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四十六節課▪P3

  ..續本文上一頁、丈夫等等。”她覺得家裏的一切沒有意義,這也是煩惱現而無實的一種標志吧。前段時間我們那邊也有一個人,(我經常看這些世俗人,有時候對自己還是有一點幫助。我沒有什麼勝義的境界,只有看世俗人,有些人境界稍微好一點、學習稍微好一點,就天天向他們學習,除此以外自己也是特別慚愧。)他說:“我今天到我們的老家去了,看到某某人結婚,參加他們的婚禮儀式。”我問他:“到底怎麼樣?”“哎,也沒有什麼,他們自己倒是覺得非常快樂,但我已經知道今後的痛苦了,所以一點興趣都沒有,只不過按照世間的傳統完成這件事情而已。”聽了他的話,我心裏生起了極大的厭離心。外面這些現而不實的現象,雖然我們不破不立,看見別人快樂也好、痛苦也好、生煩惱也好、解脫也好,都有種如幻如夢的感覺,既沒有羨慕之心,也沒有遮破之心。就像昨天因明所講的,雖然顯現沒辦法破,但實際上都是假的,如果我們有了這樣的境界,對幻化般的事物就不會有太大的執著,如此一來,相續中的煩惱一定會自然而然削減、滅盡的。

  以上宣講的是“不放逸”。佛陀在《不可思議經》中說:“調伏自心,護持他心,不愛煩惱,喜愛善法,不生起貪嗔競爭之分別念,乃至無有非理作意、不善業,此稱爲不放逸。”這裏面已經總結性地說明了,所謂的不放逸,首先是在日常生活中盡量地調伏自相續,不生煩惱。其次要護持別人的心,上師如意寶在接近圓寂的時候講過:“不要損害衆生,一定要調伏自己的心,不要擾亂別人的心。”這就是我們上師的遺囑,作爲一個修行人,千萬不能擾亂別人的心,這是非常關鍵的事情。最後,自己的心應盡量從煩惱王國裏擺脫出來,對治自相續中的一切煩惱,實在不能對治的時候進行忏悔,自己應該覺得非常慚愧。以上講了觀察煩惱的過患,下面是攝義,總結本品的內容。

  己叁、攝義:

  思已當盡力,圓滿諸學處,

  若不遵醫囑,病患何能愈?

  第一品講了菩提心的功德,第二、第叁品講了受持菩薩戒,第四品宣講的是守持菩薩戒時不能隨便違犯,一定要小心翼翼、謹慎護持,這就是不放逸。這種學處不僅應從字面上了解,我們更要身體力行,怎麼樣行呢?對每一個學處經常思維、反複琢磨,即使你沒有懂很多很多其他的知識,但若能通達《入菩薩行》的諸般學處,對自己的未來也有不可估量的利益。

  我確實非常感謝我們的上師,上師講了《百業經》以後,我經常對因果特別害怕;講了因明以後,知道釋迦牟尼佛是真正的量士夫,他講的任何法都是千真萬確的;講了《入菩薩行論》以後,知道了菩提心的功德,作爲大乘修行人不可缺少菩提心;講過《大圓滿前行》之後,知道修行人一定要打好基礎;講了《上師心滴》等密法以後,知道通過祈禱上師,心的本來面目一定會有證悟之時。每一部法都有殊勝的竅訣。有些人說:“講得很多也沒有用,只要講一句就可以了。”但是作爲凡夫人,尤其是像我這種根基的人,法還是多聽一點好,因爲每一部法雖然裏面的文字很多,但歸納起來都有一個針對性,對自己的相續非常有幫助。所以大家首先應該廣聞博學,不要認爲“我知道佛教的皈依就行了”,其實沒有廣聞博學的話,所謂的皈依戒和出離心也不一定懂。當然,廣聞博學不能停留在口頭上,否則你說得再漂亮,實際行動中一點都沒有行持,那也沒有什麼意義。佛陀在經中說:“愚誦千偈,不解一句。智誦一偈,解百千義。”愚者會誦一千個偈子,但一句意思也不會解說;智者僅誦了一個偈子,但卻能舉一反叁,明白千百種甚深的涵義。

