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下▪P37

  ..續本文上一頁了一切衆生、聲聞、緣覺、菩薩、佛的究竟共同所見境是大圓滿的本性。本問題再從空性的反體進行抉擇。離戲大中觀之應成派在入根本慧定時,一切皆不承認。在出定後得時,有承認,安立五道、十地、叁身、十力等顯現之緣起法。此乃甯瑪巴自宗的無垢觀點,所以對離戲大中觀是否有所承認的問題,若不加辨析,僅是許爲無承認或有承認,則各有功德與過失。

  本問題與前一問題可以歸納爲“德KA:者甚深智慧門”。此內容從見解上講,前一問題講有法見,本問題講法性見;從佛果上講,前一問題講究竟共同所見境,也即佛盡所有智前的大光明,本問題講佛如所有智前的大空性。

  丁一、遮破無有承認之觀點:

  首先闡述把離戲大中觀承許爲無有任何承認的觀點:

  于離戲論大中觀,觀察有無承認時,

  前代諸師同聲說,中觀自宗無是非,

  亦無一切有無等,是故應許無承認。

  在觀察極爲不住、雙運離戲大中觀應成派自宗是否有承認時,大多數前代中觀論師異口同聲雲:極爲不住、雙運之大中觀自宗,無有此是此非及有無等任何戲論故,承許何時皆爲無有任何承認。

  雪域的中觀從時間上分爲前代與後代,仲那巴格西、瑪夏香追等爲前代中觀論師,薩迦班智達、無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師等爲後代中觀論師。

  中觀前代論師如仲那巴格西及其弟子等的觀點,認爲極爲不住、雙運離戲大中觀遠離了四邊八戲、叁十二增益等故,應何時皆無有任何承認。

  所謂“大”者,有叁種,即大中觀、大手印、大圓滿之叁“大”,此處主要講大中觀應成派之義。

  下面破析其觀點:

  自論既有諸道果,緣起諸宗之建立,

  自宗如是雖承認,然諸名言送余宗,

  則即句義皆相違。

  上述觀點不應理,因爲具德月稱菩薩自宗,即《入中論》的頌詞與自釋中,建立了基蘊界處之緣起,道之十地,果之十力等,以及現分無欺緣起生諸觀點。自宗有如是明顯承認,若仍雲自宗無有承認,而將名言中基道果之一切承認送給世人,則與具德月稱菩薩之能說句與所說義二方面皆相違,故不應如是承許。

  中觀分爲自空中觀與他空中觀,此處指自空中觀,其又分爲自續派與應成派。應成派以佛護論師、月稱論師、寂天論師等爲代表,抉擇了聖者根本慧定之現空雙運大空性實相義。

  應成派後學者皆應遵循月稱菩薩的觀點,勝義谛中固然一切皆不承認,然于名言中,在《入中論》及其自釋等中建立了五道十地、菩提心、大悲心、十力四無畏等基道果諸法,故若許大中觀一切皆不承認,則現量于能诠句上與月稱菩薩相違。

  應成派勝義谛的所诠義遠離一切戲論,此爲諸法的實相義;然而爲了現證如是實相義,必須安立名言上的基道果,以及名言中的有漏因果與無漏因果,故必定有所承認。仲那巴格西等之所以承認中觀應何時皆無有承認,是因爲其認爲應成派在名言中無有承認,僅是隨順世間人所承認而承認,故其非自宗之承認,將此承認送于世間人。然此非理,如月稱菩薩在《顯句論》中雲:“欲求水者,先需准備盛水之器;欲證悟勝義實相,無有疑惑地必須承認名言谛。”如果僅僅籠統地把大中觀許爲一切皆不承認,則與所诠義也相違。

  這種何時皆一切不承認的觀點,也與寂天菩薩《入菩薩行》的能诠句與所诠義相違。雪域前代後代中觀論師皆承認寂天論師是應成派論師,《入菩薩行》爲應成派的論典。《入菩薩行》有十品,闡述了世俗與勝義谛之諸法,故一切皆不承認之觀點與此能诠句相違。通過十品能诠句诠述了勝義與世俗二谛:前八品講了大乘菩提心及忍辱、精進、禅定等世俗修法,第九品講述了勝義谛大空性,及世俗谛基道果諸法。故一切不承認的觀點與《入行論》之所诠義亦相違。

  如果任何時位皆無有承認,則問仲那巴格西,其是否是出家人,是否是格西,名字爲仲那巴?若其不承認爲出家人等,則與世間亦相違。故若不加分別,僅說一切不承認,而認爲聞、思、修等皆無有功德,則是斷見。所以無論是學習中觀,還是學習禅宗或大圓滿者,若如是承許,極易造惡業,故當謹慎。在抉擇根本慧定及與他宗辯論究竟實相時,一切皆不承認;後得時承認勝義、世俗二谛。而且凡佛所說法,皆依世俗與勝義二谛,如《佛說二谛經》雲:“凡佛所說法,依勝義世俗。”聖天論師在《中觀四百論》中,前八品抉擇了世俗谛,後八品抉擇了勝義谛大空性及二谛之修法。《入中論》中亦雲:“由于諸法見真妄,故得諸法二種體,說見真境即真谛,所見虛妄名俗谛。”月稱論師在《中觀四百論大疏》中雲:“中觀應成派亦隨順世間而分二谛。”中觀自續派也分二谛,如清辯論師雲:“無正世俗梯,而上正高樓,智者非應理。”故于名言中,必須承認二谛及二谛中所建立之諸法。

