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唯識之差別;中觀又分爲應成派與自續派之觀點。唯識又分爲隨教唯識與隨理唯識之講法。隨理唯識又分爲真相唯識與假相唯識。2、見解:圓滿抉擇人無我空性與法無我空性和如來藏光明所産生的見解,或將諸法抉擇爲唯識之見解3、戒律:守持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4、修持:在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之四道中修持叁十七菩提分法。即下資糧道修四念住,中資糧道修四正斷,上資糧道修四神足。加行道之暖位、頂位修五根;忍位、世勝法位修五力;見道時修七覺支,修道時修八聖道。5、行爲:出定時行持自他平等、自他相換、他勝于己或行持十度,利益衆生。6、果:獲得法身和色身之果位,乃至世間未空之前任運度化衆生。
顯宗乘把因轉爲道用,故謂之因乘;而密乘乃把果轉爲道用,故謂之果乘。其分爲外密乘與內密乘,外密乘又名爲苦行明覺內叁乘,即事續乘、行續乘與瑜伽續乘。內密乘又名爲隨轉方便密叁乘,即瑪哈約嘎乘、阿努約嘎乘、阿底約嘎乘。
密乘之所以超勝于顯宗乘,是因爲顯宗乘將因轉爲道用,而密乘是直接將果轉爲道用。或有問曰,若密乘是將果轉爲道用,則問是將已成熟之果轉爲道用?還是將未成熟之果轉爲道用?若是前者,則應成無窮之過,因已成熟之果又轉爲道用故,如是則密乘獲得佛果應成遠道矣。若是後者,則應成並非將果轉爲道用,因爲果未成熟故。如是則自相矛盾。若果未成熟,則其非究竟之果,譬如青芽非果。對此答曰,從實際上講所獲得果之本體在所有衆生各自相續中雖已存在,然衆生沒有認識,故僅僅從認識本來存在之果方便上講,稱爲將果轉爲道用。故前半句可以遣除上述後者之問難,後半句可以遣除上述前者之問難。
事續乘:
一、定義:通達勝義乃遠離四邊戲論,並依靠世俗之智慧聖尊獲得悉地的方便的乘。
二、釋詞:梵語音爲“智雅雅那”,其義爲事業乘,即著重于行持外之身口事業之乘,故謂爲事續乘。
叁、分類:1、入門:分爲成熟入門與事業入門。成熟入門者,即以加持水與五佛冠及其支分之灌頂而使弟子成熟爲法器,故謂之爲成熟入門。事業入門者,即以沐浴、清潔之叁清淨(本尊與壇城清淨,聖物與受用清淨,咒語與叁摩地清淨)而入門。2、見解:分爲勝義見解與世俗見解。勝義見解者,即心性乃爲遠離有無等四邊之清淨明空之智慧。世俗見解又分爲倒世俗與正世俗,倒世俗承許顯宗中觀以下所抉擇的凡夫前真實世俗與顛倒世俗皆爲倒世俗。正世俗爲證悟法性而顯現出的叁部聖尊之壇城。3、戒律:分爲十一種:⑴不舍叁寶;⑵不舍菩提心;⑶不遠離咒語手印;⑷不遠離鈴與金剛杵;⑸不舍上師;⑹不舍本尊;⑺不睡高廣大床;⑻不食肉;⑼不飲酒;⑽不吃大蒜;⑾不吃蘿蔔。4、修持:分爲有相修法與無相修法。有相修法者,即依靠空性聖尊、文字聖尊、聲音聖尊、色聖尊、手印聖尊及形相聖尊之六種聖尊而修持。迎請聖尊,並作供養、贊頌、誦咒等,觀想智慧聖尊爲國王,自之誓言聖尊乃眷屬而祈求悉地。無相修法者,即乃安住于遠離四邊之無緣中而修持觀想聖尊、誦咒等顯現法。5、行爲:分爲觀察修持時間、食物、衣飾、清潔、所依(所緣)、誦咒之事業。6、果:于人生之十六世(《大幻化網根本續》之觀點)或七世(《普作續》之觀點)中,獲得身語意叁金剛持地之叁身五智。
