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伍、認識佛性 (一)證畢竟空 1· 真空威德

  (一)公案本文

  僧問衡州育王山弘通禅師:「心法雙忘時如何?」

  (緣起于本體界,行者能入心、法兩亡之境界時有何境況,可覺知之心已滅,所依因緣而生之法亦不生感知時,是謂心法雙亡。)

  禅師曰:「叁腳蛤蟆背大象。」

  (行者若也能入心法雙亡之境界,則此行者之神通力,恰如四肢不全的蛤蟆能背起大象,能有無量的神力。)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真正佛法是從色界四禅開始起修,四禅前的修證不能與佛法、解脫道相應。行者在打坐境界中,色界初、二、叁、四禅等會現其各個境界,此是坐中修得種種真如性所反應的真如相。但在此修行過程中,除禅定所現的不同境界外,在心地上也逐漸地在斷一切的見、思二惑。縱然修得四禅中那一種禅定,都會執取其境界,然後就會不知離其境緣而迷失于世間禅定中。

  故行者在懂得真正佛法後,有修有證時,都要能以「不即不離」的心態去處理各種境況。然後以四聖谛(苦集滅道),或十二因緣觀(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觸、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老病死等),或卅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來修得內在的心能脫黏,心與外在的境或境緣都能雙亡,這樣才能得到佛法所說的解 脫知見,這是小乘聖人的解脫境界。

  修行者若不滿足小乘法的修證,當得再加倍用功,突破色身的束縛,求得法身活起。行者如能像阿難尊者一樣,不曆僧祇劫獲得法身活,再進而斷諸微細惑,始能得真空及第歸。禅宗到此的境界,以佛法講,就是再以四加行位進而得開悟。行者在真正開悟後,就要修空觀智,若以《大般若經》教量言來說,即是要修叁叁昧。叁叁昧者即是空叁昧、無相叁昧、無願叁昧。此叁昧又作正覺叁昧、究竟空叁昧,此叁空叁昧即叁解脫門,也可稱爲大空叁昧,即不執于空,亦不著有,照見空與不空畢竟無相,而行者具一切相而能定之叁昧。當行者能住此叁叁昧者,即能住于無礙智慧中,對于空有俱能無執而得真正解脫。

  

  2.釋題

  本公案名爲「真空威德」,真空是因行者積無量德性修得,真空也能産生無量智慧及威力,能于真空中生妙有且能無著,得入「空有不二」境界,故說真空威德。悟得真空行者獲得真如體空,真如之理體能遠離一切迷情所見之相,杜絕「有、空」之相對相,故稱爲真空。修大乘佛法者當能真空照知諸境緣,知其有而實非有,稱爲妙有;以自性本空之空,遇緣不黏故稱爲真空。

  若小乘之涅槃境界,以其有相,認爲是假,不見其境而離其相,故稱空。此小乘行者所證之空,乃指無一物之偏空理,此行者雖證得涅槃,還不能說得真空,因偏執于空,墮入空亡故,不能稱爲真空。

  以唯識學來說,真空屬于叁性中之「圓成實性」,「圓成實性」系遠離「我、法」二執所顯現之真如體空。因遠離我、法二執,故稱真空。此真空有什麼威德,不用一法、不執一法,卻能擺平一切魔障或業障等障難。所以古僧大德說,悟得真空者能像「叁腳蛤蟆背大象」,以四兩撥千斤的威德力,降服諸魔障或業障。行者若能證此境界,真如無爲法就在此時現起,行者雖于一切境緣中,卻不執一切境塵,達能知、能離之境界。此種智慧在《般若經》中謂:「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能知能離,不空不有之真如空體所現之境界。

  

  3.玄祥釋解

  僧問衡州育王山弘通禅師:「心法雙忘時如何?」

  有一僧前來參衡州育王山弘通禅師說,己能心對境忘其對境,所對之境亦無所覺,或能覺而無住,這種境界是什麼情況?請禅師開示。一個修行佛法解脫道者,當要了知修行解脫道有叁不等境界,一爲了了覺知一切境,而不能釋懷,因未有空證故;再來是覺而能無住,覺知一切法緣,但能不爲它所左右而起煩惱,是得初步解脫;叁爲入照與照者兩皆空的境界,此時行者我心、外境兩相亡,可謂入不知不覺中矣!這就是所謂的心法雙忘的境界,無一法可說,無一法可覺,入如如不動境界中。

  能知上述叁種層次,且能證得一、二境界能知能離,如此才能進入第叁個層次。若行者不知佛法修證心要,妄執取其中一切境界,當不能前進而入地上菩薩的隨順覺性。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所以契經說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如此才能修入心法雙亡的境界。

  一般外道或世間禅行者,都是以見解爲其有爲之修證,有時雖然不去了解世 事,但還是有見覺的存在。總之,行者還是覺知心不滅,如此修證法當不能入地上菩薩之林,頂多也得個地前菩薩的隨順覺性,因爲此等行者覺礙爲礙,有覺就有礙,故說不能自在。

  若行者已破色身、開悟本心,應如何來修至「心法雙亡」,應依《圓覺經》經教量言來修。契經雲:「但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辯真實。」如是行者開悟後,于平時不打妄想,自性清淨始能覺知外來種種因緣法。當因緣法來時,行者覺知心會應緣起想還是稱爲妄心。世尊說于此妄心亦不要強加壓製,祇要讀它但不要加以了知,不要心起分別想,更不用加以辯駁,此心念會是真的嗎?會是假的嗎?不必用一切心去思考真假。如此行者潛默修行將養,即能調服內心,使其對境能心不黏,最後當證得「照與照者,同時寂滅」之境界,此是心法雙亡的真實境界。

  按語說:緣起于本體界,行者能入心、法雙亡之境界時有何境況,可覺知之心已滅,所依因緣而生之法亦不生感知時,是謂心法雙亡。心法雙亡即是覺知心能知但能離,能照而不住,是謂不覺,是謂真如無爲。此種行者的境界就是地上菩薩的隨順覺性,當然也就是已證得空真如體,當能自在無礙于一切法。

  禅師曰:「叁腳蛤蟆背大象。」

  此僧問心法雙亡有何能奈,禅師直接了當地回答說:「心法雙亡行者,已證得真空理地,故其真實功夫有如缺一只腳的蛤蟆,其力量卻能背起一只大象。」此譬喻說:悟真空行者才能證得真實解脫知見,始能擺脫一切業緣。故對于世間種種有爲諸法,都能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輕松地化解;以真如無爲的自性去面對一切境界,因已無照之心,更無所照之境,故能自在無礙。

  按語說:行者若也能入心法雙亡之境界,則此行者之神通力,恰如四肢不全的蛤蟆能背起大象,能有此等無量的神力。修有爲法行者都是在心力、念力上用功夫,而佛法是修無爲法者,在修證過程間不管任何能力、心力,都能視爲無所有、不可得,不以任何的心力視爲心力,不以任何的能力視爲能力。如此修證到最後,以能照之心已泯滅,更無所要照的境界,故能做到心法雙亡,自性不起妄性相應,諸外緣境界已能不成爲一境,故能做到:「照與照者,同時寂滅」,這就是地上菩薩真實的隨順覺性。

  ( 2003 年 10 月 12 日 撰于法爾 )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