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伍、認識佛性 (六)無爲性用 3· 無光鑒照

  (一)公案本文

  有大德問南嶽懷讓禅師曰:「如鏡鑄像,像成後,未審光向甚麼處去?」

  (緣起于現象界,行者于鏡映照出像後,助緣之光緣向何處去?)

  

  禅師曰:「如大德爲童子時,相貌何在?」

  (汝小時候之相貌,現在何在?相未成時是須借助于光,相既鑄成光有何用?)

  

  大德曰:「祇如像成後,爲甚麼不鑒照?」

  (性鏡鑄成影像後,何不再鑒照?)

  

  師曰:「雖然不鑒照,謾他一點不得。」

  (雖然不主動攀緣,隨便鑒照。但一切因緣諸法,總在體性掌握中,故雖不鑒照卻一點謾他不得也。)

  

  (二)玄祥釋解

  1.前言

  一般而言,依世間禅境界修打坐、禅修,藉色身五根、六塵諸性用的變化,會見各種光明,而所見光明大小,依境界、層次不同而有不同的光明相。自性光自現微弱而達強盛,可比照螢火蟲光、油燈光、大火積光、星光、月光、日光、天神光、菩薩光明、佛光明等等。外界光如見夜摩天無光,僅人物、對象、宮殿有光芒,兜率天具青色光、化樂天具黃光、他化自在天具紅光、梵天以上具白色光,而佛、菩薩具百寶光明等等。

  若是修祖師禅破色身入無色界行者,得登地菩薩心,此心識就觀不到什麼光明現象,僅能從心識、妄習性中,直接去清淨自性,證得諸佛智,所以此等行者歧路較少,可以直趨向菩提。而世間禅、如來禅修行者過程中可見種種光,若見光明而加以執著,就會感召諸天道因緣,非修解脫道者所應爲。

  如《楞嚴經》中色陰魔相中雲:「又以此心,澄露皎徹。內光發明,十方遍作,閻浮檀色。一切種類,化爲如來。于時忽見,毗盧遮那,踞天光臺,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蓮華,俱時出現。此名心魂靈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諸世界。暫得如是,非爲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觀察不停,抑按降伏,製止超越。于時忽然,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同時遍滿,不相留礙。青黃赤白,各各純現。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暫得如是,非爲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這些經文可以說,行者以如來禅反聞自性修持,得聞自性功盛,雖能讓始覺、本覺一如,始覺遂有澄露皎徹之智,讓定光融透而出。而本覺智光發明照外塵境,內心光明發泄,外無情遍成金光明界映照。此時行者唯一能做的,就是以般若波羅蜜智慧,觀其光明爲無所有、不可得,即能超越各種真如性用所見之光,不迷糊于歧途。待回到清淨自性後,自性光明不再現起,只有一能鑒照外境的能力,如此心光內斂,不再外顯、外照,如此千聖不知,但萬物昧他不得也。

  

  (2).釋題

  本公案名爲「無光鑒照」,修解脫道行者,不興真如性用,僅守一空寂,不主動攀緣附物,所以雖能得自在佛心,也無神通大妙用。雖然此行者無諸佛之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心,但已能得個休歇處,可以說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未得究竟解脫前,行者心光自性光外泄,遍照十方界,只因真如性用是有,空真如性未全顯露,暫得如是因緣現象。若是空真如現起,能不應萬緣而現起性用,則無有光明照見他方。此行者練習心光內斂,得自我解脫能力,這是初步修行者應到之路,但不是最後的境界。

  反觀佛的境界,妙觀察智、平等性智證得,現起大圓境智,此智光遍一切處,照十方界佛剎土、衆生,除惡質性衆生不覺不知,自蔽其佛光普照,不然佛光無分別都能普照一切衆生。請見《佛說佛地經》雲:「又如圓鏡極善磨瑩,鑒淨無垢光明遍照,如是如來大圓鏡智。于佛智上,一切煩惱、所知障垢永出離故,極善磨瑩爲依止定,所攝持故鑒淨無垢,作諸衆生利樂事故,光明遍照。」又雲:「又如圓鏡非處障質影像起緣,如是如來大圓鏡智,非惡友攝聞不正法。障礙衆生智影起緣,彼非器故。又如圓鏡非處闇質影像起緣,如是如來大圓鏡智,非處樂惡愚暗衆生智影起緣,彼非器故。又如圓鏡非處遠質影像起緣,如是如來大圓鏡智,非處不淨感匮法業,不信衆生智影起緣,彼非器故。」

  本公案的「無光鑒照」是靜態的鑒照,是被動的鑒照,不是不照,無光自照。但此照不像諸佛,以大悲心隨時照諸衆生,讓衆生能離苦得安樂。能力有大小,修證有先後,我們不能與佛、菩薩等比,但若今生能得個休歇處,懂個心地解脫是什麼滋味,那也是不得了的成就了。不要犯大妄語戒,說有多大修證,只是行者不能以得少爲滿足,不能認半途爲歸宿,不然錯失今生往前邁進的機會時,一蹉跎可能又要千萬劫後,才能再值遇佛道正法了。

