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伍、認識佛性 (四)涅槃妙心 1· 識心學法

  (一)公案本文

  六祖叁鼓時,入五祖室。五祖複征其初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語。

  (緣起于本體界,五祖勘驗六祖悟境是否真確。)

  六祖慧能啓五祖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諸佛、衆生本自具足佛性,能生萬法,卻本無生滅法可得。)

  五祖知六祖悟本性,謂六祖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行者若心不清淨,不識本心,學法無有益處,只增加造有漏業,或即爲名聞利養者,造諸黑業,入地獄如射箭,應戒慎之。)

  

  (二)玄祥釋解

  1.前言

  禅宗標指行者要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之後再能去除法執,悟得「心空法了」始能成佛,得解脫知見,脫離叁界之流轉。衡之古今中外,爲未明心說明心,未見性說見性,未成佛說成佛者比比皆是。真是明心者當無余習相應,雖有妄想亦能不隨之去發作而成爲行爲。所以《金剛經論》中世尊說真心者最聖最靈,非生非滅,遇境似有,境滅還無,行者能真悟自心,常覺不昧,在感知境緣後能不使妄心相隨,僅依真性主行,始謂明心。所以明心者對真心(意根)感知諸緣應無妄想相隨;對外五根(眼、耳、鼻、舌、身)等面對五塵境,都能無住而生心,即僅止覺知而無妄想相隨。如此內外六根不亂,是謂真性主行,亦真得明心。所以明心者無睹于外境,不擾于內心,如此即能對諸境接納,于心不起作一些怪力亂神事。

  見性者應能體知無境無體無自性,有境寂然不動的體現,自性感而遂通,應緣之時又能變化無窮,其無爲性威靈莫測。同時被動應緣中,自覺自知、明明了了,爲衆生事無事不辦,無爲常爲性自如,行者若真能如此,始曰見性,至此行者當有五通俱足,不然也僅是知性而未見性。若要成佛,當要空卻有無之相,所學所悟都得放下,不用一緣應萬種緣,如此心病已除,萬藥不用,得心空法了,才是真自由人,是如如佛,此行者當悟無生外,還得具有漏盡通與世間五神通。

  一般世間人得真心卻妄想、惡心相隨,所以有做心法騷擾、逼害他人者,若不做法害人,起慢心之後,也用語言、文字毀謗他人者,此等人入地獄如射箭。若能知「性用」者卻舍不得放下自性之神用,而讓此等真如自性充分去發展,終將感召天界、仙道之善果,即迷失菩提自性,不得悟知正等正覺菩提。若進而依不淨心起靈性之神用,以求取名聞、利養事,美其名度衆生,造無量黑業、惡業,亦像已得真心、性用,卻惡心、惡行不去者,入地獄如射箭。

  五祖在勘測六祖慧能大師,得知六祖真是開悟自性本心後,即告誡他在惡心、妄習未淨盡時,學一切心法、性用,都是無益的事,若因之而造黑業、惡業,還會因開悟而後迷,還是將得惡報,更不用談得什麼解脫知見,想超出叁界了。所以明心見性後,悟得真識始得學法,才不會又迷失于有爲法之中。

  

  2.釋題

  本公案名爲「識心學法」,也就是說認識本心後,始能開始學習心法。爲何禅宗行者或大乘佛弟子,不在得真心時學法,不在知性用後學法,而要得心空法了,在法執滅後,識真心時才學法,這是有很深的大道理在。若一開悟行者因心不淨除一切妄想、習氣,不能依真性主行,都依自己的習氣、惡心、害心去做作,這樣還是在造黑業(惡業)或白業(善業),不能脫離果報之業流。所以五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一個開悟的行者,都要行叁波羅蜜多來修得叁叁昧(空、無相、無作),即布施、忍辱、般若等波羅蜜多來修成叁叁昧,這是《金剛經》中所指陳者。布施波羅蜜多能廣結善緣,舍棄悭貪心,有諸緣能度衆生;忍辱波羅蜜多能悟無爲法,是一最高明的佛法,所以「金剛經」雲:「無我得成于忍」,得無我相即能得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若行者面臨一切法,能不即不離、不著不黏,就要用般若波羅蜜多來度過,所謂般若波羅蜜多是以無所有、不可得來觀照一切法,才能一路駕輕舟度無數河流,直達「出到菩提」,甚或達「如來菩提」之彼岸。

  學佛法除求自我解脫外,當要以度衆生爲職志,這才是報佛恩的最佳途徑,如阿難尊者在《楞嚴頌》中有一段所言:「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爲報佛恩。伏請世尊爲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大衆都知曉要獲得無上智慧與如來菩提,當在度衆生中獲得,不是靠認識真心本性獲得。若不能度衆生,無法學習諸多智能,行者也僅知心用與性用,都做不到「明心見性」,更不用說要得「心空法了」,超脫業緣而成「覺者」了。

  但行者要度衆生時,離不開有爲法的性用、心法,要學此等法得在「明心見性」後,心空法了時,識知「本心」之後才能學法,當然所學諸法,都是爲利益衆生事。學法後始能真「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之真用,同時也不會亂用,是爲度衆而用,所以說佛法不離世間覺,不離世間用。

