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南嶽懷讓禅師入室弟子,總有六人,師各印可。
(緣起于現象界,衆徒多多,入室者有六,各有所專。)
禅師曰:「汝等六人,同證吾身,各契其一。一人得吾眉,善威儀(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顧盼(智達)。一人得吾耳,善聽理(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氣(神照)。一人得吾舌,善譚說(嚴峻)。一人得吾心,善古今(道一)。」
(汝等六人,各得吾法之一,常浩汝得吾眉,重威儀禮節。智達汝得吾眼,善于用眼根與眼識,轉成智慧。坦然汝得吾耳,耳根銳利,能吸收話意。神照汝得吾鼻,善知色身與氣之關系。嚴峻汝得吾舌,善于現廣長舌說法。道一汝得吾心,善觀過去現在之心識。)
禅師又曰:「一切法皆從心生。心無所生,法無能住。若達心地,所作無礙。非遇上根,宜慎辭哉。」
(一切法皆因心讓其有生,若行者心能無所令生,則諸法就在自性上無能住而終不生。若行者能達此境界,則一切施爲、作意均能無礙。此境界深而影響廣遠,若非上上根器,或具足善根者,不可隨便傳述,宜慎辭謝不敏。)
(二)玄祥釋解
1.前言
佛門所謂「心地法門」者從心的妄習中去修,若能去淫欲、斷叁結(身見、戒取、疑),即能證得須陀洹果,天上、人間來回七次始能證阿羅漢果;若斷叁結後能淡薄貪瞋癡叁毒,則能得斯陀含果,天上、人間再來一次,始能證阿羅漢果;若能斷五下分結(身見、戒取、疑、貪、瞋),則能得阿那含果,居五淨居天中,利根者能于五淨居天中證得阿羅漢果,鈍根者再來人間證得阿羅漢果。從上述得知:要得聖果,當從心地中下手,也就是做明心的工作。心不明則悟不到心空,所以就不能依真性主行,進而做見性的功夫。若能悟得性空,則五下分結盡,可證得阿那含果,當具足五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
行者若只是做到「明心見性」,而不能做到心空、法了,舍棄所修之法,做到不即不離因緣諸法,也就是對因緣法不取一法、不舍一法,就不能悟得解脫知見。若要證得阿羅漢果,永超出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當要永斷叁毒(貪、瞋、癡),證得漏盡通外,再加上五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才是真正的阿羅漢果位聖者。
中土佛法另成一脈,古德言:「明心見性」即能「見性成佛」,「明心見性」所謂的「佛」者僅是「覺悟」之義,到底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或阿羅漢果,未有定論。但若言「見性成佛」,則行者的「心地」與「性用」(神通)都要具足,心地清淨得解脫知見,能夠性用當具足六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這也就是懷讓禅師所言的:「若達心地,所作無礙。」但懷讓禅師所言的所作無礙,是否具足其它五神通,則不得而知。
2.釋題
本公案名爲「各有所得」,禅師雖演一音,學徒衆多,均依禅師而修,然能悟得禅師之真實義者,卻依其資質不同而所得互有差異。末法時期,衆生福薄,未有世尊大智慧者住世,能善調禦衆生心,使衆生當下皆得悟無生法忍。禅修離不開世間禅定,色界初、二、叁、四禅、無想天,或無色界四空處定(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想處等定),所以就有世間禅定的境界與過程,但若行者無正知見,則不能從心地中下手來修心,則不能自淨其意,就不能得佛法的聖果。
高深佛法說諸法無所有、不可得,以般若波羅蜜多智觀之,是真無所得,才能證得菩薩智、如來智,但懷讓禅師以五官與氣、心用等來闡述修行人所學得之境界,此處五官言及眉、眼、耳、鼻、舌等五,再加一心用,共有六種佛法可學得,懷讓禅師以眉喻威儀相,以眼喻善觀照相,以耳喻善聽理相,以鼻喻善觀氣息相,以舌喻善言談相,以心喻善知心識相。
上述諸相也祇是一種境界的闡述,後學有所得,但都得由禅師來印可,不是自我虛受、自我肯定,尤其是半途未到家鄉路者,更要知道此道理,不能亂下結語,自我肯定,不然未證謂證,未得謂得,是大妄語成,終當淪墜。
3.語體文解
南嶽懷讓禅師入室弟子,總有六人,師各印可。
南嶽懷讓禅師真正入門弟子總共有六人,經多年學佛,都有不同的進境。有日,禅師爲此六人各述其所得,以印可他們所修、所證。
南嶽者即衡山也,又作衡嶽,爲我國五嶽之一。位于湖南衡山縣西北十五公裏處,標高一、二○○公尺。周圍四○○方公裏內有七十二峰、十洞、十五岩、叁十八泉、二十五溪、九池、九潭、九井,湘江環繞于南嶽南邊、東邊、北邊等叁面。
