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筠州洞山良價悟本禅師問雲居道膺師曰:「大闡提人作五逆罪,孝養何在?」
(緣起于現象界,禅師覓機勘驗雲居道膺師,問失去成佛善心之人,乃因犯有五逆重罪,如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團。此等人種種孝養在甚麼地方?)
居雲:「始成孝養。」
(該等人犯五逆罪,以此五逆罪始能成爲孝養,還談另有甚麼孝養。能不爲所犯罪性束縛,即得解脫。經雲:罪福本空。)
自爾洞山許爲室中領袖。
(洞山禅師自此後,允許雲居道膺師爲座中領袖。)
(二)玄祥釋解
1.前言
行者修行初期都是遵循著「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等教言,累積福德。開悟後舊債清償,不造新殃,緊修內心淨除諸過、習氣,待得心清淨後,能悟得空叁昧、無相叁昧、無願叁昧等,得心自在無礙。此時禅師要勘驗學人,有時以您不敢再犯的戒律來當考題。其實禅師要考的祇是一觀念、機智問題的心理驗證,當然您已修到一定的層次,不會無故地去造這五逆、十惡之罪。
當禅師要能開始度衆生,總要能讓自心靈活而用,心力與言詞並重地教化衆生,有時要能轉衆生業力或行爲,難免都要做些違犯戒律的言行,所以有禅師等用棒喝之法,言詞嚴厲,行爲棒打,似有失修行人的德性。但禅師對于此行爲能自在無礙,隨緣而發、而做,做完、發完不當一回事情,同樣是心處自在無礙中。禅師不會爲剛才發生的事來煩惱,也不去思考這樣是犯戒?還是有失德性?只知是隨興而發,隨緣而作,只要一定爲他人好而做。此種情況,若非道中人,難免有些不能體會,因此而有所贅言。
反觀自己,以前也曾因看到諸多大德言行不能苟同,在心裏納悶或不以爲然。待十幾年過後,才能體會這是修行境界的另一層突破,心已不被行爲模式所規範,只要能達到度衆、利益衆生事,對他用什麼方法都行。得知此消息後,自己不得也要莞然失笑,原來是如此這般。
2.釋題
本公案名爲「解脫五逆」,當然犯五逆罪是最重的惡業,逆者指罪大惡極,極逆于常理者。依經典可分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罪。小乘聲聞、緣覺之五逆指:殺母、殺父、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鬥亂衆僧)等五者。又因其行爲將成爲墮無間地獄之因,故亦稱五無間業或稱五不救罪。
而大乘五逆根本重罪,即指(1)破壞塔寺,燒毀經像,奪取叁寶之物。或教唆他人做這些事,而內心生歡喜。(2)毀謗聲聞、緣覺以及大乘法。(3)妨礙出家人修行,或殺害出家人。(4)犯小乘五逆罪之一。(5)主張所有皆無業報,而行十不善業;或不畏後世果報,而教唆他人行十惡(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欲、瞋恚、邪見等)。
大闡提人是最沒善根成爲修行者,此等人犯有五逆之重罪,故說是失大善根基者,這種人不能成佛?在古代即有很多的诤論,有的說佛性大家都有,怎麼未來不能成佛?有的說犯此五逆重罪者,已失成佛道心,所以不能成佛,戲論多多。待世尊所說的《般涅槃經》翻譯成中文後,大家才同意說犯五逆重罪者,也能在未來世的某一時間發心修行而成佛道。因佛性是永恒的,罪性是短暫的,不能以短暫的法去淹沒永恒的佛性,也就是說無常性就是無常性,不能成爲恒常性。
當禅修者在心理上不具有善惡感時,即已超越世間相。禅師以五逆罪來考驗行者,一般人還有善惡分別想者,當會被考倒,不敢大聲回答,並做正面的肯定。雲居山道膺禅師已成道性,所以洞山禅師以此驗他,並不能使他遇罪退卻,反而說犯五逆重罪者始能成爲孝養,言談中已把善惡分別心去除,往後不會被內心的罪惡感所困擾了。
3.玄祥釋解
筠州洞山良價悟本禅師問雲居道膺師曰:「大闡提人作五逆罪,孝養何在?」
