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伍、認識佛性 (六)無爲性用 12· 悟空能化

  ()公案本文

  

善靜谒樂普安禅師,安器之,容其入室,仍典園務,力營衆事。

  

(緣起于現象界,善靜谒安禅師時,已有相當證悟境界,雖受安禅師指派在園內當園頭,卻能怡然自得,暗自將養。)

  有僧辭樂普禅師,師曰:「四面是山,阇黎向什麼處去?」

  (僧因感與樂普禅師不契機,乃生起往他處參訪去。禅師順勢考其智慧說,此處四面環山,大德要他往,如何出去?)

  僧無對。禅師曰:「限汝十日內,下語得中,即從汝去。」

  (僧不知如何答對。禅師雲:汝十日內想出答案來,即順汝意可離去!)

  其僧冥搜久之無語,因經行偶入園中。

  (該僧日夜思索很久,乃得不到答案,因經行偶然進入園中。)

  善靜怪問曰:「上座豈不是辭去,今何在此?」僧具陳所以,堅請代語。

  (上坐汝不是已向禅師辭別要他往,何故還在此?僧只得將禅師考試之事相告,並堅持善靜要替他代答。)

  善靜不得已,代曰:「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那阻野雲飛。」

  (善靜推脫不了,乃代答曰:竹子密密排列,但若人能似柔水樣,則密竹亦不妨礙其通過;四面環山且山又高,但若人能似原野閑雲,應可飛越過高山。)

  其僧喜踴。善靜囑之曰:「祇對和尚時,不須言是善靜語也。」

  (該僧聞後歡喜跳躍,善靜特囑付如面對和尚時,不要說是善靜所說的。)

  僧遂白樂普禅師,師曰:「誰下此語?」僧曰:「某甲!」禅師曰:「非汝之語。」僧具言園頭所教。

  (僧一告訴禅師,禅師即知另有高人代語,故問誰下此語?僧只能硬著頭皮說是我自己所作。依汝之證解,應不能說出此種悟境。僧不得不說是園頭的大作。)

  樂普禅師至晚上堂,謂衆曰:「莫輕園頭。」

  (禅師當晚在上堂時,告大衆說不要輕視在園中工作的修行者,處處均是臥虎藏龍也。)

  

  ()玄祥釋解

  1.前言

  學佛多人,成就者少,是末法時期必然之現象,但鑒之實情,總有異類者,此等異類行者都不暴露行迹,所以非常人能識之。爲何此等真行者難以認識到他,因他知修行是自家事,必得處理自家內心之妄習,不得假他人作得,所以默默自修是真行者,最後始能得自在解脫,終得智能增長。若有行者不知修行該如何進行,善于爲文弄墨強說佛法,強說些似是而非之法,這是本末倒置,永不得涅槃寂靜之證。釋迦牟尼佛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等十號具足如來,故知諸法不可說,因此有因緣才述說佛法,而且祂也僅是述而不作。

  世尊因已悟得無上菩提,得究竟寂滅之理地,所以在《涅槃經》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中雲:「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天臺宗智顗大師乃取前四句,分別配以闡釋藏、通、別、圓之化法四教,現說明如下。

  (1)生生不可說:相當于藏教所謂諸法皆依因緣而生之說,藏教者叁藏經律論之教(修多羅藏、毘尼藏、阿毘昙藏),此法主教于小乘,旁化于大乘。行者應觀此生滅法不得執取,執取就不能得解脫。初學者喜閱經藏,又執以爲法本,終埋沒于有爲之見;所以初基行者認知法雖有生滅,然理本無言,故應不可說,更不得爲文弄墨,要執取空寂。

  (2)生不生不可說:相當于通教所诠之理,空理通叁乘是謂通教,觀理地爲空,諸法依因緣而生,然其本來體爲空,故稱生依不生而起,諸法皆幻有,理本無言,故不可說,強說者入不了寂滅樂。

  (3)不生生不可說:相當于別教所诠之理,述說俗谛之法,僅教化于菩薩道者;不生者謂空真如不生之理,生者依因緣之結合,而生出十法界之差別相,故稱不生生,理本無言,諸法緣生緣滅,故不可說。菩薩隨緣造作,過後無執無取,不可說之,有所說即犯有法執,故言不可說。

  (4)不生不生不可說:相當于圓教所诠之理,圓者圓滿,圓教者圓滿一切教法,行者徹知空理,依空應緣起神變事,此只圓于大菩薩者;空真如之理與自性真如所現十法界之差別相本無二,兩者本爲本來不生之中道實相,故稱不生不生,理本無言,差別法相亦無執,故不可說。

  行化法四教行者善知識當知守住空寂,即是善境界,因佛法無一法可得,無一境界可證,如是潛默將養,終得悟知真空法了,悟得無生法忍。修行貴于修心養性,然知如何修心養性者可不多,又真潛默將養者反倒無人能知,而違背佛法真谛,常行語言、文字者,是非學真佛法,初學者要有能力、智慧觀其無所有、不可得,不被其蠱惑。

