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伍、認識佛性 (二)不即不離 1· 定慧均等

  (一)公案本文

  韶州法海者曲江人,初見六祖。問六祖曰:「即心即佛,願垂指喻。」

  (識起迷情于何謂即心即佛,心佛本不二,心者由識而轉成慧,佛者依空體而生法無所生滅。)

  六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說,窮劫不盡。聽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無諸境緣時,前念無所生即心,後念無所滅即佛。面對境緣時,起一切相即心,能離一切相不著即佛。若要完全述說,億劫不能盡。聽我以偈來說明:即心可名之爲慧,即佛可視之爲定。定慧均等,乃證得六識出六門而不染著,意中自然清淨。若能悟此法門,再由習氣中去悟入體性。當心起境用時,本無所生,定慧雙修是爲正法也。)

  法海師信受,以偈贊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不雜染之真心元來是佛,不悟此心而讓此佛心自受委屈。現在我已知定與慧之道理,以後應修定與慧,以離種種境界,如此便知即心即佛也。)

  

  (二)玄祥釋解

  1.前言

  「中道觀」或「空有不二」的佛教名辭,其實與「即心即佛」並無異,但前者是世尊教法,出現于經典中者,而後者即心即佛是中土諸聖的言說,語句雖有不同,其理則一也。這些名辭都是在說明佛性的本來特質,我們都有一空的如來藏性,亦有一不空的如來藏性,此兩者都是佛性特質。當空真如體的佛性,與諸緣能相應起法時,都能如如不動,即是 已成佛道。正如《大乘起信論》中所言:以如實空的體,面對如實不空的境,能如如不動,即是悟得佛性。

  佛曰:衆生皆有佛性,所以吾人亦有此佛性,以如實空的體來應一切真實緣時,都應能自在無礙。但未證者面緣卻再加上些葛藤、枝節,徒生妄執與苦惱。悟後始知無佛可成,無衆生可度,惟一能做者即是知念離念、知法離法、知境離境,覺知一切卻無一切覺知想。

  當然修證過程是有的,除非再來的大菩薩,一聞佛法即能知佛性本來,能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等大器菩薩當生即能成就。一般凡夫當從破黑漆桶,倒掉無始劫以來所熏習的垃圾,讓心清淨、無執後,才能做到覺知一切卻無一切覺知想。此過程就有空真如的修證,無相真如的修證,然後才能如實地悟知原來佛性就是這樣,到此當得初步我空智的解脫知見。古僧大德言,要修無所修,但也只是倒掉心裏的一切我、法二執而已。

  無知之徒號稱佛弟子,卻沈迷于一切有爲諸法中,不在心地上用功夫,去除妄習、妄執性;反而加些葛藤于心中,如學些推步盈虧、符咒、醫藥、曆算、蔔筮等等,當然不能成就菩提大道,因將心導入有爲之境,怎能得清淨之體。故行者在未有成就前,不能去做一些有爲之事,而是要學一些智能,才能自利利他。

  

  2.釋題

  本公案名爲「定慧均持」,世間禅至四禅天能得一境性,面境能不動心,但卻沒有智慧,所以不能以般若智證得解脫,所以此等行者定大于慧,又因世間禅定是會退失的,所以天命盡當再輪回。而菩薩是有慧,能說能講,使衆生能悟知佛法,也能學習佛法來斷些煩惱,但菩薩智慧是有一點,但定力尚不足,所以說慧大于定,不能守清淨戒。直到菩薩八地者因 已圓滿空、無相、無願等叁叁昧,所以定慧均等,以智慧來得定,跳脫輪回之流,並能自利利他,大菩薩更能覺行圓滿。

  悟道菩薩當知前念不生,即是空心寂靜,這是佛性空的本來面目;後念不滅即遇緣起法能覺即是佛,佛者遇法覺知而能不黏。所以說空體能成一切相,即謂爲心,心念遇緣起而離一切相,即是覺者、即是佛。此佛心無緣不生,因緣起法而能知一切相,是謂法眼,當能具足一切智慧。若應緣之時能覺而無住,無有余習與之相應,乃謂之爲定。所以至此菩薩可以說定慧均等。

  有定無慧是世間禅行者,有慧無定是守戒不嚴之佛弟子,以及未究竟解脫行者。前者不能得解脫知見,天壽盡定力衰退,當要再輪回;後者還未證得八地菩薩位階,所以定力不足,余習未淨盡故,這也就是登地菩薩要累劫修智慧的道理,最後當得無上菩提,才能以智慧得定,以智慧度到彼岸。

  地前菩薩更不用說,定慧都不具足,所以要能得到須陀洹果,入初禅之境地,再入二禅境後,頭時還要人間、天上往返七次,在世間禅定中打滾無量時間。若今生能修佛法,從四聖谛、十二因緣觀、四念處等佛法下手,也許可以證得聲聞阿那含果(不還果),或阿羅漢果,悟無生法忍。

  若佛弟子今生能確實認知佛法,嚴守戒律,勤修禅定,配合念佛法門,就有機緣能開悟入菩薩之林。而後深入經藏,地地上進,雖有不定之心念、習氣未盡,但依般若波羅蜜多來修智慧,斷一切我執、法執,最後也能達定慧均等之境地。

  

  3.語體文解

  韶州法海者曲江人,初見六祖。問六祖曰:「即心即佛,願垂指喻。」

  法海師者是唐代僧人,廣東曲江人因依六祖學法,所以稱是韶州法海者。法海師初見六祖,問即心即佛之義,願請垂愛指示訓喻。古僧大德亦常言,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與即心即佛之義同,此等見佛之意義爲何,尚請六祖大師能慈悲開示法要。

