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下▪P2

  ..續本文上一頁修庸俗的妄念又能産生什麼利益呢

  就象盲人走路,不但到達不了目的地,而且還會處處遭遇到危險。

  不但修大中觀、大圓滿,即使是修外前行中的無常、因果及內前行中上師瑜伽這些法,也應先産生定解,才會真正産生修行功德,如果只泛泛思維,沒有産生定解,則對輪回也不會産生出堅定的出離心。

  欲學佛、弘揚佛法的人,聞思與修前行最爲重要。哪裏有聞思,佛法就在那裏長住,佛法的加持力也容易體驗。

  無始迷亂之習氣,顛倒貪執自性故,

  應用百般方便力,若未勤察難證悟。

  衆生因爲有從無始時來積累沈澱的迷亂習氣,反而對清淨的自性産生了顛倒的人我執與法我執。因此應該用佛陀所傳授的各種理論方便,進行精勤的觀察,否則難以證悟。

  初學者欲遣除相續中的堅固實執,需要很深細、穩定的殊勝定解,對中下根人來說,生起定解最好的方法是聞思象《中論》、《入中論》、《定解寶燈論》等深法。但在聞思過程中,應注意不能泛泛聽過,只學個大概,應對科判以及頌詞的直接、間接意義都作深入分析。如果通過聞思經論,學得了佛菩薩的世俗智慧,就會知道在世俗中何者應取,何者應舍,能清楚修行的方向與自己目前的程度,信心、出離心、大悲心也就日漸增上。如果不聞思,只停留在贊歎佛法加持不可思議,上師成就、神通不可思議上,對遣除相續中的障礙仍無太大助益。

  不淨世俗中最了義的怨敵是産生煩惱、執著的分別心,修行的目的也就是調伏分別心,使相續中漸漸産生信心、出離心、大悲心與空性等功德。名義上是活佛、堪布、堪姆、空行母……如果沒有這些功德,還是與凡夫一模一樣。

  信心、出離心與大悲心無論對初學者,還是聖者菩薩,都是修行的動力與檢驗修行的驗相。它們既是前行,也是正行。如大乘一地菩薩亦是對佛菩薩、僧衆、佛法生起信心,才增上對法界的證悟。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頌釋》的“注疏”中說:一切出世的功德都來源于對上師叁寶的信心,一切世俗的福報都來源于對衆生的大悲心。

  菩薩的近取因是菩提心,菩提心的近取因是大悲心。有了大悲心,才能恒時歡喜地精進于利樂衆生,無有疲厭。釋迦牟尼佛正是對上師叁寶生起了信心,對輪回生起了出離心,對衆生生起了大悲心之後才證悟成佛的。否則,盡管我們得到了最殊勝的密法灌頂和傳承,若定解、前行修法都不具備,證悟依然是空中樓閣。

  在以勝義理論觀察法界本性,産生定解的同時,我們還應致力于做繞塔、頂禮、念誦等各種證悟的助緣方便,比如要收獲莊稼,種子是最重要的,但除了種子外,還需養料、陽光等各種助緣。得到過殊勝灌頂傳法的人,往往忽視了這些方便力,這點應引起重視。

  如果在每次聽法、修法或作其它善事之前,先思維無常,生起出離心,再生起大悲心與菩提心,則一切事業都成爲清淨的解脫資糧。如果這些前行不具足,也沒有因證悟而已任運産生這些前行的功德,則即使表面上看來積累了許多福報,實際上煩惱與傲慢會比以前更多,成爲日後後悔之處。

  在對法界實相作精勤觀察的同時,還應對相續中的傲慢與嫉妒也作精勤的觀察,在五毒煩惱中,傲慢與嫉妒很難被覺察到,因爲産生傲慢與嫉妒心時,分別心只見到了自己的功德,而見不到他人的功德。

  我們還應恒時精進,因修學功德的增上與精進程度成正比。非上等根器的人,只精進一兩天、一兩年不會消除無始時來累積的堅固習氣業障。即使做世俗法,只精進一兩天也不可能圓滿。佛法中沒有一個不可超越的神祗,只要精進,無論何人都能證悟成佛。

  我們現在很幸運地遇到了《定解寶燈論》,叁世諸佛所傳的法,再也沒有比《定解寶燈論》更清楚明了,這是諸佛菩薩大菩提心的結晶。如果在聞思後不精進去修,則如同去了如意寶洲空手而還,還是根器低劣、沒有福報的一種表現。諸佛菩薩也不可能象甩石頭一樣把我們無因無緣地甩到西方極樂世界或究竟法界,因爲世俗因果不會錯亂。佛曾教誡說:“我爲汝說解脫法,當知解脫隨自轉。”欲想要解脫成佛,對聽過的佛法應該理解一個修一個,理解兩個修兩個,如同吃飯,不會說今天不吃,留待以後再吃,修行也同樣不能往後拖。

  因此我們應按上師、佛菩薩的教言去做,上師們就象指路人,給我們指明了道路,我們自己不走,還是到不了目的地。

  下面解釋應勤察的原因:

  何故貪執此迷亂,與見真義相違故,

  極爲串習有暗中,實義光明真難得。

  爲什麼要勤察呢

  因爲衆生無明的貪執對法界本性産生了迷亂分別念,這與能見到法界真實義的修法相違,在這種經過了無數次串習的輪回黑暗中,很難見到真實法界的光明。

  衆生相續中的煩惱分別心很粗重,不象菩薩出定時那樣,僅僅有種子而已。我們相續中出世的智慧一絲一毫都不具有,而無明卻延續不斷。愚者一般只以爲發生貪、嗔、嫉妒或做了殺生、偷盜等才算是做了惡業。其實愚夫異生從早到晚都一直處在不斷生滅的無明中,起心動念大多屬于惡業。如《地藏菩薩本願經》中地藏菩薩說:“世尊,我觀是閻浮衆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是等輩人,如履泥塗,負于重石,漸困漸重,足步深邃。”如果不聞思、不在修前行的基礎上勤察,就很難突破這層無明。

