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叁十八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時候再得人身也很難說,假如沒有獲得人身,解脫永遠也沒有希望了。就像一個孩子在學生時代若沒有讀書,長大以後,再怎麼樣也是沒有機會讀書的。我們如今正好有條件行持善法,南贍部洲又是所謂的業地,造什麼業會很快成熟的,所以若能好好把握,利根者即生就有解脫的機會,假使即生沒有解脫,發殊勝的善願也很重要。正如佛在經中所說,菩薩的十萬大願均可包括在一個願當中,什麼願呢?就是“我要生生世世受持正法”。我們的人身什麼時候滅盡,誰也不敢肯定,明天死、後天死,或者再過幾年、幾十年後死,都沒有一個定准,因此大家應該在心情好、身體好的時候,于諸佛菩薩面前虔心發一些誓願:“願我生生世世行持如來教法。”這一點非常重要!

  《學集論》中講道:行持善法、修持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大,故應以宣講功德的方式來讓衆生心生歡喜而受持菩薩戒。同時還引用了《寂滅決定神變經》的教證說:“在恒河沙數的世界中,對恒河沙數的如來供養恒河沙數的珍寶,此功德不可思議。但若有人聽聞大乘菩提心的功德後,心坎深處生起想要修學的心,雖然還沒有開始修持,功德也遠遠超過前者。”所以我們聽到菩提心的功德以後,一定要發願好好修持,即使後來由于特別忙,早上打瞌睡,沒有修成;有些人背誦,沒有修成;有些人因爲這個事、那個事而沒有修成。但如果你發了這個願,與供養諸佛菩薩的功德比起來,還是發願的功德大。

  這一點並不是憑我的分別念來宣說的,而是寂天菩薩在《學集論》中的金剛語。我希望你們有條件的話,還是看一下《學集論》。這幾天我一直都在看,有時候心裏特別舒服,只不過事情比較多而已。如果事情不太多,靜下心來學習這些大乘佛法,雖然知道自己非常差,煩惱、業力都很深重,心不堪能,瑣事也多,經常譴責自己不像一個修行人,但看了這些大乘經論的教證,裏面講到了很多菩提心的功德、修學大乘的功德,確實感到自己的緣分特別好。

  《學集論》中還宣講了護持學處的一些功德,如《等持王經》中說:“在恒河沙數劫中,于諸佛菩薩面前供養幢幡、飲食、燈鬘等的功德非常大,但若于佛教接近毀滅的末法時代,于一日中護持一個學處(居士戒、八關齋戒、比丘戒、沙彌戒均可),功德遠遠超過前者。”所以大家在學習這部論典的同時,一方面應該好好地發願,另一方面,則應根據自己的能力守持一些戒律。如果你是在家人,就守持在家的居士戒,如果你是出家人,就守一些出家戒,有生之年若能盡心盡力地護持,這個功德確確實實不可思議!

  前段時間從重慶來了一位知識分子,他來到學院就是要在這裏受叁皈五戒。平時他的工作非常忙,以前對佛教有一些粗淺的認識,但去了趟印度以後,應該是由于聖地的加持吧,自己相續中的信心開始萌芽,到這裏也産生了一定的信心,最後決定受叁皈五戒。他在回去的時候說:“從此以後,我決不會舍棄自己的誓言,從今天開始,我的人生應該有個轉變,我的命運應該要扭轉!”盡管這只是一兩句話,但從他的言行舉止來看,我覺得他應該會變成一個很好的修行人。

  所以我希望大家,尤其是在家人,在紛繁複雜的生活中,雖然以前也行持過善法,但做得可能並不是特別如法,從今天起,你們可不可以把生活重新調整改變一下?如果能的話,確實對你的來世,乃至生生世世都有重大的意義。

  行持善法是最值得贊歎的,當然,實在不能行持的話,也千萬不要聽從惡友的挑唆:“行持善法沒有意義啊,你造惡業吧,跟我一起開海鮮館……”現在的世間上,造惡業的範圍非常廣,造善業的範圍非常渺小。以前我看過一張報紙,上面用了大篇幅敘述吃魚的功德,說這對身體怎麼好,能令智慧增上等等,整張報紙幾乎都在講這個。而造善事的篇幅,在最下角一個小小的地方,說是在什麼地方做白內障手術,需要仁人義士進行捐款。因此現在世界上,造惡業的方法多,範圍廣,邪師也非常多;造善業的範圍很小,發心力量薄弱,引導的人也非常少。在這樣的環境中,不隨他人轉,自立修行確實有一定的困難!

  以上宣講了不能舍棄菩提心的道理,下面是講思維暇滿難得的人身而不放逸。

  庚二(謹慎所依暇滿)分叁:一、暇滿難得;二、未得之過患;叁、得後不勤而舍。

  辛一、暇滿難得:

  如值佛出世,爲人信佛法,

  宜修善稀有,何日複得此?

  (外面雷聲隆隆、蒼鳴陣陣,上師笑曰:“夏天藏地的龍聲很好聽,是吧?”)

