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大門
第十一大門兩番料簡,勸一切衆生依善知識作向西意,並說明淨土受生的殊勝
△第十一大門中,略作兩番料簡:
第十一大門中,分二部份來講:
第一、勸一切衆生,托善知識,作向西意。
第一、勸所有衆生,要信托善知識,發起往生西方之願。
第二、死後辨生緣勝劣。
第二、分辨死後投生因緣的殊勝與陋劣。
○第一、勸托善知識者。
第一、勸衆生信托善知識,
依《法句經》與衆生作善知識。有寶明菩薩白佛言:“世尊,雲何名爲善知識也?”佛言:“善知識者,能說深法,謂空、無相、無願,諸法平等,無業無報,無因無果,究竟如如,住于實際,然于畢竟空中,熾然建立一切諸法,是爲善知識。善知識者,是汝父母,養育汝等菩提身故。善知識者,是汝眼目,能見一切善惡道故。善知識者,是汝大船,運度汝等出生死海故。善知識者,是汝絙繩[1],能挽拔汝等出生死故也。”
據《法句經》中所說,要成爲衆生的善知識。寶明菩薩問佛陀說:“世尊,什麼叫做善知識?”佛陀回答說:“所謂善知識,是能夠說深奧的佛法,譬如說空叁昧、無相叁昧、無願叁昧,知道諸法是平等的,無業無報、無因無果、究竟如如、住於實際等。然而在畢竟空之中,又熾然能建立一切諸法。能說這些深法的,就是善知識。所謂善知識,是你們的父母,因爲他能培養撫育你們的智慧之身。所謂善知識,就是你的眼睛,因爲他能夠見到一切的善惡道之故。所謂善知識,就是你的大船,因爲能夠渡你們出離生死苦海。所謂善知識,就是你的救命粗繩,因爲能把你們拉拔出生死的深淵。”
又勸雖與衆生作善知識,必須歸西。何以故?由住斯火界,違順境[2]多,多有退沒,難出故也。是故舍利弗于此發心,修菩薩行,已經六十劫,逢惡知識乞眼因緣,遂即退轉。故知火界修道甚難,故勸歸西方。一得往生,叁學[3]自然勝進,萬行普備。故《大經》雲:“彌陀淨國,無造惡之地,如毛發許也。”
經上又勸說:雖然當衆生的善知識,但仍必須往生淨土,爲什麼呢?因爲住在叁界火宅之中,經常會碰到有違佛法修行的環境,因此大多數人都會退轉,故很難出離生死。所以舍利弗在娑婆世界發心修菩薩行,修了六十劫之後,遇見一個惡人向他乞討眼睛,結果他就退心了。故知在叁界火宅中修道是很困難,因此要勸大家往生西方。只要一往生,戒定慧叁學自然會有殊勝的進步,六度萬行很快就能具備。所以《無量壽經》說:“阿彌陀佛的淨土,沒有造作惡業之地,小得像毛發那麼細的地方都不會有。”
○第二、次辨衆生死後受生勝劣者。
第二、分辨衆生死後的受生,殊勝與陋劣的不同。
此界衆生,壽盡命終,莫不皆乘善惡二業,恒爲司命獄率妄愛煩惱,相與受生。乃從無數劫來,未能免離。若能生信,歸向淨土,策意專精,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音聖衆,光臺迎接。行者歡喜隨從,合掌乘臺,須臾即到,無不快樂,乃至成佛。
此娑婆世界的衆生,到壽終命盡之時,都會乘著所造的善業和惡業,帶著虛妄的貪愛煩惱,隨著管壽命的獄卒,向該受生之處投胎。從無始劫以來,沒有能脫離這種流轉的。如果衆生能夠相信往生淨土,策勵自己精進修行,到生命即將結束之時,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等聖衆,就會拿放光的蓮臺來迎接。修行者歡喜合掌乘上蓮臺,一下子就隨聖衆到了極樂世界。在那沒有不快樂的事,一直到修成佛果。
又複一切衆生,造業不同,有其叁種,謂上中下,莫不皆詣閻羅取判。若能信佛因緣,願生淨土,所修行業,並皆回向。命欲終時,佛自來迎,不幹死王[4]也。
又所有的衆生,由于所造的業不同,可分上中下叁種,全都要到閻羅王那兒去聽取判決。如果衆生能夠信奉佛法,發願往生淨土,把所修行的功德善業,全部回向往生西方。到臨欲命終的時候,佛就會親自來迎接,而不必到閻羅王那兒去報到、受審了。
[1] 絙繩,粗大的繩索。
[2] 違順境,指不利於佛法修習的環境。
[3] 叁學,戒、定、慧叁者,實爲佛道之至要,一切法門盡攝於此,故當精勤修學。叁學若加上解脫與解脫知見,則成所謂的「五分法身」。
[4] 死王,即指閻羅王,以其統管陰曹,爲冥府之王,故稱死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