  因此我們懂得這些意義後,一定要在實際行動中真正行持,沒有行持的話,就像身患重疾的人好不容易找到醫生,醫生診斷後開出藥方,自己也取了一些藥,結果卻一點也沒有服用一樣,對自己的病根本沒有任何幫助。《叁摩地王經》中也以比喻說明了這個問題:一個可憐的病人患重病多年,他千方百計四處求醫,終于尋得一妙手回春的良醫,良醫以悲憫心給了很多對症妙藥,但此人卻不遵醫囑,沒有服藥,這個病人也就無法治愈自己的病。同樣,我們修行人聽聞到佛法後,若不如理如實地修行,那教法對你來講也是沒有任何用的。佛陀在《勸發勝心經》中說:“吾已說妙法,汝聞不修行,患者不用藥,吾亦無法救。”也就是說,我雖然已經宣講了佛法,但你沒有修行的話,就像是病人不服藥一樣,我也對你無計可施。

  當然,我們所學的這些教言,全部都一個一個地修持,這也有一定的困難。但你們千萬不要像現在有些學術界一樣,了解佛法就是爲了學一點知識,相續中對叁寶根本沒有信心,即使有一點信心,對來世不害怕,因果方面也不取舍,這種行爲非常非常的可怕。

  現在《入菩薩行論》只學了前四品,雖然從整部論典來講還沒有學到一半,但不知道是不是大家愛說贊歎之詞,我聽說有些人學後確實有一點幫助,以前根本不懂佛法的,現在稍微懂一點,以前不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現在也是明白一些,這應該就是佛法的作用。因此,希望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要光是字面上聽一下,這樣沒有多大用處,而應該將所聽到的法要經常思維、經常串習,串習什麼呢?就是對治煩惱。

  我個人來講,有時候靜下心來非常慚愧,二十多年來,所學的知識若全部用于對治煩惱,那肯定是有一點作用的。但如今大多數時間都用在翻譯和發心方面了,明天要死的話,今天一點把握都沒有,有時候心裏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但有時候又想:不管怎麼樣,這麼多年來自己盡量地發了善心,雖不敢說是菩提心,但也是發了一點心,總算沒有特別浪費時間。

  有些道友學佛的時間不長,暫且不論自己的前世是什麼,這一世當中,你在世間上串習的惡劣習氣非常多,它的力量也極爲強大,當時你花了大量精力在那上面,現在佛法方面用了多長時間?學佛的時候,你的心專注到什麼樣的程度?這樣一觀察的時候,自己確實修得不是很滿意。所以爲什麼我每天早上讓大家在半小時內觀自己的心?你光是口頭上說菩提心的法相是什麼,它的定義是什麼,如果修不來的話,這樣起不到任何作用。世間上的老師教授口口聲聲說“理論要與實踐相結合”,我們佛教也是如此,如果你沒有這樣,就像病人看到了很多藥,也知道這個藥叫什麼、那個藥叫什麼,但一點都不服用的話,病是不會無緣無故好的。同樣的道理,佛教雖然非常殊勝,每種智慧都能對治我們的煩惱,但如果你從來都沒有修,只是知道這種說法就可以了,那對自己的相續絕對無有幫助。

  我們學一點就要用一點,盡量地觀自己的心,盡量地對治自己的煩惱,若能如此,到了一定的時候,必定會有所成就的。這就是佛陀的金剛語,並不是凡夫人的愚詞,我們沒必要欺騙任何人,如果對大家沒有幫助,著力弘揚這樣的佛法,我也沒有興趣。在這個過程中,我沒有宣傳自己、推薦自我的任何成分,這一點可以叁寶作證。要知道,佛法確實相當殊勝,對我們每個人來講,它能解決今生來世的很多問題,包括我們的快樂、我們的幸福,也是通過佛教的加持力和智慧力在自相續中提升的。因此,大家對這一不共殊勝的佛法務必要修持,光是口頭上說是沒有用的!

  〖第四品釋終〗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四十六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