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門人道悟問南嶽石頭希遷禅師曰:「曹溪意旨,誰人得?」
(識起迷情于曹溪佛法真傳,誰人獲得?是有佛法可得乎?佛說一切法,唯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冀得佛法。)
師曰:「會佛法人得。」
(有一切心,需要或會佛法的人,得曹溪意旨也。)
曰:「師還得否?」
(請問禅師汝得曹溪意旨否?)
師曰:「不得。」
(吾並無所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曰:「爲甚麼不得。」
(何故師不得?)
師曰:「我不會佛法。」
(因我無一切心,故不需佛法,亦不會佛法也。)
(二)玄祥釋解
1.前言
我們佛教徒是學佛者,不能說是拜佛者,若強說拜佛者,與異教徒、神教徒沒有兩樣。當然我們也有頂禮諸佛、菩薩,但此是修習謙卑、去我慢心之行爲。我們學佛是要學習佛陀的智慧,由佛所宣說的聖教量言中去學習,得到無上菩提之智慧。而所謂佛法者,即是佛陀方便而說,給未了悟真理者而說。若一行者已證得無生法忍,得無上菩提,則不必再用佛法,而心地上隨自性真如而做作,安然自在無礙。
所謂佛法者爲佛陀所說之法,佛法者有四種,一者教法、二者理法、叁者行法、四者果法。一切無漏法能破無明、煩惱業障之意聲、名句、文名等佛所說之言教名爲教法;自己親身體驗實修一切有無諸法之義理,是爲理法;行者對于戒定慧叁學之力行,稱之爲行法;修行圓滿,證悟有爲、無爲而得果位境界,稱之爲果法。
雖有諸多佛法,但佛陀說四十九年,未曾說一字。但看《金剛經》中雲:「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由此可知,說法者方便而說,給未究竟者而用,若已得道者無一法可用,面境覺而無住,是謂如如佛。
2.釋題
本公案名爲:「不用一法」,有佛法可得或有佛法要用,即是未達道者。行者心有無明,始要學習四聖谛、十二因緣觀、卅七道品、六波羅蜜多等諸法,以求得明心見性。行者何時才能不用一法,初發心菩薩要學習調伏自心、習氣,當要學習一切禅法、佛法。行者粗心要能暫伏得學習諸有爲法,從有漏智得入無漏慧,在禅修止觀中去調理自心妄習,當心有個入處,即能入實修境界中,觀心了不可得,用佛法去除我、法二執。當行者得個休歇處,悟心了不可得,祇是隨緣應緣,雖有所用,終無可用一法,蓋因諸緣來無所黏、過無蹤迹,船過水不痕,鳥道信無蹤。
至此境界,始知古德所雲:「佛說一切法,唯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行者真正達到解悟者,遇境無一心可起,所以就無一法可用。此時行者也才首肯,偉大智慧超然的世尊,本來祂就無有說一法。
一切有爲法都不是真佛法,就是有佛法也僅適用于初機、淺機,以及半途努力以赴地在學佛者。若行者也無明起,在境界旅途中,妄執有一佛法可得,或有一境界可獲,都是旁門左道,不是真正的佛法。佛說:「諸法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若行者能朝此方向去學佛,就有達到彼岸的一天。不然以爲有一法可學,有一法可得,都是邪魔外道之流,誤我佛門子弟于淪墜。
3.語體文解
門人道悟問南嶽石頭希遷禅師曰:「曹溪意旨,誰人得?」
有一徒弟名道悟師者,有一天問南嶽石頭希遷禅師說:「曹溪禅宗六祖佛法意旨,是什麼人得去了?」按語說:「識起迷情于曹溪佛法真傳,誰人獲得?是有佛法可得乎?佛說一切法,唯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冀得佛法。」曹溪慧能大師是以《金剛經》印心的,《金剛經》雲:「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首先來了解一下幾個名辭,如南嶽、石頭希遷、道悟、曹溪等。南嶽者即衡山是,又名衡嶽,爲中國五嶽之一,位于湖南衡山縣西北十五公裏處。此山標高一二○○公尺,方圓四○○公裏內有七十二峰、叁十八泉、二十五溪、十五岩、十洞、九潭、九池、九井,湘江環繞流經此山的南、東、北叁面。
