視叁界輪回如火坑,千方百計想從中爬出來,假如耽著某一個人,恨不得永遠跟他在一起,不僅是今生,乃至生生世世,甚至成佛也要有他陪伴,那怎麼會想出離輪回呢?這些人的願望太過分了!雖然我沒有親耳聽過,但是看某些人的態度和語氣,很可能成佛時也不願離開對方。
當然,對上師的祈禱當中,這一點是合理的。如上師如意寶對麥彭仁波切的祈禱文中說:“願我生生世世不離上師,成佛之時,您老人家成爲我的部主主尊。”所以,對上師的信心跟世間的貪戀不同。有些大成就者死了父母不哭,而上師圓寂了,一提起就會痛哭流涕,這不叫貪執,而是一種信心的標志。依靠這樣的信心,既不遮障出離心,也不遮障無二慧,但如果對世間念念不忘、依依不舍,不是想著這個人,就是想著那個人,總有一天痛苦憂愁會降臨在你的頭上。
佛陀在《因緣品》中說:“世間諸痛苦,憂愁及哀號,皆從貪親生。”世人諸般痛苦憂愁、哀傷哭泣,皆由貪愛而生。大家不妨觀察一下,自己平時流淚的話,來源肯定是貪執一件事情,如果沒有任何貪執,這種“礦泉水”不可能無因生。不過,有些人的礦泉水比龍泉還豐富,不需要什麼因緣,就開始“嗚嗚嗚……”,不但眼睛裏面流淚,鼻孔裏面也開始流淚,看起來真的特別害怕。
心若專戀一個對境,則很難從痛苦中解脫。從前有個故事說:一個女人死了丈夫後,想起與丈夫生前的恩愛就痛不欲生,于是天天做很多精美的飯菜拿到墳前,一邊痛哭一邊說:“親愛的丈夫,你吃一點吧。”有個牧童看到這種情況,很想救度她,就找了一頭死牛搬到墳地,割了許多嫩草放在死牛前,一邊哭一邊說:“親愛的牛,你吃一點吧。”女人對牧童說:“你的牛已經死了,不可能活過來,你在這裏痛哭有什麼用呢?真是個傻孩子!”牧童回答:“我一點也不傻!我的牛剛死,多叫它幾聲也許還能活過來。(因爲屍體存在之故,當然這是不定因。)你的丈夫死了那麼久,都已經火化了,你還哭著讓他吃東西,那才傻呢!”女人想想也對,從此恢複了正常的生活。
現在有些人的親人已經死幾十年了,但她仍把當年他給的結婚戒指、耳環等,藏在貼身的小包裏,沒人就拿出來看一看,然後又裝到包裏面。有沒有啊?這是我分別念幻想出來的,真的倒是沒有見過,但我估計有些人的執著特別可怕,出家人中應該不會有,如果有,那是一種惡兆;但在家人中肯定有,有的話,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實這種的執著非常痛苦,應該通過各種方式來斷除,這一點很有必要!
子二(所貪對境之過患)分二:一、耽著凡夫非爲所依;二、如何相應時機而交往。
醜一(耽著凡夫非爲所依)分叁:一、略說;二、廣說;叁、攝義。
寅一、略說:
無常衆親友,亦壞真常法。
貪愛無常的親友,也能毀壞常有的解脫正法(“真常法”)。
這本來是很奇怪的,無常的東西怎麼能毀壞常有的東西呢?但以智慧來詳加觀察,事實就是如此。世間親友雖是無常易壞之法,但我們因對其百般執著,以致障蔽了本具的常法如來藏,一直沈溺在輪回中不得解脫。
所以大家在現實生活中,要學會觀察人與人之間到底是什麼關系。不說中觀勝義谛和大圓滿的一些境界,從世間的角度來分析,本來一直認爲“我喜歡的人永遠是我的愛人、永遠是我的親人”,但他到底是不是所愛的對境,是不是值得喜歡的對境,他會不會永遠給你帶來安樂?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觀察,就會發現他不但無法帶來安樂,反而是毀壞安樂的因,只有斷除對他的執著,才能獲得真正的安樂。
佛陀時代有位比丘尼,出家時已懷有身孕,但她自己毫不知情,出家後肚子越來越大,好多比丘尼都嘲笑她,而佛陀知道她是無辜的,特意開許她繼續留在僧團。幾個月後她生了一個男孩,因爲出家人不方便帶,于是交給別人撫養,但她心裏一直記挂著他。後來這個孩子在別的地方也出了家,出家後的因緣比較不錯,短時間中獲得了正果,並在某個森林裏修行了十二年。十二年以後,有一次他母親見到了他,由于無法壓抑自己的感情,哭喊著跑了過來。兒子知道母親若一直耽著他,對她的成就很有障礙,于是表現出非常冷漠的樣子,態度顯得很不高興。母親見後十分失望,心想:“我記挂他這麼多年,可他對我一點感情都沒有。”隨後把對兒子的執著徹底放下,當天就證悟了阿羅漢果。