  韶州是府名,隋朝改東衡州爲韶州,唐改韶州爲始興郡,不久又回複舊名,元時設置韶仍州路,明初改爲韶州府。韶州府屬廣東省北部,府治即在曲江,管轄曲江等六縣,民國以來廣州改府爲縣,曲江縣即韶州舊治。法海師是集錄六祖壇經的人,其中記載六祖大鑒慧能禅師于韶州大梵寺說法之內容,而成《法寶壇經》,記載六祖之語要、出世因緣等,理趣甚深,盛行于世,後來成爲禅宗之宗經。

  六祖者唐代高僧,系指禅宗第六代祖師慧能大師(638~713)。六祖南海新興人,今廣東新興,俗姓盧。幼喪父,家貧,揀薪事母。路經富宅偶聞誦《金剛經》,心即悟解,即萌出家之志。師乃前往黃梅(位于湖北省東南)拜谒五祖,五祖試問其欲求何物,師答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余物。」五祖謂:「汝是嶺南人,即是獦獠之屬,若爲堪作佛?」慧能答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五祖驚異其禀性非凡,遂使入碓房舂米,曆八月于其間開悟自性。

  一日,五祖令衆人各述一偈以便傳衣授法,大衆推上座神秀師書偈,遂于壁廊書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五祖看後,囑門人依此修可以淨心,但就是不首肯其知見。慧能師聞之,謂此偈未見本性,因慧能師不識字,遂請一童子代于壁間亦書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閱後,識其爲真能傳大法者,乃前往探視,並召夜晚入室,潛授衣砵,並遣其連夜南歸,隱于四會、懷集之間,即現今之廣東省四會市及懷集縣之間,混迹于獵人隊中十五年之久。當卅八歲時值儀鳳元年(676)慧能師至南海,遇印宗法師于法性寺,遂依之出家,受具足戒。翌年,移住于韶陽曹溪寶林寺樹立法幢,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頓悟法門,即是後來禅宗六祖。

  按語說:識起迷情于何謂即心即佛,心佛本不二,心者由識而轉成慧,佛者依空體生法而無所生滅。

  

  六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說,窮劫不盡。聽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六祖回答說:「心未起念之前即是空真如體,應緣起法可謂真心,此心雖有見聞嗅味觸,但無一念相應,即是有覺知而無妄想,這就是所謂的心;心緣境所有感知,此不滅之念即是佛見,此所謂覺知、佛知。心能應一切緣、成一切境,當行者能面境知法相,且能離相不起妄想者即是佛。若要我來說『即心即佛』之道理,縱然經無窮劫亦說不盡也!且聽我簡單說一首偈語:『若行者心清淨無雜染後,應緣所起心念,此心念即是空體映照而現之心念,從中觀此心念,可有無量知見,是心念即名爲慧;若當因緣生法而起心念時,行者無妄習相應,僅有一覺知心,無有煩惱境起,此即是佛知,因是佛知而無妄習相應,故稱爲定。後者爲定,前者爲慧,兩者相等執持,有覺知諸法,並無一妄習會生起煩惱法,所以就能達起意念中之一切法,無染、無著而清淨自在。要能悟知此法門,行者剛開頭時,當要能分別自己習性與佛性之別,佛性本有現量覺知而無分別妄想,習性卻有諸多煩惱非量之心,心常黏境界而不能釋懷。在未達清淨心時,用此佛性本無生滅諸法,若有生滅諸法,亦不用擔憂,一邊自悟佛性,一邊去除妄習,如此定、慧雙修才是正理。』若僅悟知佛性本來,不能去除妄習,就不是正理。光有定無有慧,顯非佛道,有定而無慧是世間禅,非佛禅也,要定、慧均等才是佛理。若是屬于光說不練之流,談佛說法,最後當從淪墜。」

  按語說:無諸境緣時,前念無所生即心,後念無所滅即佛。面對境緣時,起一切相即心,能離一切相不著即佛。若要完全述說,億劫不能盡。聽我以偈來說明:即心可名之爲慧,即佛可視之爲定。定慧均等,乃證得六識出六門而不染著,意中自然清淨。若能悟此法門,再由習氣中去悟入體性。當心起境用時,本無所生,定慧雙修是爲正法也。

  

  法海師信受,以偈贊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法海師聽六祖開示後,即能以無礙智信受之。並以偈語贊歎說:「此心起、心滅的心,原來就是佛。不悟之時,面對此心想要滅卻之,真是有點自屈辱此心了。現在我知定是何,慧又是什麼,要悟佛與心,要由定、慧中來修,于定慧中要能離諸境物,如是而已。」

  按語說:不雜染之真心元來是佛,不悟此心而讓此佛心自受委屈。現在我已知定與慧之道理,以後應修定與慧,以離種種境界,如此便知即心即佛也。

  總結即心即佛之意,心淨者當從心念中悟知佛性,此佛心能知一切法而無煩惱。若尚不究竟行者,當從體知現量第一念時爲真,第二念起爲妄,如此訓練之,久而久之,妄習不相應,沒有第二念起,也能達即心即佛之境地。

  ( 2004 年 6 月 07 日 撰于 法爾 )

  

《公案禅機 伍、認識佛性 (二)不即不離 1· 定慧均等》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