唐朝開元十八年(730)李邕先生所撰麓山寺碑記載,于西晉泰始四年(268),法崇禅師至此開山,草創麓山寺。南朝末期陳代太建二年(570),慧思禅師入南嶽講《般若經典》、《中論》等,稱麓山寺爲般若道場,慧思禅師又稱南嶽大師。唐代先天二年,懷讓禅師入南嶽,住于般若寺觀音臺叁十年,使南嶽禅風高張。希遷禅師于唐朝天寶元年(742)入衡山,于石上結庵,人稱爲石頭和尚,希遷石頭和尚因而得名。
門人道悟師者當時有兩位,一位是唐朝渚宮人,乃今湖北江陵,俗姓崔(738~819),于十五歲出家,二十叁歲參谒嵩山律德禅師,其後又谒石頭希遷禅師,參學約二年,不得法要,後終辭去。又入長安參禮南陽慧忠禅師,往後更複谒見馬祖道一禅師,于言下大悟。因馬祖禅師鑒于法在南嶽,勸言還至渚宮。道悟禅師示寂于元和十叁年四月,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叁,後世稱爲「天王道悟」,以別于當世之「天皇道悟」。本公案提問主角即是此天王道悟禅師。
另一同時代的道悟禅師,婺州東陽人,乃今浙江金華東陽,俗姓張(748~807),十四歲出家,二十五歲受具足戒。參谒徑山國一禅師,從問禅要,服勤五年而蒙印可。後又參訪馬祖道一禅師、石頭希遷禅師,盡得玄旨,乃棲止荊州當陽紫雲山。未久,應荊州天皇寺之請,駐錫而振複之,法席愈盛,世稱「天皇門風」。禅師後寂于憲宗元和二年四月,世壽六十,僧臘叁十五,後世稱爲「天皇道悟」,以別于同時代之禅師「天王道悟」。
曹溪者禅宗南脈六祖慧能大師,悟道後以曹溪寶林寺爲中心,開展教化活動,世人尊稱爲曹溪古佛、曹溪高祖。曹溪是地名,位于韶州之河,今廣東曲江縣東南,發源于狗耳嶺,西流與溱水彙合,以經曹侯冢故,又稱曹侯溪。
而寶林寺是于梁天監元年(502),天竺婆羅門叁藏智藥大師到曹溪口,飲其水而知此源爲勝地,乃勸村人建寺,複因其地似西國天竺之寶林山,故稱寶林寺。當時智藥叁藏預言,一七○年後有肉身菩薩于此開演無上法門,得道者如林。
果然,至唐儀鳳二年(677)春,六祖慧能大師從五祖弘忍大師得法後,從印宗禅師剃發、受具足戒而歸寶林寺,大弘法化,人稱曹溪法門。
師曰:「會佛法人得。」
石頭希遷禅師回答說:「曹溪佛法意旨,會佛法的人得去。」佛法要能用的人,才會去取得、去寶貝它,所以禅師說會佛法的人取得。按語說:「有一切心,需要或會佛法的人,得曹溪意旨也。」
曰:「師還得否?」
道悟師再問說:「禅師您得曹溪旨要嗎?」按語說:「請問禅師汝得曹溪意旨否?」顯然道悟師在此兩年中,未有深入的體證,所以問這問題,顯得不能契入心地。
禅師曰:「不得。」
石頭希遷禅師回答說:「我並沒有得曹溪旨要。」若真有所得,就是沒有悟道,所以佛法修到最後終歸無所得。就如世尊所言,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按語說:「吾並無所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因無所得,才能稱爲菩薩,若有所得,即是天神、仙道、魔道衆生矣!
曰:「爲甚麼不得。」
道悟師再問說:「爲什麼禅師您竟然是無所得呢?」按語說:「何故師不得?」一般修習技藝、武功,當然要有所得。但學佛者是在有心病時,有障礙時要用一些有爲法來調治。若能悟得無生法忍,就能不用一法守真空,一切業緣均不能沾、不能黏,自然得解脫矣!
師曰:「我不會佛法。」
石頭希遷禅師回答說:「我不會佛法,也不需去用佛法,坦蕩蕩地、赤裸裸地面對一切境,不起善惡念想,就是不會佛法,也是悟得無爲法的最高境界矣!按語說:「因我無一切心,故不需佛法,亦不會佛法也。」
( 2004 年 5 月 07 日 撰于 法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