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的無生大空性。
分別心變動的速度很快,你越去抓它,它就跑得越快,它可以在幾秒鍾內從這裏轉到日本,再到美國,甚至可以到天界或地獄一趟,你即使坐上火箭也趕不上它。但使一個巧計,慢慢安定下來,讓它慢慢回來,顯出它的無生本性,這時就可以抓住它了。就象抓一匹馬,你若是去追它,它跑得比你還快,但在手裏放些鹽巴等,然後慢慢地靠近,這樣便很容易抓到它了。
打坐時安住在分別心的裏面--這是我已再叁強調過的,安住在這無生的大空性上時,刹那刹那變動的分別心就會逐漸融入到這無生的大空上,就象火爐邊放著的一塊冰,一會兒就漸漸縮小消融了。
以理觀察定解前,此二方便方便生,
不成一有一無故,本來無合無離住。
在以勝義理論對諸法本性進行觀察抉擇所産生的現空無二的甚深定解面前,名言谛之顯現與勝義谛之空性二者是方便與方便生的關系。即顯現是方便,空性是方便生,因爲借助寶瓶等世俗的顯現法,可以通達勝義中寶瓶的空性;或者空性是方便,顯現是方便生,因爲由勝義的空性中以緣起而産生世俗如夢如幻的顯現法。
因爲現空互爲方便與方便生的關系,所以兩者不會成爲一者有而另一者無,暫時承認二谛時兩者平等存在,究竟時兩者乃是雙運的一體,二者本來即是無有相合也無有分離而住于一體。
故知現空之各分,然而實義永不分,
由此稱爲無二名。
由上述的分析可知,無論是基道果中的何者,現和空是從各自不同的反體上而言的,然而在實相上,現空本來無有分別而住于一體,故而稱爲無二雙運。在後得時或抉擇勝義時,中觀把世俗的顯現與勝義的空性分開而闡述,但在究竟的真實意義上,這兩者根本不可能分離,由此把現空一體的關系稱爲無二大雙運。
下面陳述在究竟真實義上二者是無二大雙運的理由:
能見實相之定解,不墮任何諸邊故。
因爲真正現量見到諸法現空無別究竟實相的甚深定解,並不墮于現空的任何一邊之故。
至此我們可以歸納爲:現空並沒有主次之分,暫時是緣起法,互相觀待同時存在,究竟時二者一味一體。依靠如此見解才可遣除相續中的常見、斷見等邪見,漸漸修持而有所證悟,直至菩提。
凡夫在未理解這深妙的定解前,總是認爲現空恰好相反,顯現的諸法根本不可能是空性,空性也根本不可能有顯現,因此也産生出了許多的煩惱和痛苦。
下面繼續闡述二者是雙運一體的關系:
真實觀察智慧前,顯現空性此二者,
有等無等一本體,可許同體面異分。
在觀察真正實相的甚深妙慧前,顯現與空性二者是有則俱有,無則俱無的關系,因其是同一本體之故。所以可以承許二者的關系是同一本體,側面不同。
所謂的“真實觀察”,並非指觀察分別心前的世俗顯現法,而是指以教理觀察究竟法界的本性,故爲“真實觀察。”即以一定的理論根據觀察勝義谛之實相,以區別于憑空想象的觀察。真實觀察的智慧也就是前面“入定于其無垢慧,彼因得果無二智”中的無垢妙慧。
在這妙慧前面,顯現與空性同時並存,故是“有等”,理解這一大乘不共同的觀點非常重要,是理解下面雙運一味等觀點的基礎。而菩薩入定時二者則平等地遠離了四邊八戲,平等地不存在,故是“無等”,有則雙俱,無則雙遣,故是不可分離的同一個本體,但因爲此二者代表兩個不同側面,因此顯現與空性是“同體面異分”--本體相同,反體不同。
如果認爲它們二者在勝義中異體,在世俗中同體,各會産生四種過失,這將在本論第七問題中講述。
關于現空的“同體面異分”,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其余論著中也有闡述。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廣釋》中也以水中的月影的比喻作了闡述,水中的月影在顯現時是世俗,正在顯現的同時,內外中均不可得,這是勝義。這是從兩個側面而講了勝義和世俗,但其實只有一個月影即爲同體。並且還以這個比喻解釋了密宗大圓滿的本淨和自成,即不共同世俗的顯現是任運自成的大光明,勝義空性是本來清淨,它們是無二的大雙運。《勝乘寶藏論》中也說:世俗的顯現法是任運自成的大光明,勝義空性是本來清淨的大空性,但這只是表述上的差異,真實上並非二體,也就是說本體相同,反體不同。比如一個人是婆羅門種姓,同時又(皈依佛門)受了出家戒,故又是內道出家人,說他是婆羅門也好,是內道出家人也好,都是指的同一個人。又大成就者榮素班智達在《入大乘論》中解釋了義菩提心時說:了義菩提心就是現空無二的本體,暫時而言分開了現與空,世俗與勝義,但真實上是不可分割的一體。
又全知麥彭仁波切的弟子協慶加查在《前譯教法興盛發願文》的注釋中以另一角度解釋了“同體面異分”,即觀待于聖者的智慧而言,現與空是“同體”,觀待于凡夫分別心而言,現與空是“面異分”,這也與上述諸大尊者的密意一致。