  上面是總的情況,下面是上根者的特例:

  往昔修學之宿緣,成熟上師加持故,

  觀察生住來去時,雖有通達實空義,

  彼者罕見極少數,全都如是不能證。

  有的弟子,以往昔的修學宿緣成熟作爲近取因,並以成就上師的加持作爲助緣,在上師指點了心的本性,自己觀察了分別心的生住來去後,就能通達法界真實空性的意義,證悟成佛。但這樣的情況極爲少見,不可能所有的人都以這種方式證悟。

  密宗的金剛上師有叁種:灌頂上師、竅訣上師與傳密續上師,金剛上師與佛功德齊等,但恩德比佛更大,因爲佛出世時,我們因業力、因緣的關系沒有值遇,而現在的金剛上師正在象當年的佛陀那樣攝受我們,使我們能超離輪回,證悟成就。

  獲得金剛上師加持的近取因是信心,它就象打開上師加持庫藏的鑰匙。佛曾對舍利弗尊者說:證悟勝義谛唯一的因是信心。密宗中最主要的也是信心,信心大的證悟快,信心小的證悟慢,無有信心的不會證悟。《傑珍大圓滿》中說:密宗的根器主要不是指福報、智慧、叁摩地,而是指信心,信心大的是上根利器,信心小的根器則低劣。借助于信心,才能獲得金剛上師的加持,證悟心的本性,如雲:“當知勝義俱生智,唯依積資淨障力,具證上師之加持,依止他法誠愚癡。”即欲證悟成就,要麼積資淨障,要麼猛厲祈禱金剛上師,如果不經過聞思,定解不具,不精進于積資淨障,不守持叁昧耶,也不修上師瑜伽,則肯定不可能證悟。

  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中說:證悟佛果必需通達如來藏了義的本性,而這又必須憑借對上師堅定不移的信心。

  蓮花生大師說:如果對上師有信心,又理解了心的本性,則放牛人都可證悟,如果沒信心,又不知心的本性,即使班智達也不可能證悟。因此在密宗中,比分別智慧、精進及叁摩地更爲重要的,是對上師叁寶穩定、不退轉的信心。

  如果一切所作令上師歡喜,也是上師加持入于心間的一個助緣。大成就者薩哈說:“師言入于何人心,猶如現見手中寶。”

  如果沒有金剛上師的加持,則修生、圓次第可轉生色界及無色界果,但不可能獲出世功德而證悟。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虛幻休息妙車疏》中說:“唯依靠觀想生圓次第等各個道之本體不能解脫,因爲它們還需要依靠行爲及增相等。而唯以此上師瑜伽自道之本體就能使自相續中生起實相之證悟,即可得解脫,所以說一切聖道中上師瑜伽最爲甚深。”續部中也說:“十萬劫中勤觀修,具相隨好之本尊,不如刹那念師勝,念咒修法千萬遍,不如祈師一遍勝。”續部中還說:“觀具恩上師,于頭頂心間,或于肢掌中,千佛之成就,彼人亦可得。”成就者貢倉巴也說,上師瑜伽是無上的生圓次第:“生起次第雖多修,然修上師爲無上,圓滿次第雖多修,然誠依師爲無上。”阿底峽尊者說:“諸友未得菩提需依師,故應依止殊勝善知識。未證實相之前需聞法,故當谛聽上師之教授。諸安樂乃上師之加持,故當報答上師之恩德。”

  曆史上即身證悟的大成就者都是對上師有極大信心的人,無論上師顯現何種行爲,信心都堅定不移,爲服從上師教言,甯舍生命也在所不惜。如過去龍樹菩薩的弟子龍菩提吃了龍樹菩薩的鼻涕後,得到了最究竟的悉地。有人對馬爾巴上師讓密勒日巴背石頭修房子覺得不好理解,好象做這些沒有多大意義,但馬爾巴上師是成就者,密勒日巴又有極大信心,通過這些苦行,就能消去許多業障,獲得上師無比的加持,而即身證悟。

  那洛巴是位精通叁藏的班智達,在印度摧滅了一切外道的诤論,他在戒香寺守護北門。一天,空行母對他授記說:你雖然能善知文句,但沒有善巧修證的智慧,因此應求上師的教授,修上師瑜伽。那洛巴依止了帝洛巴後,帝洛巴說:我的證悟是通過修苦行、積累福報、清淨業障後才得來的,你豈能隨隨便便而證悟?那洛巴對上師産生不共的堅定信心後,帝洛巴拿鞋在那洛巴頭上一打,那洛巴就證悟了。

  無垢光尊者的意子持明無畏洲看了無垢光尊者的《七寶藏》、《四心滴》等後,對無垢光尊者産生了“與佛無別”的堅定信念,猛厲地祈禱,得到無垢光尊者的智慧身攝受,加持融入相續而自然證悟。

  法王如意寶對根本上師托嘎如意寶的信心也使我們感觸良深,托嘎如意寶已圓寂四十多年了,但法王直到現在還會在每個晚上都夢到他,而且每次夢到時都充滿了崇敬與驚喜。在講法時,每每提及托嘎如意寶的往…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