所以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無常的親友毀壞了我們得果的常法。有些人天天都是想著對方,天天都是耽著對方,過一個星期要打個電話,過一個月要問問怎麼樣了。其實米拉日巴說過,作爲出家人,早就該看作是死人一樣,已經被四個人擡到屍陀林了,若能如此看待,家人也不會對你有什麼牽挂。可是有些人恐怕不是這樣,當然,心態一下子轉過來,的確也是比較困難,但首先要明白這個道理,知道如果放不下對自己今生來世都不利,除了帶來痛苦之外,任何實義都沒有。
因此,出家真的很偉大,假如一直耽著自己的家庭,始終沒有出離的機會。古大德也經常說:“出家才有證道緣,戀家豈有證道時?”當然,這是說在家人的貪執更爲嚴重,並不是說在家人沒有證悟的機會,通過佛教曆史來看,也有相當多的在家人,最終獲得了開悟成就。然而,大家也不要輕視出家,有些人說:“出家和在家沒什麼差別,學佛只要心善就可以。”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佛經中說,叁世諸佛成道時,均示現爲出家相,倘若出家、在家一模一樣,那又何必多此一舉?要知道,出家的的確確沒有牽挂,也沒有貪執親友的痛苦,所以證道非常方便,這是一種殊勝的因緣。
對在家人而言,不管是誰身上披著袈裟,自己都應該恭敬膜拜。這是在家人應該做的,千萬不能輕視。同時要盡量減輕對親人的執著,否則想解脫是很困難的。
行爲同凡愚,必墮叁惡趣,
令入非聖境,何須近凡愚?
行爲若與凡愚經常同流合汙,必定會墮入叁惡趣。博朵瓦格西說:“初學者的意志本來就不堅定,如果再親近世間俗人,與他們共同交談、做事,那一定會毀壞今生來世的安樂。”這番肺腑之言,真的是非常殊勝。我們若整天跟不叁不四的人在一起,只會使自己逐漸墮落。藏地古大德的教言中說:“智者與智者交往,智慧更加增上;智者與愚者交往,智者智慧減少,愚者智慧增加;愚者與愚者交往,愚昧無知更加增盛。”
從現實生活中也看得出來,修行比較好的人,如果跟修行不好的人在一起,自己的修行肯定受影響。我曾看見有兩個道友,一個特別愛睡覺,一個不愛睡覺,因爲住在一個屋子裏,後來愛睡覺的人受對方影響,睡眠減少了一點,而不愛睡覺的人也受對方影響,不像以前那樣精進了。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除了聖者以外,我們還是會受別人的影響,也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因此,自己務必要好好護持道心,千萬不要輕易退轉。
“凡愚”按藏文講義的解釋方法,分爲與智者對立的凡愚(愚人)、與老者對立的凡愚(稚童)、與聖者對立的凡愚(凡夫)。這裏是指與智者對立的凡愚,並不是與聖者對立的凡愚。有些人說:“凡夫人肯定有睡眠、貪心,這是不會避免的。”其實智者也可以做到這一點,不一定非要獲得一地菩薩以上的果位。
在修行人中,有些人的行爲很如法,這就是智者,有些人的行爲不如法,這就是愚者。我們不要常跟愚者交往接觸,不然道心會漸漸退失,到了一定的時候,自己也變得不可救藥,甚至像麥彭仁波切所說:如同秋天的白霜摧毀鮮花一樣,一個晚上就全部毀壞了。相反,如果多接觸修行好的人,自己的境界也會一下子提升,這也是現實生活中得出來的經驗。既然我們都向往解脫,最好不要被引入非聖者的境界而墮入惡趣,所以依止凡愚又有何用呢?
學習了這一品以後,大家對親人的貪執一定能減少,自己的心也會得以調柔。我相信叁寶的加持和無欺的緣起力,只要通過認真聞思,自相續肯定會獲得一些利益。在藏傳佛教中,很多人聽完《入行論》後,言行舉止有了明顯改變,這一點如今在很多道友身上也看得出來。前段時間學了《安忍品》後,有些人想發脾氣都發不出來,實在是苦惱;後來學習了《精進品》,大家也比較精進,但精進不是一天兩天,而應該是細水長流,永遠這樣精進下去;現在正在學《靜慮品》,以後對斷除貪執應該有所幫助,倘若心能夠靜下來,修行也會比較方便。
《《入行論講記》第六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一十二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