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序論
終南山圭峰宗密禅師曰:「叁乘學人欲求聖道,必須修禅。禅則有淺有深,階級殊等。謂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原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必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一名如來清淨禅,亦名一行叁昧,亦名真如叁昧。此是一切叁昧之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叁昧。達摩門下展轉相傳者,是此禅也。達摩未到,古來諸家所解,皆是前[1]四禅八定,諸高僧修之,皆得功用。南嶽天臺令依叁谛之理,修叁止叁觀,教義雖圓妙,然其趣入門戶次第,亦只是前之諸禅行相。唯達摩所傳者,頓同佛體,回異諸門。故宗習者難得其旨,得即成聖,疾證菩提。失則成邪,速入途炭。先祖革味防失,故且人傳一人。後代已有所憑,故任千燈千照。洎乎法久成弊,錯謬者多。故經論學人疑謗亦衆。」
( 玄祥釋解:「聲聞、緣覺、菩薩等叁乘學人,欲求佛道,則必須修禅。修習禅者,所證得禅定有深有淺,其境界是有不同的。若帶有不正當知見,欣求聖境而厭惡俗境而修者,是謂外道禅。雖有正確認知因果,但亦帶有欣上厭下之心態而修者,是謂凡夫禅。了悟我 本空無有我相,對法空真理尚有偏差知見而修者,是謂小乘禅。了悟我、法二空理,顯示具足佛性真理而修者,是謂大乘禅。若有行者能頓時悟得自己真心本來清淨,一切法塵並非煩惱,無漏功德智慧本自具足,此心即是佛畢竟不二,依此而修者,是爲上乘禅。此上乘禅又名如來清淨禅,也叫一行叁昧,也叫真如叁昧。如來清淨禅是一切禅定的根本,行者若能念念依此修習,自然能漸漸得到百千種叁昧定。達摩祖師門下展轉相傳者,就是此種禅定也。達摩祖師未到震旦中國以前,諸多古來諸修道者或佛弟子所了解者,皆是前面所說四禅八定之 圍,佛門諸高僧大德修之,均能得其功用。就以南嶽天臺宗而言,雖令其學人依空、假、中道等叁谛之理,修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等叁止,或修空觀、假觀、中觀等叁觀,其教義雖然圓而殊妙,但其修行趣入之門戶與次第,亦只是前所說禅之行相。只有達摩祖師所傳者,能頓時悟入,與諸佛相同,此法與一般法門有別。故禅宗修習者,很難得其真正意旨,若真能得之,則立即成爲聖人,速證無上菩提。若有所偏差錯失,則卻淪成爲邪魔外道,速入叁惡炭途。禅宗先祖特別用心在去除不利處,以防行者有所閃失,故行一人單傳。後代已有公案所憑,故任千燈千照,大爲流傳。但日久生弊,禅宗修行者,每有證入,因不與經典印證,始又肇成弊端,錯謬者甚多。故經論學人,疑謗禅宗者甚熾且多矣。」)
宗密繼曰:「原夫佛說頓教漸教,禅開頓門漸門,二教二門各相符契。今講者偏彰漸義,禅者偏播頓宗。禅講相逢,胡越之隔。宗密不知宿生何作,熏得此心,自未解脫,欲解他縛,爲法亡于身軀,愍人切于神情。每歎人與法差,法爲人病。故別撰經律論疏,大開戒定慧門,顯頓悟資于漸修,證師說符于佛意。」
( 玄祥釋解:「原先世尊說經教法,有頓教與漸教二教,禅也開有頓門與漸門二門,故二教與二門本互相符合契如。觀現今講經說論者,卻偏重宣達漸教之義,而禅宗行者卻偏重傳播頓宗。禅之行者與講經說論者相見時,卻變成陌路,有如胡人與越人之分隔。我宗密不知前世造何因,熏得此心業重,自己未得解脫,卻想爲他人解開束縛,真是爲佛法亡卻身軀,愍諸人之情甚爲殷切。常常歎諸行者與佛法不能契如,有所誤差,佛法卻成諸人之病源。故特別撰寫經、論疏等,大大敞開戒、定、慧叁學之門,顯示頓悟源諸于漸修之理,也證明禅師所說,均能與世尊所說之意相契符。」)
自菩提達摩大師,將佛禅傳入震旦開始,中國始有所謂的禅宗,使行者在修證方法上,多一種選擇。若論禅宗,應可追溯到兩千五百年前,世尊釋迦文佛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之公案。自此副傳摩诃迦葉尊者,而至菩提達摩大師,已是廿八代矣。
