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唐詩裏的那些茶

  唐詩裏的那些茶

  菰稗爲飯 茗飲作漿

  

   唐代的茶尚局限在隱遁或閑適的領域。況且在其他的主題上(美人、塞外等)茶都沒出現。即使作爲官僚飲茶,也只是在自家的書齋裏或在送別的宴席上,在靜寂的場面下進行。應該說這是唐代茶文化的一大特征。

   (1)《洛陽伽藍記》卷二有陳慶之誣蔑吳人之詞“菰稗爲飯,茗飲作漿”;卷叁在魏王侯間有以“酪奴”、“水厄”等隱語輕視茶的話。“自是朝貴宴會,雖設茗飲,皆恥不複食,惟江表殘民遠來降者好之。”

   (2)《宋高僧傳》卷八《唐兖州東嶽降魔藏師傳》雲:“釋藏師,姓王氏,趙邵人也。父爲亳州掾。稚齒尋師居然慕法,而性好獨處。谯多厲鬼,持魅于人,藏七歲支影閑房,孤形迥野,嘗無少畏。至年長彌見挺拔,故號降魔藏欤!……九州靈迹罕不登。後往遇北州鼎盛,便誓依棲……尋入泰山,數年學者臻萃,供億克周,爲金輿谷郎公行化之亞也。”或許他是在遊曆各地過程中掌握的烹茶技術,或在泰山以指導者身分許可、提倡飲茶而産生了特殊影響吧。

   (3)《茶經》的煎茶法當時一定是最精練的方法,並且具有類似“茶道”的形式(可以看在《封氏聞見記》中陸羽和伯熊在高官前煎茶的一段話)。陸羽煎茶的水平當然不一定完善,我想將茶碾成粉,用鍋煮供飲用的形式稱爲煎茶,與此相對,則是將茶末投入沸水中的飲用方法,稱爲點茶,在唐代不常使用。下一章例舉的唐詩中的茶大概就是近于陸羽的煎茶法。不過《封氏聞見記》記載在首都茶店賣的煎茶具體情形怎樣嚴格說不大清楚。

   (4)《陸文學自傳》(《全唐文》卷四叁叁)雲:“始叁歲,茕露,育乎大師積公之禅院,九歲屬學文,積公示以佛書出世之業。”被認爲是在做寺院雜務時掌握的茶藝。在《自傳》中,陸羽以文人自任,對茶並不特別看重。

   (5)《清異錄》爲宋代書,所記爲唐末五代之事。“生成盞”爲“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湯面,茶匠通神之藝也。沙門福全生于金鄉,長于茶海,能注湯幻茶。”這就是點茶,可知唐末的點茶也從佛門開始興盛的。同書的“茶百戲”、“漏影春”飲茶法基本是點茶,流行于唐末。不過這和佛教沒什麼關系。

   (6)《清異錄》“吳僧文了善烹茶,遊荊南,高保勉伯子季興延置紫雲庵,日試其藝,保勉父子呼爲湯神。”

   (7)唐百丈懷海作的《清規》已不傳,北宋長蘆宗赜製定的《禅苑清規》爲最早的清規。(現存南宋盧翔刻的《重刻補注禅院清規》),包括元代作的《敕修百丈清規,》要從中了知唐代的內容不易。在這些清規中,將茶稱爲“煎點”爲特征,不知是否正確。不過爲了供給僧堂中衆多的人飲茶,將水煮沸而注入茶中,或許稱爲“煎點”吧。

   (8)在《入唐求法巡禮記》中列舉了細茶、蒙頂茶、團茶等茶名。關于飲茶方法僅有“啜茶”。

   (9)《爾雅》釋木“檟,苦荼。”郭璞注“可煮作羹飲”。《述異記》關于茶有“煎服,令人不眠,能誦無忘。”記載其有藥效的文獻很多。

   (10)《太平禦覽》卷八六七引《晉中興書》:吳興太守陸納招待謝安時“納所設唯茶果而已”。

   (11)《茶經》七之事引傅鹹《司隸教》說“聞南方有蜀妪作茶粥賣”;《食療本草》“煮取汁,用煮粥良。”

   (12)《聞崔十二侍禦灌口夜宿報恩寺》:“然燈松林靜,煮茗柴門香”;《群齋平望江山》:“庭樹純裁橘,園畦半種茶”。

   (13)《送陸士倫宰義興》:“淺流通野寺,綠茗蓋有春山”;《奉和杜相同長興新宅即事呈元相公》“當山不掩戶,映日自傾茶”;《秋曉招隱寺東峰茶宴送內弟閻伯均歸江州》:“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孫。”

   (14)《寄贊上人》:“柴荊具茶茗,迳路通林丘。”《巳上人茅齋》:“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遲。”又《重過何氏五首》:“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迥櫂》:“強飯專添滑,端居茗續煎。”

   (15)《陸文學自傳》“洎至德初,秦人過江,余亦過江,與吳興釋皎然爲缁素忘年之交”。皎然比陸羽年長許多。可以看皎然的傳《宋高僧傳》卷二九。

   (16)《封氏聞見記》:陸羽在禦史大夫李季鄉之前表演煎茶,僅給予叁十文錢,因感到悔辱而著《毀茶論》。

   (17)《六羨歌》“不羨黃金疊,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唐國史補》記載這是陸羽悲悼智積禅師之死而作的望鄉歌。

   (18)《茶經》五之煮將“湯之華”的厚薄度分爲沫、饽、花。從此在唐代煎茶中,華成爲最顯著的外在特征。

   (19)《茶經》七之事:“陶弘景雜錄,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

   (20)在《全唐詩》中“拍”作“怕”。在《茶經》叁之造中有“拍之”,乃是將茶葉搗爛裝入模子中成爲塊狀體,故正之爲“拍”。

   (21)在歐陽修的《歸田錄》說:小團茶二十個一斤,一個值黃金二兩。

   (22)盧仝在《走筆謝孟谏議寄新茶》:“天子曾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在唐代,高官給下屬賜茶已成風氣。不過在詩的領域這種情況尚未出現。

   (23)《酬柏侍禦聞與韋處士同遊靈臺寺見寄》:“各自具所需,竹籠盛茶瓯”,當屬《茶經》所說的“都籃”之類。在《飯僧》中有“願師常伴食,消氣有姜茶”。在《茶經》六之飲中,有將蔥姜放入茶中合煮的記載,詩中例子不多。反過來說,一般應是什麼也不加的。《原上新居十叁首》有“鎖茶藤箧密,曝藥竹床新”;《寄汴州令狐相公》有“水門向晚茶商鬧,橋市通宵酒客行。”

✿ 继续阅读 ▪ 茶與禅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