  

  (3)、語體文解

  有大德問南嶽懷讓禅師曰:「如鏡鑄像,像成後,未審光向甚麼處去?」

  有大德問南嶽懷讓禅師說:「修行過程中好像鏡子在鑄像一樣,有光明時影像才能顯露,但當影像已成後,不知道其光向甚麼地方去?」此行者應是過程中依光見物,所以當此光不見亦能見物後,有點迷惘,此光何處去?光現起當知是真如性用之關系,有爲法之性用與空真如體所映現之境,似有不同。

  南嶽者即是衡山,又叫衡嶽,爲中國五嶽之一。南嶽位于湖南衡山縣西北十五公裏處,標高一二○○公尺。周圍四○○公裏內有七十二峰、十洞、十五岩、叁十八泉、二十五溪、九池、九潭、九井。湖南湘江環繞于南嶽南、東、北等叁面。

  懷讓禅師(677~744)是唐代僧,又稱大慧禅師。禅師金州安康(陝西漢陰)人,俗姓杜,十五歲出家,一度習律宗,後參曹溪六祖慧能大師,得機宜留侍六祖十五年。當六祖示寂後,始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住于湖南南嶽般若寺觀音臺,宣揚慧能學說,開南嶽一系,世稱南嶽懷讓。其法系相對于青原行思之法系(青原下),而稱南嶽下,同爲南宗禅之二大法流。其弟子馬祖道一禅師繼其法流,其後發展成臨濟、沩仰等宗派。懷讓禅師于天寶叁年示寂,世壽六十八。敬宗時,追谥「大慧」。

  按語說:「緣起于現象界,行者于鏡映照出像後,助緣之光緣向何處去?」有光始能照物,自性無光時猶能照物,不問自性照萬物不昧,只關心原有光明去于何處。

  

  禅師曰:「如大德爲童子時,相貌何在?」

  懷讓禅師說:「修行過程中種種光怪陸離事,若能不執取其境,就能超越。就是您問的過程中所現的光明何處去,這也僅是過程間一種真如性用而已。因行者能不執取其性用,此光明自會消失。這過程就像是大德你小時候的相貌一樣,現在還能留存著嗎?」

  佛法除過程中一直在斷內在習氣、心病外,就是一直在排除過程中的真如性用功能,以般若波羅蜜智舍棄一切境界,就怕去執取而迷失。不知修行真實的外道、邪道行者,也許就執取修行過程之間的異能,在五蘊魔相中,世尊說修行中有異能不執著,是名爲善境界,若一執著即易遭群邪。

  按語說:「汝小時候之相貌,現在何在?相未成時是須借助于光,相既鑄成光有何用?」人體細胞分分秒秒都在變易,所以每個人嚴格講來,時時都不一樣的個體,所以年少時的我身,已非成年的我身,更非年老的我身。空真如性未全顯時,有自性光明現。待空真如體現起,已能不執取一切性用真如功能,所以不必用光明見世間相,而以空如來藏性映照世間相。此真如性用光明僅是過程之間一種現象,不是絕對要存在,就像孩童的我像已不複存在一樣。

  

  大德曰:「祇如像成後,爲甚麼不鑒照?」

  此大德又問:「爲什麼當像已成鑄成後,就不必用光明來鑒照?」只有根性要依光明見物,若是空真如性現起,不應依光明而見物、現物,如是而已。按語說:「性鏡鑄成影像後,何不再鑒照?」空真如性自能映照諸物,不必依世間光明、心性光明而見他物。

  

  禅師曰:「雖然不鑒照,謾他一點不得。」

  懷讓禅師說:「雖然此時行者已不用光明照物,或現心光什麼的,但空真如體或如來藏性自能映現諸物,汙謾他一點不能得。」禅宗古德雲:「柴門獨掩,千聖不知。埋自己之風光,負前賢之途轍。」此現象已脫離世間禅定諸種種光怪陸離事,得自性稍清淨而初得解脫,也無新奇事,平常心就是道。而無知道人專修丹、練光、持壽,總是誤把杭州作汴京,終不能得佛法真谛。

  按語說:「雖然不主動攀緣,隨便鑒照。但一切因緣諸法,總在體性掌握中,故雖不鑒照卻一點謾他不得也。」無心無礙道人不亂攀緣,不無事鑒照一切事物,因心自在故。但有無聊好事之途,想要用些有爲諸法,汙謾于此行者,尚不可得,因行者已悟空寂,能面境而如如不動,不會被汙謾得了的。

  有大德問:「無神通菩薩爲什麼蹤迹難尋?」禅師答曰:「同道方知!」同樣的不用光明照一切境的行者,埋自己風光,卻能夠了知種種事況,何能如此?同道方知。行者無心光、不鑒照,但當有些心不純正外道、邪師、行者,想要汙謾于他尚不可得也。

  (2006.04.07.撰于法爾)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