  修學佛法、尋求解脫者,必須依大空性之正見,才能斷除實執。如《入菩薩行》雲:“空性能治彼,煩惱所知障。”而慈悲心等非是實執的直接對治法,僅是助緣,如《量理寶藏論》雲:“慈等不違自我故,非能斷除輪回根。”佛在第二轉*輪中,著重廣大宣講了甚深般若空性,開顯第二轉*輪究竟意趣者,佛授記爲龍樹菩薩,其在《中論》、《七十空性論》等中觀六論中廣大抉擇了根本慧定中一切不承認的大空性。月稱菩薩在《入中論》及其自釋、《顯句論》、《中觀四百論大疏》、《六十正理論釋》中對根本慧定一切不承認之聖龍樹父子(注:此處是指龍樹與聖天兩大論師)究竟意趣作了廣大抉擇,故後學者應著重對此及佛護、寂天等論師的著作廣加學習與修持。

  丁二、引述龍欽巴尊者將有無承認分開安立的善說

  對于“大中觀是否有所承認”僅僅作有承認與無承認二種回答,各有功德與過失:

  龍欽繞降尊者雲:中觀有無承認者,

  前代諸師執偏袒,各宗各有二失德。

  第二佛陀全知大法王龍欽繞降尊者雲:若對具德月稱中觀自宗,即中觀應成派在名言中是否有所承認加以觀察,雪域前代有些智者,偏袒地執著于有承認或無承認,若對此有無承認二宗加以觀察,則各有功德與過失。

  全知法王龍欽繞降在《如意寶藏論自釋·白蓮花論》中雲:對于判斷大中觀是否有承認時,前代的很多大德是偏于一方,他們的觀點各有功德與過失。如許中觀有承認,于後得名言中是成立的,但于根本慧定中,並非如此。如許無承認,也僅于根本慧定中成立,但在後得名言中還是應安立基、道、果的分類等。

  前代中觀論師瑪夏香追及其弟子認爲:大中觀于任何時位皆有承認。然此不應理,因爲于後得時,有世俗谛勝義谛及二谛中所安立諸法之承認,然于根本慧定時,爲離一切邊戲之大空性故,應無有任何承認。故其觀點有功德也有過失。

  而前代中觀論師仲那巴格西及其弟子認爲:大中觀于任何時位皆無承認,則也不應理。因于根本慧定時,固然是無有任何承認,然于後得時,必須承認二谛及二谛中所安立之諸法,故亦有過失。

  格魯派的宗喀巴大師與其弟子克珠傑等爲了攝受下根弟子,以不共同的大悲心宣說了單空,即在入根本慧定中也應有單空的執著,名言中要承認存在不實有諸法等。在本論“入定有無執著相”的問題中,也有一些辯析,這種無論是在根本慧定還是後得時皆有承認的觀點是不了義的,否則與教理皆相違。

  下面闡述自宗的無垢觀點:

  是故前譯自宗者,衡量勝義實相時,

  本性一切不成立,如是有何所承認?

  是故,遠離一切過失前譯自宗的善說,在衡量隨順于聖者根本慧定的勝義實相即諸法本性法界中,是非有無等任何戲論皆不成立、不存在故,如是則不作有無等任何承認。

  甯瑪巴自宗對中觀有無承認是分開入定與後得而安立的,即在抉擇諸法的究竟實相勝義法界本性或聖者入根本慧定的境界時,遠離一切四邊八戲,無有任何承認;在後得的道位或以大悲心攝受弟子時,須安立基道果諸法,故有承認。所以不能籠統不加辨別,僅許爲有承認或無承認,如是則非爲圓滿無垢的觀點。

  下面闡述有無承認之時位,首先是無有任何承認的時位:

  由于所謂自宗者,即是安立實相故,

  由此辯論等之時,如同本性無承認。

  是故所謂的究竟自宗,是指如實衡量究竟實相義,即應如實相中如何承認而承認,故在抉擇入定智慧行境及與他宗辯論時,應如本性或實相中沒有任何有無等極細之戲論,而不作有無、空不空等任何承認。

  應成派以與自續派共同的五種推理與不同的四種推理抉擇了勝義谛。其遠離一切邊戲,爲根本慧定的實相,此中沒有任何承認,一切皆遮破。故自宗承認在根本慧定中,或者同他宗辯論根本慧定時,無有一切承認,是大無遮。月稱菩薩在《顯句論》中也闡述了此大無遮之觀點。此爲龍樹菩薩之究竟意趣,龍樹菩薩雲:“我無承認故,我即無有過。”故全知麥彭仁波切此論之觀點,即是無垢光尊者之觀點及月稱、龍樹菩薩之觀點,也是第二轉*輪般若空性之究竟意趣。故甯瑪巴之中觀觀點也即是應成派之觀點,不僅如此,大圓滿之究竟觀點在空分上也與此相同,如本論第四問答題中雲:“由從離戲方面言,已說此二無差別。”

  其次是有承認的時位:

  後得道果及宗派,如所盡所諸建立,

  各自不雜許承認。將來此理若能說,

  即是吾之善說力。

  在後得名言中,應如正教中所宣說般,安立基道果及如所有法,盡所有法等,並且各自應互不混雜而承許。將來對此有無承認之理若能如是釋說,應該了知即是我在《如意寶藏論自釋·白蓮花論》中的善說加持力所致。

  全知法王龍欽繞降在《白蓮花論》中,善巧安立了無垢自宗,即大中觀有無承認的時位。這樣安立有無承認,是觀待于聖者之入定智慧與後得或凡夫之心識而安立的。一方面,要成就佛果,務必抉擇究竟之實相、本來之法…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