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九十四節課

  第九十四節課

  昨天已經講了,具遠見之人想到未來的利害,雖然敵人欺負自己,但也不會對他報仇。同樣,我們發了菩提心的人,遇到一些弱小的衆生,如虱子、小狗咬自己,自己雖然有力量殺死它,但它並不只是一個弱小的衆生,背後還有強大的靠山,如果殺了它,後果必定不堪設想。今天所講的道理,就是對昨天的比喻加以說明。

  悲佛與獄卒,吾敵衆依怙,

  故如民侍君,普令有情喜。

  同樣,傷害我的仇敵縱然勢單力孤,我也不能輕易報複,因爲大慈大悲的諸佛菩薩和地獄中可怕的閻羅卒,都是他的依怙靠山。所以,我要像平民百般取悅君主那樣,恭敬對待一切衆生,令他們皆大歡喜。

  昨天學習了,衆生不管是現相上、實相上都跟佛無二無別,佛陀顯現上也執衆生爲我和我所,除了利益衆生外,根本沒有所關心之事。如果害了衆生,就等于害了佛陀,佛陀親口說過:“誰人害衆生,等同傷害我,若有嗔害行,豈屬吾弟子?”大家在皈依叁寶時,皈依法就是斷絕一切損害有情之事,假如傷害任何衆生,實際上就是害了佛陀,作爲一個佛教徒,這樣做忍不忍心?大家應該想清楚。

  那麼,地獄獄卒怎麼會是衆生的怙主呢?這一點也不難理解。如果你即生中害了衆生,來世一定會被惡業之風吹動,前往閻羅殿,接受黑白判官的判決,在地獄中感受無量痛苦。那個時候,面目猙獰的獄卒拿著各種各樣的兵器,口裏喊著“打打殺殺”的恐怖之聲,肆無忌憚地折磨你、摧殘你,其痛苦是難以想象的。從這個角度來看,你殺害衆生的話,總有一天獄卒會在後面站起來,用殘忍的手段進行報仇。

  面對敵人不公平的對待和殘害,有遠見、具智慧的人,不單只考慮眼前的利益,而會想到長遠的未來,因此能安忍這一切。世間中也是這樣,有些暴君的大臣殘害下面的民衆,有能力的人雖然可以殺掉他,但一想到國王的勢力及自己將招致的不良後果,沒有人願意去這樣做。

  天邊無際的一切衆生,統統是佛陀和地獄閻羅卒的保護對象,如果傷害了他們,諸佛菩薩絕不會歡喜,自己生起證悟和慈悲菩提心也就沒有機會了。因此,爲了得到佛陀的攝受,爲了生生世世不受地獄的煎熬,大家現在應當發願:盡心盡力地幫助度化一切衆生,以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的大乘發心和大乘行爲愛護他們。這是大乘佛教徒必須要做的事情。發了這樣的菩提心後,倘若遇到小小的危害就以怨報怨,開始反過來害衆生,那不算是真正的大乘佛教徒。

  法王如意寶經常講:“作爲大乘佛教徒,不僅要遵守大乘教義,即使小乘的沙門四法也不能違背。”沙門四法講了什麼,大家應該清楚,所以凡是學習佛法的人,遇到一些嚴厲的對境,尤其是人和非人的危害時,應該像昨天學的幾個頌詞那樣,盡量地安忍,即使衆生踐踏你的頭頂,也要恭恭敬敬地愛護他,即使別人惡語中傷你,或者以棍棒兵器來殘害你,你也要欣然接受。當然,對凡夫人來講,安忍下來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可能旁邊還有人譏諷“這個人真沒膽子”,但一想到未來的利害,這樣忍下來只有百般功德,而沒有任何過失。因此,大家修持安忍時,應該考慮長遠利益,這一點極爲切要!

  一方面講,世間的國王跟衆生有相同之處,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二者也有很大差別。下面從有害和有利兩方面來進行對比:

  暴君縱生嗔,不能令墮獄,

  然犯諸有情,定遭地獄害。

  有權勢的暴君,如果生起極大的嗔恨心,很有可能將我們的財産全部搶走,將我們的權力地位統統剝奪,甚至將我們的身體毀壞無余。但他的能力僅此而已,無論他怎麼生氣,也不可能讓我們墮入地獄、旁生、餓鬼中,感受無量時日的痛苦。

  這一點,凡是懂曆史的人,應該都比較清楚。世間上有很多暴君,他們的有些手段非常殘忍,但損害的只是衆生這一輩子,除此之外他們也無計可施。比如明朝末年政治極端腐敗,神宗遲遲不願立儲,爲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受誣陷牽連者無數。憨山大師由于牽涉到皇帝母子之間的對立,殃及被捕,並發配充軍。紫柏尊者爲了營救好友憨山而四處奔波,自己也無端卷入皇室的風波,被東廠錦衣衛逮捕入獄。在審理的過程中,他不止一次受刑,且極爲殘酷,但大師面對大刑不爲所動,還神色自若地爲他們說法。執事者有意置他于死地,紫柏尊者感慨到:“世法如此,久住爲何?”後沐浴端坐,念數聲佛號,安然逝于獄中。在那種黑暗的社會中,高僧大德無故受害的現象非常多。但對他們來講,不管是死在監獄中,還是死在寂靜地方,都是平等的,沒有什麼差別。即使君主萬分嗔怒,施以種種痛苦折磨,也不能將自己推入叁惡趣。

  但如果是傷害了衆生,卻會帶來地獄的苦害。《正法念住經》中說:“殺害一個衆生,需要在地獄中住一中劫。”因此,害衆生和害國王的眷屬,差別還是很大的。假如害了一個小小的生命,來世定會在無量劫中感受痛苦。