行續乘:
一、定義:以同于瑜伽續乘之見修,同于事續乘之行爲,作爲獲得悉地方便的乘。
二、釋詞:梵語音爲“俄巴雅那”,其義爲平等乘,即平等行持外之身語事業與內之修法之乘。
叁、分類:1、入門:分爲灌頂入門與事業入門。灌頂入門者,即以加持水之灌頂,五佛冠之灌頂,以及鈴灌頂與金剛杵灌頂而入門。事業入門者,同于事續乘。2、見解,與4、修持,同于瑜伽續乘。3、戒律,與5、行爲,同于事續乘。6、果:于人生七世(《大幻化網根本續》之觀點)或五世(《普作續》之觀點)中,成就身、語、意、功德(事業歸攝于此中)四部佛果之金剛持果位。
瑜伽續乘:
一、定義:以勝義無相法性之加持,將世俗觀修爲金剛法界聖尊,如是以賢劣取舍之功用而希求成就佛果。
二、釋詞:梵語音爲“約嘎雅那”,其義爲瑜伽乘,即以內之修法爲主,外之清潔等爲輔之乘。
叁、分類:1、入門:分爲灌頂入門與事業入門。灌頂入門者,即以五覺性灌頂與金剛上師灌頂而入門。事業入門者,即以有相與無相叁摩地而入門。2、見解:分爲勝義谛與世俗見解。勝義谛者,即一切諸法之自性乃是遠離戲論相之光明空性。世俗又分爲正世俗與倒世俗,倒世俗同于事續乘之所許。正世俗者,即任何之顯現,以證悟法性之加持,則其爲金剛法界壇城之顯現,故承許凡夫前之顯現是本不存在的。3、戒律:發菩提心後清淨守持菩薩戒之叁種戒,以及五部佛之共同誓言、分別誓言。分別誓言者,是指毗盧佛之叁條誓言,不動佛與寶生佛各自的四條誓言,無量光佛之一條誓言,不空成就佛之兩條誓言,共爲十四條誓言。4、修持:分爲有相修持與無相修持。有相修持者,依靠五現覺生次與四神變,並以身、語、意、事業之四手印印持,而觀修本尊及本尊母之修持。無相修持者,勝義無相體性與由其加持下之聖尊顯現智慧顯現乃爲無二,安住于此中而修持。5、行爲:以修習本尊法爲主,清潔等爲助緣,而成就自他二利。6、果:于人生之叁世中,成就五蘊清淨于五智之五部佛果位。
瑪哈約嘎乘:
一、定義:以方便的生起次第爲主要所依,依靠了達及修持二谛無別殊勝義之加行而獲得解脫自性之乘。
二、釋詞:梵語音爲“瑪哈約嘎雅那”,其義爲大瑜伽乘,即將自心趨入于無二殊勝義,並超勝于外瑜伽續乘,故謂之大瑜伽乘。
叁、分類:1、入門:分爲灌頂入門與事業入門。灌頂入門者,即寶瓶灌頂、秘密灌頂、智慧灌頂、句義灌頂之四種灌頂。其中寶瓶灌頂又分爲利益灌頂與能力灌頂。利益灌頂又分爲五精華及佛冠等十種灌頂;能力灌頂又分爲秘密聽聞灌頂等五種灌頂。總之灌頂入門共有十八種灌頂也。事業入門者,即修習大空性智慧之真如等持、修習方便大悲心之現位等持及修習本尊次第之因位等持之叁等持。2、見解:身智所嚴飾之法界爲果時具勝空性,此乃殊勝勝義谛。彼力之現,此等器情顯現,亦住于身智自性,不成實有,智慧如幻,此名爲殊勝世俗谛。此二谛各自之上,亦具現空無離無合之理。彼亦,以身智淨分,較共同二谛,此更爲殊勝也。