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分別心的過失

  分別心的過失

  我們時時都在講解佛教的宗旨就是要調伏自心,要具有普遍之信心,但實際當中,我們內心的分別心還是非常沈重的。

  例如我聽有些人說,他自己是修學顯宗的,與密宗無關;也有些人認爲自己所修學的是果法密宗,因此認爲顯宗的見解太低等等。這些都充分地說明了,我們還是沒有真正理解什麼是佛教。

  往昔有一位修行人問一位高僧大德:“在修行的路途之上,修什麼樣的法最殊勝,修什麼樣的法可以迅速成辦解脫?是修上師瑜伽導修好還是修本尊好?修顯宗好還是修密宗好?是多受灌頂好還是參加法會好?是放生好還是打禅七好”等等。當時這位高僧大德回答說:“當我們的修法形成二法之時,成辦解脫是不可得的。”

  也就是說,當我們在修行顯宗的時候,若不與密宗合爲一體而修行,那今生成辦解脫是不可得的。同樣一個道理,在修學密宗的時候,若將顯宗擱置一旁,即生成辦解脫也是不可得的。因此當一切修行形成二法的時候,即修法時具有“他就是他,我就是我”的時候,是無法即生成辦解脫的。

  當然,無論我們行持什麼樣的善行具有功德是決定的,但是我們修行的目標是即生成辦解脫,而漂泊輪回的根源就是我們的分別心。因此,若自己的內心時時都在分別念之中,又如何能即生成辦解脫呢?

  所以,現前我們作爲修行之者,要要時時反觀自己的內心的分別心是否嚴重。比如從開始進入佛門並受持皈依之時,很多人內心都會有這樣一個想法,自己皈依的是某某上師,似乎除了這位上師之外的一切上師都與他無關,乃至有時還會無意當中講解他人的過失。

  要記住,雖然當時你的確是在某一位導師面前接受皈依戒,但是你所皈依的對境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佛法僧叁寶。也就是說,凡是具備叁寶功德的一切尊者都是你所皈依的對境。因此,雖然你當時已經受了皈依,但是由于你對具備叁寶功德的其他導師已産生分別心以及說起他人過失的原因,此時你就已經違反了皈依戒。

  因此,我們時時都要反觀自己的分別心是否嚴重,並且要努力生起普遍之信心,但前提我們對法意的理解必不可缺少。所以我們要了解一些這方面的理趣,並且時時反觀自心,如是行持才能避免這樣的過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