  無論值佛出世、獲得人身、信仰佛法,還是修持善法都非常稀有難得,以後什麼時候再有這樣的機會也說不清楚。所以我們現在獲得了這樣的人身,一定要利用起來。

  “值佛出世”:是他圓滿中的一種,以此代表五種他圓滿,說明其他的四種圓滿我們也具足。佛陀出生,根據經典中所講,猶如昙花現于世間一樣難得,但是現在釋迦牟尼佛確確實實已經來過人間,他所轉的*輪——佛法也沒有隱沒,我們能遇到這樣的機會,的確是相當困難。

  “爲人”、“信佛法”:都屬于自圓滿,以此代表其他的自圓滿也全部具足。一些教言書裏面講,從比喻、因緣、特法等各方面來思維,獲得人身是相當相當困難的。而我們即生當中,不但獲得了人身,大多數人還成爲珍寶人身 ,對佛教具有一定的信心,這就更是難上加難了。如今的世間上,獲得人身並真實信仰佛教的人不是特別多,從周圍的人也可以看出,他們大多屬于佛教的荒涼地帶,真正能培養出正知正見的人是相當少的。大家也應該清楚,佛教分爲地界中土 和佛法中土 ,通過這種劃分即可清楚,對佛陀生起信心的人,世界上是少之又少的。

  現在我們轉爲人身,遠離八無暇處,獲得八種閑暇,具足了十八種暇滿,這樣的人身在當今世界上非常難覓,所以你們內心應當數數歡喜。記得上師如意寶在課堂上也講過,他老人家年輕于石渠求學時,經常不由自主地想:“我現在遇到了這麼好的上師,又獲得了如是暇滿的人身,這到底是不是做夢啊?”每每想起來就特別高興,尤其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覺得這種幸福難以言表,心中情不自禁地生起極大的信心和歡喜心。

  對行持佛法有一種歡喜心,這是非常重要的。現在有些佛教徒,覺得自己遇到上師和正法,這種機會好不容易得到,就像盲人抓到了大象尾巴一樣,怎麼樣也不放手,生怕一放就找不到了,所以一直緊緊地抓著。應該要這樣!

  釋迦牟尼佛在《趣入慈氏經》中說過四種難得:“獲得人身極爲難得,值遇佛法極爲難得,對佛教生起信心極爲難得,自相續生起菩提心極爲難得。”後叁種對我們人身來講是極爲難得的,得到以後千萬不能放逸而舍棄。

  獲得人身後,遇到佛法不容易,你們不要認爲自己“偶爾”見到什麼上師,“偶爾”看了一本《金剛經》後,就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原來我們寫《智海浪花》的時候,好多人說是因爲偶爾的機會怎樣怎樣,但我想這並不是一種偶爾,而是自己千百萬劫所積累的善根。但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們就覺得“我當時運氣很好,碰到了某某上師”,許多人跟我說:“我的運氣特別好,碰到您以後就皈依佛教了。”其實這並不是碰巧,如果是的話,你可以承認是“偶爾”,但通過教證和理證來分析,這確實是一種非常殊勝的因緣。

  得到人身、值遇佛法以後,還要對佛法生起信心,自相續中生起菩提心,這就是佛經裏講的四種難得。我們大多數人現在應該是具足的。有些人說:“現在工作不好找,得到了這份工作非常難得,一定要好好珍惜。”實際上工作並不是特別難找,即使沒有工作,在街上當乞丐也是很快樂的。但若沒有遇到佛法,沒有遇到解脫道,永遠都沈溺在輪回的苦海當中,那真是非常的可憐!

  我們作爲一個人,首先應該知道自己的人身來之不易,若有了這樣的難得之心,每天肯定不會懈怠散亂、隨便放逸,而會抓緊時間精進修持的。有些道友好像精進不太夠,這主要是因爲自己的信心跟不上。當然,有信心沒有智慧也是不行的,智慧和信心應該相輔相成。我看外面有些人由于沒有智慧,平常特別盲目,什麼神仙、精怪都要去拜,這完全是一種迷信,不太好。有智慧沒有信心的話,雖然懂一些佛教道理,自己也是很聰明,但佛陀真正的加持和功德卻不一定能得到。

  其實,所謂的人類,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要了知前世後世,其他表面上的能力,比如你電腦用得特別好,數學算得特別好,也不一定是非常聰明,有時候旁生也可以做到。德國有個數學家叫馮斯登,他養了一匹漢斯馬,算數非常好,被稱之爲“世間上最聰明的動物”;日本京都大學培養了一只猩猩,名字叫做艾,它也擅長算術,非常聰明;還聽說澳大利亞有一種非常聰明的鳥,雄鳥爲了討雌鳥的歡喜,將自己的窩擺設得十分漂亮,用貝殼、鮮花裝點得整整齊齊。我們有些人也是這樣,把房子裝修得特別漂亮,頭發也染得五顔六色,紅色、黃色、白色,什麼顔色都有,可能是衆生的業力吧,有些人認爲紅頭發好看,有些人認爲白頭發好看,不管怎麼樣,你表面上再會打扮裝飾,也不一定是非常聰明。真正聰明的人,承認人有前後世、業因果永遠也不會虛耗,這才是跟旁生的本質差別。要知道,旁生再聰明也不會明白這些道理,如果你養了一只鹦鹉,它很會說話,你跟它講“鹦鹉啊,你已經轉生到旁生中了,你是有來世的……”,它再怎麼樣也聽不懂。

  其實,我們終究要死亡的,今生的智慧和身體難免會消失,並沒有多大意義,最有意義的是什麼?就是對自己的來世做一點准備。既然已得到了這麼難得的人身,就應該百般珍惜,依靠它來行持善法,不要造惡業害國家、害社會、害衆生。要知道,每個衆生都希望自己離苦得樂,我們將心比心來對待別人,這才叫做聰明的人、有智慧的人、賢惠的人……因此作爲修行人,一定要掌握大乘佛法的這些最根本問題!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叁十八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