  善靜師當園頭次,渠埋自己之風光,潛默將養、培養聖胎,無人能識其修行境界,所以也沒有人會理會他,也只有樂普山元安禅師一見他,對談後知他是個實修道人,乃器重之,並安置于菜園裏,不讓他與人攪和應對,讓其自淨其意,最後真悟得佛理,被禅師所肯定。

  

  2.釋題

  本公案名爲「悟空能化」,悟空不只能得解脫知見,亦要能依空起用,進行有爲真如性用。真如有種種,有一真如名「不增減真如」,行者能證知斷煩惱之汙垢既不減,修清淨之法亦無所增,即悟離增減執著之意。行者一旦悟得此真如,即能自在變現各種形狀與國土,故此亦稱相土自在所依真如。還有另一種真如,謂「真如業自在等所依真如」,行者證得此真如,即能起一切神通、總持、禅定等身口意作用自在之意。

  行者悟空理後,在能增長智德,即能證知轉空真如,若不住入小乘真如法證中,即能悟得空有不二圓滿菩提真如,如此當然有「不增減真如」、「真如業自在等所依真如」等修證,最後當然得大乘菩薩真如性用,菩薩依空真如體起禅定、總持、神變等法用,所以說「悟空能化」,當然要能先悟空理,再進而得能化之真如性用能力。

  善靜師已悟得法忍,始能道得如是之句:「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那阻野雲飛」。佛法主要在修忍辱法,忍辱波羅蜜多證得,當得悟真空無我相,之後能忍一切世間相、出世間相、出出世間相,如此則得無生法忍智。是時行者依空真如體,心現柔軟似水,能滲入一切縫隙,無微不至;行者又能依空而現高大相,《金剛經》雲:無身是大,只要能悟真空,即能讓行者心入高聳之處。這也就是阿羅漢們何以能身入色究竟天(阿迦尼咤),上到色界四禅天上五淨居天之最頂位天。

  

  3.語題文解

  善靜谒樂普安禅師,安器之,容其入室,仍典園務,力營衆事。

  京兆永安院善靜禅師未證道前,于唐天複中南谒樂普山元安禅師,經對答數語,安禅師甚器重之,同意善靜師入室成爲其弟子,但仍然派他做菜園、果園雜務,善靜師不因此職務低微而現怠墮之情,努力以赴地營造種種相關園務之事。

  京兆永安院善靜禅師京兆人也,姓王氏,父任牧守,母因夢見金像,覺而有娠。師幼習儒學、博通群言,年二十七忽厭浮幻世事,潛詣終南山禮廣度禅師披削受具足戒。後參訪樂普山元安禅師,師器之,容其入室,後成爲元安禅師法嗣第一人。京兆者地名,現陜西省西安市,于漢武帝太初元年( 公元前104)建立,時分有右內史東部爲其轄區,爲京師叁輔之一,治所在今陝西西安巿。所轄境約當今西安以東、華縣以西;渭河以南,秦嶺以北之地。魏以後置京兆郡,後亦用以稱京師。簡稱爲京兆。

  澧州樂普山元安禅師者陜西鳳翔麟遊人也,姓淡氏,幼年出家。依本郡懷恩寺佑律師披削受具足戒,通經論,首問道于翠微無學禅師、臨濟義玄禅師,後尋入澧州(湖南省沣縣,洞庭湖西岸)夾山善會禅師處,即成爲其法嗣。

  按語說:「緣起于現象界,善靜谒安禅師時,已有相當證悟境界,雖受安禅師指派在園內當園頭,卻能怡然自得,暗自將養。」真悟道者不善暴光,善于韬光養晦,緊急去除內心妄想執著及諸心病。善靜師依禅師指派怡然當園頭,適得其所,雖不知潛修多久,但見其語出驚人,悟力、智慧、定力已足爲成一代宗師,果然後來成爲澧州夾山善會禅師法嗣二十二人中之第一人。善靜師後歸故鄉,屬兵火之後舊寺荒廢,建創永安禅苑以居之,徒衆五百余。

  有僧辭樂普禅師,師曰:「四面是山,阇黎向什麼處去?」

  有日一僧欲辭樂普山元安禅師他去,禅師出考題問曰:「此處四面環山,大德向什麼地方去?要怎麼去?」地有南北,人心無方,未悟道者喜到處參訪,是謂修行;已悟道者身居寸土而安住,因心已滿太虛,而不在于形象的離住。

  按語說:「僧因感與樂普禅師不契機,乃生起往他處參訪去。禅師順勢考其智慧說,此處四面環山,大德要他往,如何出去?」未悟道者始有此地、他地之別,此處不能悟道,只有另選他地繼續盲修瞎練一番。已悟道者知道如何修行,因此心已能感知遍滿虛空緣,何處是安祥地?祇得緊急修此狂心、散亂心、掉舉心,既然這樣同是修此妄心,此處、他方不都一樣?

