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貳、認識本性 二、公案 — 空之如來藏 2· 空中現有

  

(一)公案本文

  僧問:「如何是西來意?」

  (識起迷情于祖師西來之本意爲何?達摩祖師由西來震旦,所爲何來?本公案緣起于現象界中之一件曆史公案,提此問題來參者真是會打妄想。)

  慶諸禅師曰:「空中一片石!」

  (祖師西來,所爲何來?幹卿底事!不提修行過程之境界參問,專動妄想心念,口舌用在無意義文句上,禅師閑話一句,堵其心、口。)

  僧禮拜。

  (悟也!誤也?)

  禅師曰:「會麼?」

  (是否已體會禅機?)

  僧曰:「不會!」

  (專問此類文句者,應屬初機禅者,當然不理會得。)

  禅師曰:「賴汝不會,若會,即打破你頭。」

  (師意在阻僧常起妄想心,並無任何禅機可言。師又問會嗎?若此僧會得,還問此語,禅師不打破您頭才怪。)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普通初學者均有一共同的毛病,常會打妄想,隨緣去攀緣,爲了一句話,你就會在這句話上去思想,我要怎麼做,這些都是強打妄想。一件事還沒到,你可能會想我應該怎麼來處理?怎麼來應對?采取什麼措施?這些都是在打妄想。你對現實人生中,所面對的人、事、物,以前都是用這個心態去攀緣,然後用本身有限的智慧去應緣,再加上我們習氣、毛病一堆,就會以這些毛病去應緣,你內心不清淨故,所以才有習氣,用習氣、喜怒哀樂等去應緣,剛好一個因果報應就隨之而現了。

  譬如說,前世你欺負過某一個人,他就是你的怨親債主,這一生假設他是出生鬼神、非人之類,因爲他有靈通,阿賴耶識裏面也有被您欺負的種子,剛好因緣際會碰上你了,果報就要開始了。譬如說,以前你是破壞他的家庭,破壞夫妻感情,現在一報還一報,他也要來破壞你夫妻間感情。假設夫妻之間本沒怨事,生活蠻正常的,如果有第叁者怨親債主在,他是我們看不到的非人,他會製造一些事端。早上出門上班,夫妻倆沒事;回來時,若有怨親債主在,它可影響人的心意念,所以這兩個夫妻氣氛開始不對了。本來平時看得很順眼的,現在偏偏看不順眼,若你的理智還有一點,只是冷戰而已,還沒有進入熱戰階段,第二天就不一樣了,兩天冷戰,慢慢醞釀成熱戰。

  這是我們的心常亂攀緣,我們用我們的習氣相應,就中了它的計,用我們的習氣去應緣,起碼我們還有瞋心毛病在,夫妻兩方平時認爲,只是看不順眼也就算了;戰時看不順眼,就要發作了,這就是習氣,所以第叁天也許就會吵架了。有智慧的人,就要觀這種無常的現象,你前叁天還好好的,爲什麼從第叁天晚上就開始不對了?第叁天要吵架了,要吵的時候,你要警覺,這是果報要現的最高點,你有智慧的話,就要觀察大小事情無風不起浪,沒有怨親債主來的話,就不會發生這種事情。在這關鍵時候。你要吵,要理智一點,最好不相罵,若不得不罵時,認知這個是果報現前,罵的時候,罵小聲一點,或是少罵一點,避免夫妻之間不痛快。所以吵完了,債還完了,過幾天後就好了。

  我們人是無明的,常常生活在這種因緣果報的事情裏面,又沒有辦法看清楚,如果你有修行、有打坐,心坦蕩蕩的,可感知事情要來了。你本來的心是很平靜的,因風雨未來。雨未來時風已經先起了,所以你要警覺,最重要的毛病,就是我們內在的習氣毛病沒有滅,所以有第叁者怨親債主挑撥的話,就會去應緣,這樣你就中計。要求得解脫,內心裏面的習氣毛病要斷盡,或者是控製得好,對境就可以轉,不去攀緣,然後轉境,用「空無的心」來應一切緣。

  所謂「空無的心」,就是不采取什麼措施,我什麼措施都不采取,也不想要這樣、要那樣的,反正我清清淨淨的就是這樣,不起一法,看你怎麼辦?不起一法,它就沒有辦法下手,因無有把柄,無有著手點。以武俠小說言,最高段的招術就是沒有招術,有招術就有破綻,所以能率性而出的招術,應該是最有力量的。同樣的,我們以體性空相,應一切緣的時候,我沒有招術來應你的招術,這樣就不會有把柄被抓住。如果能這樣的話,什麼事情就可以慢慢的化解。