頓漸二教門本相融通,大乘菩薩根基者,由頓教門契入;聲聞、緣覺小乘根基者,亦能由漸教門漸修而轉入大乘之頓教門。惟禅宗行者較重心靈之體悟,亦能在實修與實證上,速有所成,但要有善智識接引較妥當。漸教經論佛弟子,亦應體悟理論與實修要相配合,解脫知見本要自行下手始得。
佛教禅宗所具有之獨特解脫智慧,甚適合現代人,蓋其禅定力對現代人之苦悶、煩躁、不安,是最佳精神調適劑。人們透過靜坐與禅修訓練,不但能調禦我等內心之矛盾、焦躁、緊張及不平;進而能靠禅定功力,來開啓解脫智慧,超越世俗間森羅萬象之迷境,洞徹諸法真實相,達究竟解脫之境地。
第一節 禅定之意義
一、世間禅定:
禅是梵語,禅那 (Dhyana) 之略語。對初機行者而言,譯爲靜慮、棄惡、思惟修。主要在調伏行者之見、思惑,去除粗大之業識、習氣,尚言不及禅定。行者對此妄心加以調治,而成就的心體即爲寂靜。惟此心體因未達畢竟空體,是爲世間禅定。
二、出世間禅定:
行者修證中,能確實了知心之動相,此始謂之禅。而行者對此心之動相不執著,即所謂定。【六祖壇經】坐禅品雲:「何名禅定,外離相爲禅,內不亂爲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爲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叁、禅定解脫:
行者能在實相無相中,了悟性空緣起之道理,了知一切諸法皆從業緣而得,以因緣故,生諸法也。【宗鏡錄】曰:「真心以靈照爲心,不空無住爲體,實相爲相。」故知實相者即是非相,實相者即是叁世諸佛之母。以實相之心體,觀一切法爾,而不執著,是謂禅定,是謂解脫。終南山圭峰宗密禅師曰:「六波羅蜜中,禅定一行最爲神妙,能發起性上無漏智慧。一切妙用萬行萬德,乃至神通光明,皆從定發。故叁乘學人,欲求聖道必須修禅。離此無門,離此無路。」
第二節 禅機之意義
佛門禅宗之禅,有別于色界之禅,非僅思惟、靜慮,行者應得自證入涅槃妙心。涅槃者,清淨心也,禅之體也;妙心者,禅之相也。有法始有相,有物始有境。境相顯者即性之照用也,由是禅而生焉。而有相、有境,均依他起自性,即心法之始也。故由清淨心體所生起之法爾現象,即謂之禅機。反之,若由不清淨心而起之心念,即爲妄想。
第叁節 禅宗之傳燈錄
有關禅宗公案書籍甚多,諸如宋道原禅師之【景德傳燈錄】,雪窦禅師之【碧 錄】,宋圓悟禅師評唱【碧 錄】之【碧 集】,北宋驸馬都尉李遵 之【廣燈錄】,宋惟白之【續燈錄】,南宋晦翁悟明之【聯燈會要】,宋雷庵正受禅師之【普燈錄】,南宋普濟禅師之【五燈會元】( 景德傳燈錄、廣燈錄、續燈錄、聯燈會要、普燈錄 )及清霁侖超永之【五燈全書】,明朝瞿汝稷之【指月錄】,清聶先之【續指月錄】。其它尚有甚多傳述公案之著作,不勝枚舉。
所謂傳燈者主要在以一燈點接無數燈,讓其燈光不滅,廣爲流傳。唯禅宗公案之記載均甚簡潔,又無說明,非真具道眼者,不得窺其堂奧。又如【碧 錄】,號稱佛心宗之一大寶典,可謂宗門之第一書。縱有圓悟克勤禅師之評唱或注解,奈近代幾人能真了解其意義,更難窺其真實之意境。故使古人以燈傳燈之美意,至此更有戚戚焉。
第四節 認識禅宗公案之內涵
禅宗古僧大德,崇尚以心傳心,不立文字、語句,而教導學人,令其自行開悟。故謂妙機言句,盡皆不當宗乘中事。惜今佛法適值末法時期,禅宗宗乘已無古風,善知識更難覓。習禅者唯有從禅宗古德公案中,得知古僧大德如何教授學人。
福州鼓山興聖國師神晏禅師雲:「經有經師,論有論師,律有律師,有函有號,有部有帙,各有人傳持。且佛法是建立教,禅道乃止啼之說。他諸聖興來,蓋爲人心不同等,巧開方便,遂有多門。受疾不同,處方還異。在有破有,居空叱空,二患既除,中道須遣。鼓山所以言道:『句不當機,言非展事。承言者喪,滯句者迷。不唱言前,甯譚句後,直至釋迦掩室,淨名杜口。』」