3、戒律:按照新密之觀點,有十四條根本叁昧耶戒,及了知五肉五甘露等之自性並受用的支分叁昧耶。按照舊密(其中一種續部)之觀點,有二十八條叁昧耶,其中有叁條身口意根本叁昧耶,其余二十五條爲支分叁昧耶。按照《大幻化網根本續》之觀點,有五條根本叁昧耶,十條支分叁昧耶。4、修持:分爲修部與續部二種修法。修部修法,即依四輪修文殊身,依叁聲馬鳴修蓮花語,依自生智慧修真實金剛意,依輪涅萬法具足圓滿功德而修甘露功德,依誅業爲主而修難調能調方便之金剛橛事業。此爲不共同五智慧尊之修法。以及差遣非人,猛咒咒詛,供贊世神共同世間尊之修法。續部修法分爲有相修法與無相修法。有相修法又分爲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生起次第者,即對自性基續義生起定解之見,便隨彼見,自心修習或轉入于現有等淨之理。圓滿次第者,即依方便深竅訣,而現前基續大淨等自住任運壇城。無相修法者,即以功用、勤作之方便而修持真如等持。5、行爲:以殊勝方便攝持,對任何輪回諸法,皆不執著而行持。6、果:于此生或中有時現前自成五身之自性。
阿努約嘎乘:
一、定義:以智慧之圓滿次第爲主要所依,依靠了達及修持法界與智慧無別殊勝義之加行獲得解脫自性之乘。
二、釋詞:梵語音爲“阿努約嘎雅那”,其義爲隨轉瑜伽乘,一種含義爲隨瑪哈約嘎後之瑜伽;第二種含義爲隨後而出阿底瑜伽故。即主要以智慧修習圓滿次第之瑜伽。
叁、分類:1、入門:分爲灌頂入門與事業入門。灌頂入門者,即根本灌頂叁十六種,分別爲十種外灌頂,十一種內灌頂,十叁種修習灌頂,二種秘密灌頂。支分灌頂有八百種。事業入門者,即以法界與智慧無二之方式而入門。2、見解:于此基性壇城,亦不依外勤作之道,而內實修身金剛之風、脈、明點法,則顯現彼性,彼性即是法界空性普賢佛母壇城,方便大樂普賢佛父壇城,彼二無別佛子大樂菩提心壇城,此乃諸部壇城之遍主。對此生起空樂無別之定解乃爲見解。3、戒律:按照《集經密義續》第六十六品,分爲四條決定關要叁昧耶,二十八條共同叁昧耶,四條殊勝叁昧耶,二十叁條禁行叁昧耶,二十條修習叁昧耶,四條平常四威儀叁昧耶,斷除五魔叁昧耶,降伏四敵叁昧耶,見解叁昧耶。上述一切歸納爲無有守持安住法界之頓門叁昧耶,及有守持之漸門叁昧耶。4、修持:分爲方便道與解脫道。方便道者,如《大幻化網根本續》雲:“奇幻希有法,非從他有來,依方便智慧,如此之中起。”如是所說,主要依方便奇妙之行,以強力使現自住智慧,而速能成就彼果。猶如瑪吉嘎之力,于一瞬間其將鐵球轉爲黃金也。解脫道者,如《大幻化網根本續》雲:“圓滿智壇城,等行聞思修,自成自然性。”如是所說,主要以聞思修行之殊勝智慧,來抉擇諸法皆爲本覺自然本智自圓大壇城而修習故,究竟諸道後,于自現身智壇城大平等中解脫。猶如果支巴之寶,與鐵界物並置,使其漸次變金也。5、行爲:主要平等行持法界與智慧之行爲。6、果:于此生中現前與二十五種功德無二之任運大樂自性身。
阿底約嘎乘:
一、定義:于本來菩提自性義中獲得解脫、遠離取舍希疑自體之方便。
二、釋詞:梵語音爲“阿…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