  鑒于此,大家不得不擔心自己以及親朋好友,如果以前殺生太重,現在應該值得忏悔,否則解脫的希望必定落空。這是有智慧人的一種選擇,沒有智慧的話,耳邊聽了多少佛法,也不一定起作用,倘若有了智慧,哪怕只是聽一句,對一生的作用也非常大。麥彭仁波切在《君規教言論》中說:“有智慧的人,哪怕得到一點一滴的教言,終生也是受用不盡。”因此,得到這個法以後,大家要看自己的言行舉止有沒有改變,假如有了改變,你就是所謂的智者,也是真正的修行人;如果沒有改變,你雖然聽了各種佛法,但自相續越來越剛強難化,這就成了名副其實的“法油子”。

  損害衆生,不僅會感受叁惡趣的痛苦,世間的一切痛苦也來源于此。龍猛菩薩在《菩提心釋》中說:“世間有情所感受,地獄餓鬼與旁生,所有種種無邊苦,皆由傷害有情生。”所以,你們能不能盡量杜絕傷害有情的行爲?如果其他行爲做不到,那在一生中發願不殺生也相當重要。如果從小就發了這個願,你以後應該會有光明的前途,不然的話,爲了一時的口腹之欲而殺害衆生,完全是鼠目寸光、愚昧無知的一種行爲。

  前段時間,我們這裏有幾位大學生,我給他們講了一些殺生的過失。盡管他們都是年輕人,大概二十歲左右,以後還要繼續讀大學、考研究生、重新生活,但聽了這些之後,立即發願一輩子不殺生。我們有些人雖然出家多年、受居士戒多年,這些根本問題一直不能行持,而那些大學生並沒有長時間地聞習佛法,只是偶爾聽了一次,就在行爲上有著重大改變。可箭,佛法是否能融入內心,完全取決于對法有沒有信心。有時候聽得太多、說得太多,也不一定起作用,關鍵要看你的信心,有了信心的話,才能立下堅定的誓言,對自己的行爲有一種約束。

  如是王雖喜,不能令成佛,

  然悅諸衆生,終成無上覺。

  上面講了使殘暴的君主勃然大怒,不至于像使衆生不悅那樣遭受叁惡趣的痛苦,這是損害方面的比喻。從獲得方面而言,對國王忠心耿耿,日夜勤懇爲他做事,令其心花怒放,有可能會得一些地位財産,就像讓單位領導高興的話,下面的人馬上有了不同的待遇,但不可能像取悅衆生那樣獲得佛果。

  不要說世間的國王賜予佛果,縱然是帝釋梵天,他們對此也無能爲力。佛陀在因地行持六度時,日日夜夜想獲得佛果,以早一點利益天邊無際的衆生。從傳記中也看得出來,他的心情就像特別餓的人渴望吃到飯一樣,做什麼都是爲了這個目標,在此過程中,帝釋梵天經常問:“你需要什麼悉地?我能幫助你嗎?”菩薩回答說:“我要獲得無上圓滿正等覺果位,利益無邊的衆生。”聽到這兒,帝釋天王也感到非常爲難。既然天王都不可能賜給佛果,世間上的任何一個君主,也絕對沒有這種能力。不要說賜佛果,就連聲聞阿羅漢果,甚至讓我們生起真實的菩提心,他們也的確無能爲力。因此,從利益方面講,國王無法給我們帶來什麼利益。

  然而,現在的世間人非常顛倒,見到國王或領導高興了,自己就歡喜若狂,而衆生高興的話,他就覺得無所謂。這是不知利害取舍的一種表現,其實讓衆生高興,對我們生生世世都有極大的利益,可幫助我們直接或間接得到無上圓滿正等覺的果位。怎麼得到呢?如果衆生歡喜,布施度依此而圓滿,安忍度依此而圓滿……有了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斷證功德自然圓滿,成佛一點困難都沒有。所以龍猛菩薩也說:“莫舍諸衆生,獲得佛菩提。”

  佛和菩薩的果位,在一切所得中是最無上的。有些人認爲名聲重要,有些人認爲財産重要,有些人認爲地位重要,每個人都有一種希求,整天爲此而忙碌奔波,拼命希求錢財美色,可是這些都不究竟,猶如水泡般經不起觀察,雖然暫時有一種快樂,但就像是吃鴉片一樣,後果不堪設想。世間中最圓滿、最快樂的就是佛果,如果沒有希求心,是不可能平白得到的。而得佛果的目的,就是要利益衆生,白天也好、晚上也好,我們最重要的事業就是這個。對此,凡是學這部論典的道友都不要忘記,如果你忘記了,那根本原則就已經搞錯了。

  現在學佛的人不少,真正懂得大乘佛義的,的的確確爲數不多。大家學習這部論典以後,內心應該有一點收獲,如果有了對佛果的向往、利益衆生的渴望,你的言行舉止自然如理如法。但若沒有這一顆心,只是爲了短暫的目標奮鬥,這樣活著意義也不大。要知道,世間上的小旁生,都有自己的奮鬥目標,夏天的螞蟻窩當中,有些螞蟻往東邊跑,有些往西邊跑,不知道它的分別念在想什麼,反正跑得是特別快。就像城市裏的有些人,心裏裝著一個渺小的目標,人生幾十年的計劃,對衆生沒有任何利益,只是隨著分別念而飄飄蕩蕩,這樣又有什麼價值呢?

  一個人無論在寂靜的寺院中,還是嘈雜的環境裏,只要有一顆利他之心,就是所謂的菩薩,也叫做修行人。如果沒有這一點,外表裝得再如法,人們也認爲是大成就者,所作所爲卻有可能與佛法背道而馳。因此…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九十四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