筠州洞山良價悟本禅師有一天問在雲居山修行的道膺師說:「犯有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五逆罪的大失善根的人,以世間所謂的孝養來講,他的孝養在何處?」
洞山者位于江西高安,古時候屬于筠州,所以說筠州洞山。九世紀中葉,唐末良價禅師(807~869)住于該山之普利院,致力禅學之教化,參學者每達數百人,所以稱洞山良價禅師。洞山禅師與其法嗣曹山本寂禅師,一脈相傳禅法,曹山禅師後乃成就禅宗曹洞宗,所以洞山禅師可說是曹洞宗之祖。洞山禅師越州會稽人,即今浙江會稽,俗姓俞。
洞山禅師幼年從師誦《般若心經》,以無根塵之義問他的師父,師父贊揚其智,即指引他往五泄山禮靈默禅師披剃。洞山禅師年二十一,再詣嵩山受具足戒,尋谒南泉普願禅師,深領其旨。後又訪沩山靈佑禅師,參「無情說法」之公案,不契合。沩山靈佑禅師指示他詣雲岩昙晟禅師,問「無情說法」之義,辭謝雲岩昙晟禅師歸來時,涉水睹自己身影,大悟無情說法旨義。後嗣承雲岩禅師之法,于江西洞山弘揚佛法,倡五位君臣之說,禅風大振。在唐鹹通十年,命大衆爲其剃發披衣,鳴鍾辭衆,大衆號恸不止。師忽開目謂曰:「夫出家之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勞生息死,于悲何有?」大衆猶戀慕不已,乃延七日往生,至第八日沐浴訖,于方丈室內端坐入滅。時世壽六十叁,法臘四十二,奉敕谥爲「悟本禅師」。
道膺師者(835~902)爲唐代曹洞宗僧,河北薊門玉田人,俗姓王。二十五歲,于範陽延壽寺受具足戒。雲居山位于江西永修西南十七公裏處。其山險峻,頂常橫雲,故稱雲居。以洞山之弟子道膺師曾住此,舉揚洞山之宗風而聞名。參于洞山禅師時住于叁峰山,其後得道後于江西建昌西南的雲居山開創真如寺,有段時間稱爲飛白寺或龍昌寺,講學叁十年,大振曹洞宗風,唐天複二年示寂,世壽六十八歲。
孝養者指盡孝行以奉侍供養父母,俗稱孝順。《梵網經》說孝順乃至道之法,故以孝爲戒。《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人恭敬供養一百淨行大婆羅門、一百五通諸大神仙、一百善友,一心供養,滿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順心,故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與供佛之福等無差別。
說到孝又有分爲世間孝與出世間孝,僅能供養父母衣食等爲世間之孝,若能以佛法開導父母爲出世間之孝,故《毘尼母經》雲:若父母貧苦,應先授叁歸、五戒、十善,然後施與;此蓋以出世間之孝,方能令父母徹底離苦得樂之故。所以我們今生要盡孝道,當能令父母親學佛爲最大之孝心。
按語說:緣起于現象界,禅師覓機勘驗雲居道膺師,問失去成佛善心之人,乃因犯有五逆重罪,如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團,此等人種種孝養在甚麼地方?
居雲:「始成孝養。」
雲居山道膺師即答說:「失善根犯五逆之重罪者,以殺自己父母始能成爲對其父母之孝養。」洞山禅師的機鋒,本來要以犯五逆之重罪來考驗道膺師,看他對于善惡觀念的分別心還有沒有。道膺師更毫不猶疑地,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來面對禅師的考題。
按語說:該等人犯五逆罪,以此五逆罪始能成爲孝養,還談另有甚麼孝養。能不爲所犯罪性束縛,即得解脫。經雲:罪福本空。
自爾洞山許爲室中領袖。
自此以後,洞山禅師准許他列爲同修中之領袖。是有實修實證的修行人,一言半句就能爲禅師所認可。按語說:洞山禅師自此後,允許雲居道膺師爲座中領袖。
(2004.08.05撰于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