  僧無對。禅師曰:「限汝十日內,下語得中,即從汝去。」

  樂普元安禅師問後,此僧不知如何答對。行者未開啓頭蓋黑漆桶,智慧力不足,又無經驗可談,當然不知該何以對答。樂普元安禅師故意老婆心切一番,言說:「限您十日內悟出個道理來,若能下一句話中其意涵,那麼就依您之意,離開此地,另往別處參訪。」禅宗機峰在于當下,若不能實時腦力激蕩,激出火花,幾經妄想思維心,總是不能貼切。

  按語說:「僧不知如何答對。禅師雲:汝十日內想出答案來,即順汝意可離去!」師徒講因緣、講對機,若一者無因緣,二者不當機,強留也不能實得好處。看來元安禅師知道此僧雖是智力尚缺,也許昔日有緣,所以如此地爲難他,不讓此僧別去他處流浪。

  其僧冥搜久之無語,因經行偶入園中。

  此僧暗暗思維搜尋如何對語,但經曆數日總無一語能回對禅師。正苦惱之時,不經意中偶然走入菜園裏頭來。

  按語說:「該僧日夜思索很久,乃得不到答案,因經行偶然進入園中。」最孤獨、偏僻處常有高人棲,如古德寒山、拾得潛居于火頭裏,誰知是文殊、普賢二大士?

  善靜怪問曰:「上座豈不是辭去,今何在此?」

  善靜師奇怪地問到:「上座豈不是已辭禅師要他往,爲何現在還在寺中,又跑到菜園中來?」

  按語說:「上坐汝不是已向禅師辭別要他往,何故還在此?」就是因緣還在此,所以禅師不讓他離去,看來是很無奈之事。

  僧具陳所以,堅請代語。

  此僧不得不全盤托出原委,並堅決地請善靜師代答一語。

  按語說:「僧只得將禅師考試之事相告,並堅持善靜要替他代答。」槍手古代、今世雖都有,但今人以世間名利、學業事找槍手,也能欺瞞他人。然古人爲得解脫事找人代勞,若真得語言、文字禅句,也僅是口頭禅,怎能真悟得佛理、解脫道?

  善靜不得已,代曰:「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那阻野雲飛。」

  善靜禅師違忤他不得,所以只得代說出:「竹竿並排密密又重疊密密,也不能妨礙到柔水滑溜而過;此處樂普山雖然高,那能阻礙野雲高飛渡過?」這是悟道、證道者的心靈寫照,心能柔順無堅不摧,無所不通順達;行者心能放空,空間就不存在,故心能無所不感,心能無所不通達。

  按語說:「善靜推脫不了,乃代答曰:竹子密密排列,但若人能似柔水樣,則密竹亦不妨礙其通過;四面環山且山又高,但若人能似原野閑雲,應可飛越過高山。」修行人若心能柔順,不與人诤辯是非,任何困難、障難都能解決的;若加上心能放空,就能無遠弗屆,沒有空間之隔,無事不辦。

  其僧喜踴。善靜囑之曰:「祇對和尚時,不須言是善靜語也。」

  此僧大德一聽甚爲歡喜踴躍,但善靜師告訴他:「當您將此語陳對和尚他時,不必說是善靜我所代語的,千萬要記住!」俗話說得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爲。尤其是對禅師,心能感知一切境的禅師,其智又能洞悉各人根器,若談得太完美,當然騙不了禅師的。

  按語說:「該僧聞後歡喜跳躍,善靜特囑付如面對和尚時,不要說是善靜所說的。」總是空歡喜一場,此僧若能懂其語意,稍加轉語一番,也算一半是自己的知見,若照語宣說,怎不露餡。

  僧遂白樂普禅師,師曰:「誰下此語?」僧曰:「某甲!」禅師曰:「非汝之語。」僧具言園頭所教。

  此僧將善靜師話語一講出,樂普元安禅師即知道非此僧所悟,所以直逼問:「是誰下的此句話?」此僧還是硬抝地說:「是我自己!」禅師當然不是省油的燈,馬上直斷說:「不是您所能悟得的話語,老實招來。」此僧不得不說出原委,陳述此語乃是園頭善靜師所教。

  按語說:「僧一告訴禅師,禅師即知另有高人代語,故問誰下此語?僧只能硬著頭皮說是我自己所作。依汝之證解,應不能說出此種悟境。僧不得不說是園頭的大作。」

  樂普禅師至晚上堂,謂衆曰:「莫輕園頭。」

  樂普山元安禅師等到晚上上法堂時,開示中將此事端告知大衆,並謂大衆說:「大家不要有分別心,輕視在栽種菜豆之園頭,做卑微事有真道人。」真修實證者不假表現,喜表現者即是犯有我、法二執。不言不語,不愛現者,心地當然穩住不動,如如不動是涅槃寂靜之境界。

  按語說:「禅師當晚在上堂時,告大衆說不要輕視在園中工作的修行者,處處均是臥虎藏龍也。」學佛者當知,修自己心病時以不言不語、中規中矩者爲恰當,若不造作,自然形成此種德性,可以說是有成就者。此等人若不是發菩提心,爲度化衆生,實讓您不易識得。

  (2006.08.01.撰于法爾)

  

《公案禅機 伍、認識佛性 (六)無爲性用 12· 悟空能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