( 玄祥釋解:「經、律、論等叁藏共有十二部經或分教,如(一)契經(二)應頌、重頌 (叁)記別、授記(四)孤起、諷頌(五)自說(六)因緣(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希法(十二)論議等十二部。對上述而言,經有經師來講經,論有論師來闡述論說,律有律師來講戒說律法。此叁藏諸律師,均有其函言及名稱,有所屬分教及書帙,且各有所傳承。另一角度來說,佛法是建立一切教法,由所教一切法來治其一切心病;而禅道卻是製心浮動、口離言說者。所以有諸多聖人出世,僅因衆生有衆等心,故諸聖師巧開方便法門,遂産生多種功用法門。對學禅者來說,禅師對衆生心所受毛病不同,對症給予不同處方。若有衆生患執有相,禅師即破其所執之相;若行者已悟入,且已證入空境,則禅師乃叱罵呵責他,不應墮入空亡。空、有二端之敝病均除後,行者已能悟到中道觀,最後連此中道觀之意境,亦要加以遣除。如此,即能契入即心即佛之果地。故本道場鼓山宗旨言:『語句不得當對其機,言語並非推展其疑情。若參者承言,則喪其機鋒,或滯于語句上,則將迷失禅機。禅師不興唱于語言之意,甯願談那文句背後之義。如此,直到釋迦掩室于摩竭,淨名杜口于 耶,行者才悟入體性空,再能了知諸法實相,及一切因緣法。釋迦掩室謂像釋迦牟尼佛于摩竭陀國成道之初,叁七日住入空境而不落于言說,有如釋迦掩室密而音靜。淨名杜口言維摩诘居士于 耶示疾,與諸菩薩談論不二法門,維摩诘居士默然無言以示其入不二法門,故言淨名杜口于毗耶。』」)
福州玄沙宗一大師師備雲:「夫佛出世者,元無出入,名相無體,道本如如。法爾天真,不同修證。 要虛閑不昧作用,不涉塵泥,個中纖毫道不盡,即爲魔王眷屬。句前句後,是學人難處。所以一句當天,八萬門永絕生死,直饒得似秋潭月影,靜夜鍾聲。隨扣擊以無虧,觸波瀾而不散,猶是生死岸頭事。道人行處,如火銷冰,終不卻成冰。箭既離弦,無返回勢。所以牢籠不肯住,呼喚不回頭。古聖不安排,至今無處所。若到這裏,步步登玄,不屬邪正,識不能識,智不能知,動便失宗,覺即迷旨。二乘膽顫,十地魂驚。語路處絕,心行處滅。直得釋迦掩室于摩竭,淨名杜口于 耶。須菩提唱無說而顯道,釋梵絕聽而雨花。若與麼見前,更疑何事沒棲泊處?離去來今,限約不得,心思路絕。不因莊嚴,本來真淨。動用語笑,隨處明了,更無欠少。」
( 玄祥釋解:「說到一佛若出世時,本來其佛心無所謂出入,一切名相亦均是差別現象之文句,並無實無體,而吾佛道本自能以如實空之體性,面對一切如實不空之現象界諸境能不動,此面對諸境能不爲所動,不起妄想心相應者,即謂如如。若行者能證得空性,依此空性而起之感知心念,是謂法爾,此法爾因真心所現故,故自然真實,不必假藉修證才能獲得。行者只要讓汝體性虛而閑,不生暗昧不明來障礙其體性之作用,不汙涉到法塵汙垢,若所言微塵雖一纖一毫而已,若行者不能淨盡,即是魔王,或魔王之眷屬。行者面對著禅師所言句,當句之前,或當句後之言義,能有所了解,卻是困難之處。行者若能取禅師一句擎當住天,以八萬四千法門與生死永絕。若只饒知似秋潭中之月影,寂靜夜時之鍾聲,則此鍾隨扣擊而無不韻,觸波瀾而不能消散。如此,猶是生死岸邊之事。修道人所有行法作爲,如火能銷冰,終不再使它形成冰。箭既然離弦,則無讓其又還回之勢。若能如此,則行者牢籠內不肯住,一經呼喚時,卻也能不回頭相應。古聖先賢不能加以安排左右,至此境界即無有一行處處無一心所。行者若到此境界,步步登入幽玄之境,所有作爲已不屬邪或正之分別執著,心識不能識之,智不能知之,所有動念即失去宗趣,所有覺知即迷失本旨。如此,聲聞、緣覺二乘人之膽發起顫抖,十地菩薩魂起驚怕。語言因心不動而斷絕,微細之心思不引發十八處之境而趨寂滅。直如釋迦掩室密于摩竭,又如維摩居士杜口于 耶。須菩提唱言空而顯其道,釋梵諸天絕音聲後,始現佳境而由天雨下諸花。行者若也能如前之見證工夫,更疑何處沒有淒泊地方。遠離過去、現在、未來諸法,限製約 諸法而能無所得,則心思路斷絕。不必加以些許莊嚴,本自真心清淨。如此,再重新動用笑語文字,隨一切處、一切境而能明了不差,原來體性功能並不欠缺一點。」)
神晏禅師所言,可以窺知禅師教導學人之概括內涵。師備宗一禅師所言爲證聖之路程。初習禅者,對禅宗公案內涵苦于不能理解,茲依【景德傳燈錄】、【指月錄】、【五燈會元】及諸語錄等公案書籍,選擇與禅宗行者,修行過程中,相關之公案數百則,闡述如後。此依修行次第,所作分門別類之公案,希望習禅者能理解禅宗公案禅機之一斑,以利宗門學人自行參證、悟入,並能圓滿菩提自性,而不走入诳妄之途徑。
[1]、世間禅定包括色界四禅定(初禅、二禅、叁禅、四禅 ) ,及無色界四空處定( 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總稱四禅八定。
《公案禅機 壹、引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