  現象界的時、空都在改變,如果,果報來的時候,你以空無的心應一切緣時,這些時、空一直在轉。如果當初兩夫妻第叁天要吵架了,我知道要吵架,今天已經醞釀的差不多了,等到他心不爽要找理由罵的時候,我就說:「我出去走一走,我到公園去走走。」我不理你了,這樣因緣就錯開來了,這就是時空改變了,所以爲什麼有很多事情會發生,剛好、湊巧就發生了,當然有些定業是不能轉,其它業障在受報的時候,是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要看你修行的層次到哪裏,看你對諸佛、菩薩發起多大的信仰之心,那麼業在受報的時候,就有菩薩加持,不會一發就不可收拾了。

  

  2. 釋題

  本公案「空中現有」,本性者有如蒼天,有若虛空,若不能做到心空法了,就是沒悟得空理。悟得空理,能空中現有相,那是顯其性用。如來藏真如性本來具足空、有二面,空者本體相,有相者空體應緣而現之相。禅者修行到最後圓融境界,當然空中自現有相,能不執取其相,相生起當自滅謝,這種生滅法何有生滅可言?

  「祖師西來意」是初機學者無所參問,而勉爲其難地提一句話參問。因初機修行的人,心、口、意叁業不知如何修、不知如何斷,也常常在打妄想,想到不能理解的話語,就隨便抓這句話來參問。禅師因看參問的人所提的問題,非涉修行上的實際問題,禅師就會隨便拿一句話,來堵住你的嘴,堵住你的心,不讓你再繼續想下去。如果禅師被問說:「何爲祖師西來意?」達摩祖師西來幹什麼?然後禅師真的就要解釋西來意說:祖師爲何西來到震旦,就是因震旦中國有大乘之迹象現起,所以達摩組師觀此氣象後,欲將「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大乘佛法傳到中國,...,禅師若講了一大堆祖師把真正佛法傳到中國的公案。果如是,參問者正妄想達摩西來之意,現在禅師真跟他起哄,講如此這些話,就會讓參問者黏上加黏,不能解脫,所以禅師要嘛不答,不然就隨便講一句話,堵住他的口,不要讓他隨便再動妄想念。

  你看這公案裏就是禅師隨便答一句話,剛開始我們就講過了,鼓山有道:「句不當機,言非展事。承言者喪,滯句者迷。不唱言前,甯談句後,直至釋迦掩室,淨名杜口。」禅師回答你的話,不是說在這句話上面去推敲,若用心推敲,這是什麼意思,即是不合:句不當機,言非展事。你問祖師西來意,我偏偏不跟你說祖師西來意的真意,答言的名堂背後,是禅師要表示的禅機,這一句話後面真正的意義是什麼?參問者問此話,禅宗祖師大德只是隨便答一答,要從背裏的意思去體會,才能有所知。

  本公案禅師「空中一片石」,看起來像是答非所問,但細觀其義,禅師又在闡述「空中現有相」之意境,若是老參聽禅師這一句,亦不能接口,若接口又犯了著境之迷,所以只能讓禅師自言自語。

  

  3.語體文解

  僧問:「如何是西來意?」

  有僧問禅師,什麼是西來意之意旨?西來意是意指達摩祖師由西來到較東方的中國,這件事情是屬于現象界的一件事情,達摩祖師西來震旦,所爲何來呢?

  按語說:「識起迷情于祖師西來之本意爲何?達摩祖師由西來震旦,所爲何來?本公案緣起于現象界中之一件曆史公案,提此問題來參者真是會打妄想。」

  慶諸禅師曰:「空中一片石!」

  慶諸禅師回答說:「空中一片石!」空者顯示空如來藏,一片石者顯空體之性用,産生一片石頭,此話已闡述空有二相之圓融境界,若不強執其境,石頭自滅。

  如果你要強加解釋的話,也可以這麼說,空中本來是虛空無一物,你突然間起妄想,幻化成一塊石頭,就是你在清淨的體性之間,無事找事,拿這句「祖師西來意」來強打妄想,那是空花水月不真實的,所以現出一片石頭,這是你在打妄想才會無中生有的事。