有關湖南南嶽據唐代開元十八年(730)李邕先生所撰麓山寺碑記載,法崇禅師至此開山,于西晉泰始四年(268)草創麓山寺。陳代太建二年(570),慧思禅師入南嶽講《般若經》、《中論》等,故稱爲般若道場,所以慧思禅師又被稱爲南嶽大師。唐代先天二年,懷讓禅師入南嶽,住于般若寺觀音臺叁十年,使南嶽禅風高張。唐代天寶元年(742),希遷禅師再入衡山,于石上結庵,人稱石頭和尚。佛教史上著名之高僧名士走訪此山者無以計數。山中前後建有諸多寺廟,如法崇禅師之麓山寺(後改名萬壽寺)、承遠禅師之勝業寺(祝聖寺)、慧思禅師之福嚴寺、馬祖道一禅師從懷讓禅師得法故地之傳法院(即磨鏡臺)、石頭希遷禅師之南臺寺,慧思禅師之叁生塔院等。山之東南麓爲嶽廟,又附近有道林寺,爲佛果克勤禅師及無准師範禅師之舊居。
懷讓禅師者(677~744)唐代僧,金州安康(今陝西漢陰)人,俗姓杜,十五歲出家,一度習戒律,後參曹溪,爲六祖慧能大師之高足,留侍十五年,六祖示寂,懷讓禅師始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住于湖南南嶽般若寺觀音臺,宣揚慧能大師學說,開南嶽一系,世稱南嶽懷讓禅師,又稱大慧禅師。其法系相對于青原行思禅師之法系(青原下),而稱南嶽下,同爲南宗禅之二大法流。其弟子馬祖道一禅師繼其法流,其後發展成臨濟、沩仰等禅宗宗派。
按語說:「緣起于現象界,衆徒多多,入室者有六,各有所專。」參訪學習者衆,但真入室侍奉懷讓禅師者,僅有六人而已。若是世尊住世時,各弟子都有叁、五百眷屬弟子,不能同日而語。此六人中依資質不同,所悟之理亦不同,所以禅師要各別加以印可。
禅師曰:「汝等六人,同證吾身,各契其一。一人得吾眉,善威儀(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顧盼(智達)。一人得吾耳,善聽理(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氣(神照)。一人得吾舌,善譚說(嚴峻)。一人得吾心,善古今(道一)。」
懷讓禅師說:「您等六人雖同證我身所教之法,但各一門專入僅契其一。常浩者善于四威儀,僅他一人得住威儀處,所以可說得吾眉。智達者善于用眼觀,顧盼諸外緣,有眼根妙觀察智,可以說得吾眼。坦然者善于聽我所說道理,都能契入甚深法義,可說得吾耳。神照者善于知氣,調理呼吸之氣,體悟身體氣機等事,可說得吾鼻。嚴峻者善于言說佛理,能將所悟說得清楚給他人知曉,可說得吾舌。至于道一者善于以心識體知過去、現在等一切事物,能知心用,所以說甚得吾心。」當然得懷讓禅師之心者是爲衣缽傳人,所以後來馬祖道一禅師受傳承其法脈。
按語說:「汝等六人,各得吾法之一,常浩汝得吾眉,重威儀禮節。智達汝得吾眼,善于用眼根與識,轉成智慧。坦然汝得吾耳,耳根銳利,能吸收話意。神照汝得吾鼻,善知色身與氣之關系。嚴峻汝得吾舌,善于現廣長舌說法。道一汝得吾心,善觀過去現在之心識。」一個得道禅師應具有六種德行,也就是四大威儀于外,眼根有妙觀察智善知衆生因緣差別相,耳根善聽人所述道理,並能取其精華爲自所用。在色身上當體知氣機有無、盛衰,以鼻來調控風大,讓入甚深禅定中。在講經說法上契得義理,能以舌根圓通而自在闡述法理。心得清淨無余習,當能明心見性,並知心之性用,故能知過去、現在或未來。六弟子各得其一,但一有修、有證者當具足其六,總歸來講,以六根成就諸修行能事。
禅師又曰:「一切法皆從心生。心無所生,法無能住。若達心地,所作無礙。非遇上根,宜慎辭哉。」
禅師最後下一結語:「修行在于修心,能去叁結(身見、戒取、疑)、斷叁毒(貪、瞋、癡),待心得最聖最靈時,遇緣生心時無有妄想念相隨,祇有真性主行。真性應緣主行中,無有妄心相應,是爲心無所生,心無所生,則法無能住,所以能悟知真心遇境還有,境滅還無的道理。如此,行者心明見性,在于法無所執,心空法了中,是謂達心地清淨處,這時要能有所作,即能無所礙而生起諸法,以利群生。像這種能悟入心境,能有所作意而成就佛事之法,若非遇到上根機者,始可教授與他,不然則要辭謝不敏。您們對于後學考核,當要能如此謹慎,詳加考察爲宜。不然所傳非人,除害此不敏之人誤入歧途,還會讓其造業而危害衆生,壞衆生之慧命,實真不可不慎也。」
按語說:「一切法皆因心讓其有生,若行者心能無所令生,則諸法就在自性上無能住而終不生。若行者能達此境界,則一切施爲、作意均能無礙。此境界深而影響廣遠,若非上上根器,或具足善根者,不可隨便傳述,宜慎辭謝不敏。」具足上根基者,智慧無上,德行高超,謙卑爲懷,無貢高我慢相,像這種人始得傳法,不然得保持距離,不要爲他宣說無上心法,及一切法用之道理。
(2005.04.06.撰于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