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界,這是聖者各別自證智的境界,其中從空分講無有一切承認。所以在安立般若空性或同他宗辯論時,應一切皆不承認。另一方面,爲了度化一切衆生,使其獲得究竟之佛果,務必觀待于衆生心識之行境,而安立基道果,以及世俗中一切能有助于證悟法界之諸法。此亦爲聖者後得或佛盡所有智之境界。中觀應成派正是基于此,而安立了二谛。所以對不分入定與後得,一概不承認或一概有所承認之觀點,應加以遮破。
另外,對于勝義中有承認的觀點,如自續派所著重抉擇的單空,隨理唯識的依他起,小乘的無分刹那、無方微塵的承認,則偏于細分的斷常邊。承認諸法有實有自性,或一切不存在的現世美外道,也偏于粗分的常斷邊故,皆應加以遮破。
若以應成派之勝義理論加以觀察,自續派所許的觀點墮于細微之斷邊與常邊,因其分開二谛,在世俗中承許有諸法的顯現,在勝義中承許單空。依究竟勝義理論抉擇究竟法界時,抉擇出的不是雙運法界,而唯是單空,故墮于斷邊,既然所抉擇出的不是雙運法界,則未遮破世俗顯現法,故又墮于常邊。
如是隨理唯識也墮于細微之常斷邊。其許遍計法空故,墮于斷邊;依他起不空故,墮于常邊。
小乘經部有部所承許之觀點,也墮于細分的斷常邊,因爲勝義中許有無方分之微塵與無時分之刹那故,墮于常邊;承許無有粗分色法心法故,墮于斷邊。
外道現世美墮于粗分之斷邊;數論派等四常見派墮于粗分之常邊。
是故,依于無垢光尊者善說的加持力可以了知,下下宗派的勝義谛,爲上上宗派的世俗谛,唯有應成派最爲了義,遠離一切粗細之邊執與戲論。
丁叁、遮破依此而著重建立有承認之他宗
著重于有承認之他宗觀點:
依此雪域有智者,唯一又複極建立,
自宗具有承認方。
雪域某些智者如瑪夏香追及其弟子等,依于此而認爲:中觀應成派自宗若以勝義理論加以觀察,無有成實故不承認成實,但承認單空及有不觀察世間共稱名言之承認。並以教理唯一地、一而再、再而叁地對此著重加以建立。
格魯派的一些大德認爲:中觀應成派不僅在世俗名言中有承認,即建立了基道果及因果等,而且在勝義谛中也有承認,並廣引教理對此著重加以建立。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止觀章中認爲,中觀應成派依靠龍樹菩薩之中觀論典抉擇二谛法,首先安立世俗谛與勝義谛,世俗谛是顯現不空之緣起法,而勝義谛是單空。依勝義理論産生單空的中觀正見,又以世俗谛正量抉擇緣起之世俗法,如是可以遠離斷見,産生因果等正見。世俗緣起法是“柱子以柱不可空”等之緣起法,承認因果、前後世等,否則是斷見。勝義谛是單空,而且入根本慧定時,也有單空之執著,否則墮于雪域以前的“無念和尚宗”。如是分開二谛,安立世俗谛與勝義谛。在此基礎上積累智慧資糧與方便資糧,二資圓滿後,依靠方便資糧獲得色身,依靠智慧資糧獲得法身。在《入中論善解密意疏》第六品中也認爲,中觀應成派依, 勝義理論, 所抉擇法, 界的究竟, 觀點,即是單空。在《中論釋——理海》中認爲:中觀應成派在二谛中都是有承認的,在勝義谛中須承認單空,真正通過勝義理論圓滿抉擇般若空性的唯是應成派,但是一些前代中觀論, 師承許中觀應成派之自宗是無有任何承認,此與“無念和尚宗”相同。因此,宗喀巴大師依《六十正理論》認爲:一切衆生通過積累二資糧而獲得色法二身之佛果,此爲中觀派甚深不共之理。
其弟子克珠傑等格魯派諸大德們,也對前代中觀論師所承許的觀點,即應成派究竟中一切不承認,世俗也無任何承認,僅隨順世間人所許而承認,進行了破遮,認爲這種觀點墮入斷見,故應如宗喀巴大師分開二谛,二谛都有承認。
下面分析此乃未善加辨別之觀點:
彼亦若未善辨別,性義一切不成故,
亦難斷定有承認。
彼亦,若對入定與後得的細粗中觀等,未各自善加分別,而建立一切時位皆有承認者,由于勝義實相之法界中,不成一切有無等任何戲論故,僅建立中觀應成派自宗何時皆有承認的觀點,是極難以成立的。
中觀有根本慧定之果中觀、細中觀、慧中觀,與後得之因中觀、粗中觀、識中觀,根本慧定中,遠離一切戲論,無有任何承認。而出定後得時,有二谛及二谛中諸法之承認,即承認如幻如夢之諸法。對此若未善加辨別,僅僅承許有二谛及二谛中所安立諸法之承認,則不應理,也不成立。
所以宗喀巴大師的觀點非爲了義,其密意是爲了度化中下根弟子,著重建立了出定之境界或隨順衆生心識行境而建立了如是觀點,若承許此爲最了義,則被教理所害。另外,若把此觀點與宗喀巴大師在《叁主要道論》及《對仁達瓦上師之彙報書》中觀點相對照,也可了知此爲不了義。
