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茶禅相融 一物一心不相離

  茶禅相融 一物一心不相離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相傳神農嘗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藥效。史傳記載,東晉僧人,已于廬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飲茶蘇(將茶與姜、桂、桔、棗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湯)助修。隨著華夏文明之發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興起。製茶法由唐餅茶、宋團茶、明葉茶、至清工夫茶;飲茶法從唐煮茶、宋點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藥用而飲用、而藝用、而禅用;由上層社會“雅玩”入俗爲民間“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事。

  

  茶滲透于文化生活而産生茶具、茶廠、茶行、茶室、茶館、茶經、茶書、茶詩、茶畫、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定親,以茶饋禮,以茶貿易,民情風俗,均與茶不可分離。茶文化爲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釋迦牟尼佛拈花示衆,迦葉微笑,遂有以心傳心之教外別傳,南北朝時由達摩傳來中國。傳說達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墮地而成茶樹,其事近誕,而其所寓禅茶不離生活之旨,則有甚深意義。嗣後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禅僧以茶當飯,資養清修,以茶飨客,廣結善緣,漸修頓悟,明心見性,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禅宗,演至唐代,而禅文化興起。禅滲透于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于語言曆史而有禅話、禅史、語錄、燈錄;于文學藝術而有禅文、禅詩、禅樂、禅畫;于建築工藝而有禅寺、禅塔、禅室、禅具;于學術思想而有禅理、禅學、禅道、禅風。禅是中國佛教的特質之一,禅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茶一禅,兩種文化,有同有別,非一非異。一物一心,兩種法數,有相無相,不即不離。茶文化與禅文化同興于唐,其使茶由飲而藝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則始自唐代禅僧撫養、禅寺成長之茶聖陸羽。其所著《茶經》,開演一代茶藝新風。佛教禅寺多在高山叢林,得天獨厚,雲裏霧裏,極宜茶樹生長。農禅並重爲佛教優良傳統。禅僧務農,大都植樹造林,種地栽茶。製茶飲茶,相沿成習。許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鐵觀音,即禅僧所命名。其于茶之種植、采撷、焙製、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創造。中國佛教不僅開創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國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禅融爲一體而成爲中國的茶禅文化。茶不僅爲助修之資、養生之術,而且成爲悟禅之機,顯道表法之具。蓋水爲天下至清之物,茶爲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與禅家之淡泊自然、遠離執著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飲,甘露潤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禅文化之潛移默化,其增益于世道人心者多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