  慶諸禅師(807~888)唐代高僧,爲禅宗青原行思禅師之法緒第四世。師爲廬陵新淦人,即今江西人,俗姓陳。禅師十叁歲隨從杭州龍華紹銮禅師出家,二十叁歲至嵩山受具足戒,學戒律。禅師後專志于禅,投沩山靈佑禅師門下,並領米頭執,爲衆服勞,精勤不懈。次至潭州雲岩參谒道吾圓智和尚,言下契機,從此洞悟。遂混俗于長沙,人莫能識。後以曹洞宗祖洞山良價禅師遣僧訪尋,禅師始露面,遂住石霜山。其後道吾禅師將示寂,以慶諸禅師爲嫡嗣,乃親至石霜山訪之。迨道吾圓智禅師示寂,禅侶雲集石霜山達五百衆,師避之不得,由是晨夕與學侶扣擊問答。師止于石霜山二十年間,學衆有長坐不臥,屹若株杌者,世人稱之「石霜枯木衆」。唐僖宗聞師之道譽,遣使赍賜紫衣,師固辭不受。光啓四年示寂,世壽八十二,法臘五十九,敕谥「普會大師」。

  按語說:「祖師西來,所爲何來?幹卿底事!不提修行過程之境界參問,專動妄想心念,口舌用在無意義文句上,禅師閑話一句,堵其心、口。」世間事過去、未來,不能用心,用心者亂,祖師西來,幹卿底事?本來就跟你沒有什麼相關的,不提修行過程之間的境界,專動妄想心念、逞口舌之快在無意義文句上。所以禅師閑話一句,堵他的心、口,讓他不要再胡思亂想下去。

  僧禮拜。

  僧不曉得聽懂不懂,就朝禅師禮拜,禮拜完了,站立起來。

  按語說:「悟也!誤也?」參問者禮拜是因悟得而拜,還是一般禮拜答謝而拜。

  禅師曰:「會麼?」

  禅師爲了確定一下,便問說:「會嗎?」照道理來講,禮拜就是感謝了,感謝應該是悟了,才會感謝。但你到底搞懂了沒有?

  按語說:「是否已體會禅機?」當然禅師心中有數,不便強言他不會。

  僧曰:「不會!」

  結果這位僧人還是說:「不會!」空中一片石是什麼意思?我用思想心來分析還是搞不懂!空者虛空也,參問的話頭是石頭也,虛空中突現一顆石頭,多唐突之事象。

  按語說:「專問此類文句者,應屬初機禅者,當然不理會得。」一般無境界者所問問題,離不開典故、曆史等事,所以禅師可以隨便:「您說東來,我說西」,故意讓你文不對題,無從再思量。

  師曰:「賴汝不會,若會,即打破你頭。」

  問此等公案主都是初機禅者,當然不會理得空中現一石頭是何意旨。慶諸禅師就說了:「賴汝不會,若你會了,還問這種話來,即打破你頭。」如果你會的話,還強問這種初機學人的話,我不把你的頭打破才怪。

  這句話常被最初機的人拿來問,你是初機的人,才會問這句話。如果你是老參,還問這句的話,你該被揍。因無中生有相,所以我們說祖師在斷他的妄想心,不要在無意義的事情上打妄想,不要提跟修行沒有關系的話語。所以我常說,修行就是在舍一切法,舍一切法包括剛剛所講的身、口、意叁業,面對這一切境界時,都不用你的心、意、念相應。你若能不用這些法去相應,就能夠化解很多該發生而不會發生的事情。這個要發生的事情是果報的果,如果你能舍一切法,不用你習氣、思想等相應,我要這麼做比較好,要那麼做比較好,用一切法去應一切境的話,就隨境流轉。若能不動心,有一些事最後都會轉的,我們因緣果報之間的一切人、事、物,最後都會因您的不相應轉化。所以能以不變應萬變,是修佛法裏面最好的法門,也是以空無的體去面對一切境界,境界來時,我不采取任何動作,是不錯的。現在你自己胡思亂想,自己打妄想,這個也要放下,把一切放下,自性即如如。

  而談到「放下」,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因爲我們的妄心、習氣、執著,不經過百千次的磨練,它不會那麼潇灑的說放下就放下,不可能這麼潇灑的。故禅修就是在學習如何不動心,如何能舍一切法,千錘百煉始能成就的,不然小障礙能自在,大逆境還是迷糊了,還是隨境流轉了。

  按語說:「師意在阻僧常起妄想心,並無任何禅機可言。師又問會嗎?若此僧會得,還問此語,禅師不打破您頭才怪。」”空中一片石”這句話真是一石雙鳥、一刀雙刃,可打死初機禅者妄想心,也能讓老參悟知心空現有相之境界,參問者只要不執石頭,石頭自現又自滅,若再問禅師”一片石”是何意旨,當爲禅師抓到把柄了。

  (2005.06.21.撰于臺灣法爾)

  

《公案禅機 貳、認識本性 二、公案 — 空之如來藏 2· 空中現有》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