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伍、認識佛性 (一)證畢竟空 4· 真實佛性

  (一)公案本文

  印宗問六祖曰:「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識起迷情于不二之法,尚在推敲研究中。)

  六祖曰:「法師(印宗)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爲不二。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佛性不落于有、無,不落于常、無常,亦不落于善惡等,故其性無二。)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

  (適逢六祖,始解開正法之門。)

  

  ()玄祥釋解

  1. 前言

  學佛者或不學佛者,每天都在講佛法,但佛法又是什麼?「佛法」一詞,包含極廣,舉凡諸法本性、一切世間之緣起、微妙善語等,乃至于其它真實與正確之事理等,皆屬佛法。是故佛法包括世間法、出世間法、出出世間法等,因佛所說之法,即緣起之道理及法界之真理等。

  但真正佛法當指能得解脫、得涅槃之法,始能真正稱之爲佛法,所以說法者要有叁法印來印證,說諸法無我、諸行無常、寂滅爲樂等叁法印。所說是否真的佛法,還是佛所說之初機佛法、外道法、方便法等,雖皆說是佛法,但當有高低、真正、方便之說。

  一般佛法,包括各種教義及教義所表達之佛教真理,所以《成實論》中將佛法依其義理分成六種名稱。佛法者(1)善說,因佛如實而說之善行、解脫法。(2)現報,使人于現世即能得果報。(3)無時,不待吉凶星宿降臨,隨時得修道而成。(4)能將,能以正行教化衆生至菩提。(5)來嘗,應當親自嘗試,親身證悟、體悟。(6)自知,因具足智慧,故能自發信解。所以真佛法者著重身體力行,自我體證,不落于語言文字者,是爲真佛法。

  進而言之,佛法中之不二法門,乃指超越相對之差別相,趨入絕對平等之境地,稱之爲不二法門,略稱爲不二門。《維摩經所說經》中之入不二法門品,由文殊師利等諸菩薩與維摩诘居士談論有關入不二法門之境地。其中,諸菩薩對生滅、善惡、有爲、無爲等相對原理,各提出超越此類相對問題之絕對答案,而以之爲不二法門;文殊師利菩薩則認爲無言、無說、無示、無識者稱爲不二法門;而維摩诘居士更以沈默不語,顯示入不二法門之要法。

  本公案談到佛法之不二法門,當依體而來闡述,佛性之體本無性相,故當然無所謂善惡之稱。入絕對之本體實性論,故能知無有一切差別相可言。世間、出世間、出出世間等諸法,都是一體平等無有區別。故六祖言:「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2.釋題

  本公案名爲「真實佛性」,要能了知真實佛性,當能親自體驗證得後,才能闡述得清楚,也才能自在無礙于世間事,一切法絕善惡分別想。行者要麼住涅槃境,就如得無爲之真如體,如如于萬境中不動;要麼就依所實證之真實佛法,超越世間一切相,而能自在無礙,隨緣示現一切法,一切有爲諸法,絕善惡觀念來度一切衆生。故對于不二法門,依行者證悟層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有人認爲入不二法門當以維摩诘居士沈默不語,顯示入不二法門之要旨,但此是依體空實相而修入之要法;若要能空有不二,依空體而用,遣相、融相二門統攝而入,此更是菩薩度衆生之要法。前者爲修入不二門之要法,後者是得不二門後,應用而不著相之不二法,均顯示無上、不二之佛性、佛法。

  當我們深得佛法,當知佛性絕常、無常,絕善、惡,絕福、罪之法。故諸大菩薩覺悟真正佛法後,因不執善惡、有爲、無爲想,故能神變徧十方,示現于十方界,這是徹底悟得不二佛性、佛法者的風範。

  要明佛性之實相,可以法身、般若、解脫等叁德相來加以說明,佛性本無性性,僅是能依他起自性。依他起自性之一切有爲諸法,卻能以般若無住爲用,當用後當能得無住、無執爲依歸,也就是不黏而得解脫自在,這是真正菩薩之境界。

  

  3.語體文解

  印宗問六祖曰:「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印宗師問六祖慧能大師說:「什麼是佛法不二之法?」唐代高僧有名印宗師者,是吳郡(江蘇吳縣)人氏,前雖曾遇五祖弘忍黃梅大師,並未有所成就。後來于廣州法性寺宣講《涅槃經》,在此時始遇六祖慧能大師。

  所謂佛法者是所有世間一切法---正法、邪法,及世間禅定諸法,出世間、出出世間諸法皆是佛法,統轄一切法均可稱之爲佛法。那真正不二之佛法爲何?印宗師問六祖慧能大師說:「什麼是佛法不二之法?」