  

  3.語體文解

  六祖叁鼓時,入五祖室。五祖複征其初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語。

  六祖于叁更時分,前往進入五祖弘忍大師方丈室。五祖一再勘驗六祖的開悟初時的悟境,「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話語。要知此段公案,當從頭說起。據六祖《法寶壇經》行由品記載,六祖其父早亡,家貧,常采薪汲水以奉寡母。一日負薪至市,聞客讀誦《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句,心即開悟。時五祖弘忍住蕲州黃梅之東禅院,法門甚盛。師乃前往拜谒。五祖試問其所來及欲求何物,師答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余物。」五祖謂:「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爲堪作佛?」慧能對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五祖驚異其禀性非凡,遂使入碓房舂米,曆八月。

  一日五祖弘忍大師令衆人各述一偈以傳衣授法,上座神秀師遂于壁廊書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慧能師聞之,謂此偈未見本性,遂請一童子代于壁間亦書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聞之,識其爲真能傳大法者,乃夜召師入室,潛授衣法。

  六祖慧能大師(638~713)唐代僧,我國禅宗第六祖,號六祖大師、大鑒禅師。祖籍範陽(河北),俗姓盧,生于南海新興(廣東)。赴五祖處經堪驗實悟後,遣其連夜南歸,隱于四會、懷集之間。唐儀鳳元年(676)至南海,遇印宗法師于法性寺,遂依之出家,受具足戒。翌年,移住于韶陽曹溪寶林寺,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頓悟法門。與神秀于北方所倡之漸悟法門相對,史稱「南頓北漸、南能北秀」。

  按語說:緣起于本體界,五祖勘驗六祖悟境是否真確。六祖聞《金剛經》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頓悟自心,逐往五祖處求其印證,曆經八月,始因一首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而受五祖堪驗其悟境。

  六祖慧能啓五祖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六祖慧能大師經五祖一問,即述其悟境。六祖言:「一切由心中生起的萬法,總不離自性而生,自性本空,依因緣而生自性,始能化成一切萬法。一個修行人,何必要期望自性清淨,自性本是清淨,若有妄習不去,也不礙自性本是清淨之本來樣。再進一步說一個修行人,何期要認知自性,自性縱然應緣而起生滅,若無習性執有、執空,自性本無生滅可言,所以說若認爲有生滅是凡夫境,悟無生滅法是聖者相。一個修行人何期要知自性有何功能,自性具足無量功能,不假修功而成就,佛、衆生本無有別,若有別者也僅是凡夫多一點的妄習,蓋住自性不能發揮應有的性用而已。一個修行人何期自性應緣不有絲毫動搖,有所動搖是行者余習使然。一個修行人自性本能産生神變、萬法,若不能爲也是自性不淨,余習使然也。」六祖敘述此等悟境,句句真實,但理可頓悟,事要漸修,他還是埋沒十五年去潛修妄習,最後才真的證得自性本是清淨,自性本無生滅,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本無動搖,自性産生萬法等事。無知之徒也許看了此段六祖的悟境,認爲不用再修了,已經成佛作祖了,那真是錯會了六祖的義解與證悟之差別相,所以潛默好好自修,不要善于辯論,耍嘴皮子。

  按語說:「諸佛、衆生本自具足佛性,能生萬法,卻本無生滅法可得。」佛、衆生自性本無分別,僅是一者清淨,一者被妄想、習氣所蒙蔽耳。

  五祖知六祖悟本性,謂六祖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五祖弘忍大師聽六祖這樣一說,理念上似已無問題,但有一事未明,隨即跟六祖說:「若理明而事不能成,是余習作梗。你現在要作的是認識本心,學一些法,來使心能生起萬法、神變,這樣對您是沒有什麼好處的。所以你現在要做的是,趕快把余習去除,識得本心清淨,性本無爲,若真的能見自本性,即識本來的真心,真心由性用而于起滅中,自能萬法無礙,縱自性生起萬種心法能不爲動搖,體知法界一切事,卻無一事可挂礙。果能如此,即名爲大丈夫,可成爲人天導師,或甚至悟得佛性,成爲脫離叁界的覺者,這樣才是真正地在修習佛法。」

  按語說:「行者若心不清淨,不識本心,學法無有益處,只增加造有漏業,或即爲名聞利養者,造諸黑業,入地獄如射箭,應戒慎之。」一個剛開悟的行者,若有明師、善知識指點,可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但也要潛默將養廿年,像六祖無師智也得花個十五年功夫練心、悟性。行者若無明師、善知識指引,也得自己深入經藏,摸索個廿、卅年,才能真的明心見性。不然雖有點消息,但無知不繼續修除內習,強而抛頭露面,爲文說悟,真會誤盡天下善根衆生,陷他們于萬劫不複之境。

  (2005.05.09.撰于法爾)

  

《公案禅機 伍、認識佛性 (四)涅槃妙心 1· 識心學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