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具解脫之修行的標准

  具解脫之修行的標准

  我們說過,修行就是逐漸調伏內心,如是才能讓自己成辦解脫並獲得快樂。對在家居士來而言,也是同樣一個道理。例如世間人成辦一個家庭,不就是爲了圖一份幸福和快樂嗎?但如今能夠時時獲得幸福的家庭並不多。所以我們作爲修行人,就更應該時時調伏自己的內心,令自心逐漸趨入快樂之中。

  但是,我們所追求內心的幸福和快樂是需要自己去創造的,僅僅依靠等待是無法得到快樂的果實的。現前很多人都認爲當物質條件圓滿之時,內心就會有快樂。實際上卻並非如此。我想如今的物質條件可以說是曆史上最興盛的一個時代,但是細致觀待卻發現,人們的內心煩惱並沒有因此而減少。

  這充分地告誡我們,想要依靠物質條件圓滿或者等待著內心自己能夠獲得快樂,這是不現實的。想要成辦快樂,獲得解脫,有賴于我們自己去努力調伏內心才能實現。

  我想,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信衆明白了其中的理趣。因爲他們在彙報見解的時候會說,自己在修學當中是如何運用各種方便來調伏煩惱的,內心貪嗔癡煩惱是怎麼樣減少的,出離心信心等一系列功德是如何增上的等等,而不再執著自己有什麼覺受,可以安住多少時間等等。這樣的修行非常好,我們也應該如是去修行才對。

  要記住,修行所成辦的果位並不單調,他所成辦的功德應該能夠同時呈現才對。也就是說,如果僅僅覺得當時對見解有所覺受,而煩惱沒有相應減少,出離心和慈悲心等出世間功德也沒有增上,那麼就很難認爲這樣的見解是一個暫時性的果位。在這樣的見解當中行持善法,恐怕意義也並不是特別大

  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我們修行的目的是爲了成辦解脫,若修法已經不具解脫之義,修行又有什麼意義呢?如果只是追求能夠在自認爲很清靜的狀態當中安住多少時間的話,我想也許你去睡一覺就可以做到了,爲什麼還要修行呢?因爲我們的修行不是爲了成辦無念的狀態而是爲了成辦究竟的解脫,所以僅僅憑借這一點還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這些道理要細致理解並銘記心中爲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