  六祖慧能者是五祖傳法人之一,在中土南方傳法,而神秀禅師者于北方,故知五祖以下有南北二脈傳承禅法。話說有一日黃梅弘忍大師擬找一傳人,令衆人各述一偈以傳衣授法。時有上座神秀師者遂于壁廊書偈語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弘忍大師聞之,謂此偈未見本性,但可以多多以此爲用功方法。慧能師當時于大寮中做工,聽得此偈,謂未見性。遂請一童子代于壁間亦書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黃梅弘忍五祖聞之,認爲此人已悟道,真能傳大法者,乃夜召慧能師入室,潛授衣法,並遣其連夜南歸,隱于獵人隊中,潛默將養,地方約于四會、懷集之間。經曆十五載,始明心見真性,乃出來弘揚佛法。儀鳳元年(676)至南海,始遇印宗師于法性寺,印宗師遂依之出家,受具足戒。翌年,慧能移住于韶陽曹溪寶林寺,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頓悟法門。印宗師于慧能大師處始悟玄理,而以慧能爲傳法師。

  按語說:識起迷情于不二之法,尚在推敲研究中。未了悟真佛性者,天天參問佛性,以佛性爲何而憂惱。今日見六祖慧能大師,難免要再問清楚一下。

  六祖曰:「法師(印宗)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爲不二。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法師後于廣州法性寺宣講《涅槃經》,遇六祖慧能大師,始有此機緣一問佛性不二之法。講《涅槃經》者定要提及法身、般若、解脫等叁德來說明《涅槃經》之義理。經雲有人今生能讀《涅槃經》,今後經曆百千世亦不墮叁惡道中,可見能讀《涅槃經》殊勝之處。

  六祖曰:「法師(印宗)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六祖說您在講《涅槃經》,當要能明佛性,認識佛性就能知佛法之不二之法。佛法浩瀚,無量無邊,一個行者能明佛性,當知只有一法能知佛法是不二之法。

  六祖繼說:「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爲不二。』」

  六祖繼言:「就如高貴德王菩薩問佛陀說:『犯四重禁---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或作五逆罪,五逆罪可分大小乘之五逆罪,小乘行者五逆罪爲殺母、殺父、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滅福田之五種罪業;大乘所說五逆則1.爲破壞寺塔,2.爲毀謗聲聞、緣覺與大乘法,3.爲妨害出家人修行或殺害之,4.爲犯小乘五逆之一,5.爲否定業報而行十不善業或教唆他人行十惡等。及一闡提(梵語icchantika,言斷善根、無佛種性)等,此叁等人當斷善根佛性否?』佛陀回答說:『世間善根有二種說法,善根有常、無常之別,一者是所謂常,二者是所謂無常。然而佛性並不涉及非常、非無常等二論法,是故佛性不斷,是名爲不二,有二相之分別相者即非佛性。佛性是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爲不二。所以佛性者不住兩邊,不在常、無常,樂、苦,我、無我,淨、不淨,空、不空,有相、無相,有願、無願,寂靜、不寂靜,遠離、不遠離,有爲、無爲,有漏、無漏,生、滅,善、非善,有罪、無罪,有煩惱、無煩惱,世間、出世間,雜染、清淨,生死、涅槃,在內、在外、在兩間,可得、不可得等對立分別法中來顯示,離開這些對待法才是真正不二的佛性。

  六祖繼說:「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佛陀繼言:「『五蘊---身、受、想、行、識等五蘊,與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等合成十八界,對一般人或世間禅定者來說,是空有二相之別,智慧具足的行者,了達了佛性後,始知佛性無二,雖有時依緣而現其境相,其性無二、無別,無二之性,始得稱爲佛性。若行者認爲性相分離者,即不識佛性。簡要言之,佛性本具空如來藏性與不空如來藏性,兩者雖二其實是一,不空者爲空之所現者,空與有者二者合一也。如此認知,即是真知、正知,離佛性而尚有法者,是爲不識佛性爲不二之法。』」

  按語言:「佛性不落于有、無,不落于常、無常,亦不落于善、惡等,故其性無二。一切世間對待法,均是由佛性而發,是爲不二之法,有智慧者能了達,性相二性,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也。」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

  印宗師聞六祖慧能大師所言,甚契合其心,印宗師心開意解,故生歡喜心,因而合掌恭敬致意。按語說:適逢六組,始解開正法之門。前印宗師曾見五祖弘忍黃梅大師,因意境尚未達到此境,故雖參問卻不能得解悟。今因緣成熟,巧遇六祖,也許以講經功德,因緣成熟,得六祖開不二法門之佛法,因而深契悟之。

  ( 2004 年 1 月 8 日 撰于法爾 )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