大乘學道者,應觀察自相續,究竟具備了什麼樣的正見?有什麼樣的修法與證悟?有哪些地方不應理?這樣才能增上功德,成就佛果。否則,如果僅僅依據一切不承認,而認爲不需要修法,則墮入“現世美”之斷見。一切不承認是入根本慧定的境界,自己是否安住在這個境界中呢?若沒有安住,則不是不需修法,而是必須積二資、忏二障,才能證得這個境界。在究竟上應修一切皆不承認之大空性,否則與修外道不可思議我等有什麼差別呢?所以善加辨別因果中觀極爲重要。
下面闡述理由:
所謂中觀之自宗,即是以理作衡量,
中觀宗之究竟義。此外一切非自宗,
因爲中觀自衡量,彼者不可成立故。
如是,所謂中觀應成派的究竟自宗,即彼之究竟勝義實相義,縱以勝義理論如何觀察衡量也無有絲毫違害。除此之外,于名言中所作的一切承認法,非爲究竟應成派自宗觀點,因爲若以抉擇勝義實相的理論進行觀察衡量時,一切都不能成立故。
爲什麼有承認之觀點不是應成派的究竟自宗呢?因爲應成派之究竟自宗,即是應成派以勝義理論所抉擇出的究竟實相義,也即是入根本慧定之境界。于此究竟實義中,沒有有無等一切戲論,故有承認之觀點非爲應成派之究竟自宗。其之根源,在于未對入定之細中觀與出定之粗中觀善加辨別。故應采納龍欽巴尊者之觀點,對有承認與無承認善加辨別而安立。
若是凡夫,則應修菩薩出定之修法,即分開二谛,積資忏障,並如本論第四問答題中所述,以伺察、輪番、安置修習單空或離四邊之大空性,如是以無欺之緣起力,可由粗中觀之修法而證入細中觀之根本慧定。
在有所證悟、弘揚中觀時,一方面應分清粗細中觀之時位,另一方面應著重弘揚應成派離一切戲論、一切不承認的究竟不共觀點。此爲第二轉*輪般若空性之究竟意趣,以此正見爲基礎,則易于修持真正的他空如來藏及大手印、大圓滿等修法。否則無法破除實執,無法生起出世之勝觀智慧,故曆代傳承大德,尤其是弘揚大圓滿者,對此中觀應成派大空性正見皆特別重視。
再進一步闡述理由:
是故要是承認者,自成觀察之承認,
以理比度能立之,勝義中成承認故,
彼成觀察堪忍處。槃槃槃槃槃槃槃槃
是故,應成派究竟自宗若如名言中之承認而承認,則自然應成爲是以勝義理論衡量而得之承認故,雖然他宗未直接承認世俗法應有自性,但以正理可推知,因此承認是以勝義理論觀察而成立,因此,名言中不觀察共稱的承認于勝義中反而成了實有,並成爲勝義理論觀察的堪忍處。如是則有應成派對自續派所發的叁大太過:名言應成堪忍正理觀察;應成不能破勝義生;聖者之根本慧定應成破滅諸法之因。
有者認爲:應成派勝義理論不破世俗顯現法,也破不了世俗顯現法,因爲法界是現空雙運,若破顯現,則非爲雙運。然此非理,因爲所破分爲理所破與道所破。理所破即是一切分別心與分別心的所緣境,如有邊、無邊、非有非無、亦有亦無等粗分及分二谛現空等細分的法,所以凡夫前之山河大地瓶柱等不清淨顯現法,及如來藏大光明等皆是所破,皆是大空性。道所破指法我二執以及由此産生的一切障礙,故不能承許聖者根本慧定中有凡夫前的不清淨顯現法,也不能承許有不是空性的如來藏。詳見《入中論日光疏》。
若爲避免上述太過,而承許自宗僅僅是無有任何承認,則也不應理:
如果自宗非承認,自有承認皆相違。
如果說不觀察隨順世間的承認,不是應成派自宗的承認,則與前許如同世間凡夫所承認而承認的自語相違。
格魯派認爲應成派在安立世俗谛時,不承認爲自相有,也不承認爲唯識,而是隨順世間凡夫所承認的那樣而承認。如《入中論》第六品雲:“果故此等雖非有,我依世間說爲有”。所以若承許應成派自宗無有承認,則與此相違,故應許應成派有承認。
下面再對格魯派的觀點進行破析。對世俗、勝義中的二種承認,何者爲自宗,或各自皆爲自宗進行觀察,首先提問:
自宗觀察不觀察,已有二種所承認,
此二必定真實者,則問各自爲自宗,
或者彼二爲自宗?
格魯派在解釋應成派時認爲其有兩種承認,在用勝義理論觀察勝義谛時,不成實有,承認單空;不觀察時,如同世間凡夫共稱名言而承認。此二種承認如果是正確的話,則問二者中的某一者爲自宗呢?還是二者共同爲自宗呢?
其次依次破析如何回答皆不應理,先破承許其中一者爲自宗不應理:
若謂各自違另一,有者不是所承認,
無者若是所承認,所謂有者之承認,
世俗中亦不合理,唯已承認無者故。
如果說二者中的一者是自宗觀點,則另一者應不是自宗觀點,因二者直接相違故。例如,若有承認不是中觀自宗的觀點,無有承認爲自宗的觀點,如是則自宗不觀察世間共稱名言的承認,就不能承許,因爲唯承許無承認爲自宗觀點故。
如果僅僅承許有承認的名言或無承認的勝義單空中任一者爲自宗觀點,則另…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