還要防止一種誤解:認爲雖然沒有各自獨立存在的反體,但有各種反體融合在一起的本體存在,就象一罐牛奶與一罐水倒在一起後,雖然不存在獨立的牛奶與水,但存在的是水與奶的交融體。這是一種很大的誤解,其實所謂一體,指的就是不可分割的一體,現空無二指的就是法界本體上沒有單獨存在的現與空。現與空這二者都遠離了四邊八戲,既然遠離了四邊八戲,就不可能還有二者融爲一體的實有存在。法界本性遠離言說,勉強可用世俗語言、比喻表示,但世俗語言、比喻只能表達世俗的範疇,故應注意總相與自相的差別。
下面以中觀四次第對現空雙運逐層進行論述。現爲空;現空爲雙運;、雙運爲離戲;離戲爲大等性。
首先論述第一次第:
彼亦初學者面前,猶顯能破所破相,
爾時現空未雙運。
一般初學者認爲,顯現與空性是各不相同的法,世俗顯現是所破,勝義空性是能破,此時雖把世俗顯現了知爲勝義空性,但尚未了知二者爲大雙運。宗喀巴大師在《叁主要道論》中也闡述了這一觀點:“現相緣起不虛妄,性空離許之見二,何時見爲相違者,尚未通達佛密意。”
這叁句指出了中觀抉擇諸法爲空性的第一步次第,斷除了有邊、常見。
下面論述第二次第現空雙運:
一旦現空自性者,現于顯現得解信。
一旦對空性現于顯現生起定解,則現而空,空而現故,二者乃雙運也。
隨理唯識等認爲只有在實有法的基礎上才能産生出萬法,這是暫時不了義的觀點。這可借助于虛空與雲的比喻來說明,所謂虛空,並非象一般人所想象的是實有存在的一種外境,實際上空無一物才被稱爲虛空。但正因爲虛空空無一物,才能顯現萬法,有時我們在早上見到山谷中生起一團白雲,不到一、兩個小時白雲便已遍滿了整個天空,但沒過多久,白雲又在虛空中消失得無影無蹤。同樣,世俗的萬法也是從空性中以因緣而顯現的,它可以因出世勝觀的智慧而又寂滅于法界本性的空性中。中觀的這一次第斷除了無邊與斷見。
這是菩薩入定時的空性與光明雙運或菩薩出定時單空與幻化之顯現的雙運,也正如宗喀巴大師在《叁主要道論》中所說的“又由現相除有邊,及由性空除無邊。”即因顯現而遣除有邊,因空性而遣除無邊,而不象有實執的凡夫所認爲的顯現遣除無邊,空性遣除有邊。
此指中觀第二次第,即把空性抉擇爲現空無二的大雙運,何時現空已融成一體,不再有二者的分別,此時才在相續中對現空雙運的本性生起了真正的信解。
下面闡述中觀的第叁、四次第,即對現空離戲與等性生起定解:
諸法本來爲空性,此等諸現空性故,
見空顯現現而空,對此生起定解也。
輪涅所攝之諸法本來即是空性,以緣起而顯現;顯現是以緣起而顯現,故是本來空性的自性。所以正空之時即顯現,正現之時即空性。若見到此,則會對離戲現空雙運的大等性生起殊勝的定解。
無論我們分析了也好,沒有分析也好,諸佛菩薩用智慧觀察也好,凡夫衆生以心識觀察也好,諸法都本來是空性。正在空性的同時又以緣起幻化出萬法,正在顯現的同時即是空性。因此若見到空性同時的顯現,顯現同時的空性,則即是離戲。二者平等故,即是等性。大乘的修行者在入資糧道、加行道時會對這種現與空的大平等生起堅定的信解。平等分庸俗的平等和勝義的平等兩種,前者是世俗上的寶瓶與寶瓶、柱子與柱子等,或男女的平等關系。後者指在勝義本性上離開了四邊八戲、一味一體的大平等,這時不需要再去逐個分析寶瓶等上的現與空以及二者的雙運等等。凡夫可通過聞思相似地理解這個境界,但現量證悟這個境界的唯有諸佛菩薩。
下面闡述這種見解的重要性:
此乃經續竅訣中,一切甚深之根本,
聞思斷除增益意,即是正見無歧途。
這種現空雙運實相的見解是顯宗之經部與密宗之外續、內續以及不共大圓滿竅訣中一切甚深要道的根本或精要。以聞思的正道,斷除對實相的增益分別心,即是無有過錯,無有歧途的正見。
此處經指顯宗經典,續指外續部,竅訣指內密宗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大圓滿的竅訣。如顯宗的《般若心經》中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密宗的外續部暫時分開了(清淨的)世俗谛和無生大空性的勝義谛,但其究竟上也是二谛無二的大雙運。內續部如《大幻化網根本續》中抉擇爲等淨無二。大圓滿竅訣中講了本來清淨與任運自成無二。後後比前前在深廣明細上更殊勝。
初學者對上述見解通過聞思,斷除了相續中增益損減的疑惑分別後,所得到的便是在聞思階段中最究竟、最殊勝的正見。依此正見去修行,便會順利、迅捷地獲得成就而不會誤入歧途。
宗喀巴大師在《叁主要道論》中,也作了類似的論述:“一旦同時不輪番,已見緣起不虛妄,若證滅盡諸境執,爾時觀察見圓滿。” …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