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察勝義谛空性之妙慧,後者是觀察世俗谛顯現之妙慧,二者均爲名言中之量。聖者入根本慧定時,勝義量之妙慧成爲無二慧;至佛位時,二取無余寂滅于法界,無有出定入定之差別,此二妙慧此時即爲各別自證智之二個反體,即如所有智與盡所有智。以此智慧刹那即可了知一切所知,故爲一切智智。見道與有學道之聖者,有出定、入定之分別故,入定時現前勝義量之無二慧,出定時通達世俗量之妙慧。而凡夫則皆是妙慧,並且以勝義量妙慧伺察修習法界,以二量輪番而分別衡量顯現與空性,故無法同時現前二量。
果仁巴大師《見解分別論》中的觀點也同于全知麥彭仁波切的觀點,其承許凡夫在資道、加行道中,以輪番式而次第修習,通過大乘加行道,將此修習堅固和增上,使得出定時也能如同入定那樣,現前妙慧,至大乘見道位時,以瑜伽現量現見法界本面之自相。凡夫雖可同時聞聲、見色、嘗味等,但此乃依于前五無別識故,非是依于有分別識。有分別識不能同時産生二種分別心之心所,故其不能同時有二種妙慧,也不能同時生起二量,緣于二境。
應成派在後得時與自續派一樣,分開二谛。以勝義理論進行抉擇時,也是以分別心而輪番遮破四邊,在表面字句雖相似,實際之意義上差別極大。全知麥彭仁波切從所立、能立兩方面已進行了闡述,詳見本論第一問題。
此頌的間接意義,也表明格魯派的觀點非爲究竟了義之應成派觀點。其密意乃于凡夫心識行境前,以世俗量抉擇有漏與無漏因果,以及積二資、忏二障、成二身等世俗正量,爲修持勝義空性准備增上助緣,如《智慧品釋·澄清寶珠論》雲:“諸道之根本要依智慧,彼能斷證究竟,彼之助緣方便,已說施等。”以勝義量抉擇法界本性,又以單空引上離四邊之大空性,再通過修持而現證自相。勝義量也是與自相相隨順或相似的妙慧,否則如同外道所許之大自在天等,則如何修持也不會現前自相,因總相是遍計所執,非理增益,無有自相故。此亦是不可思議之緣起力使然也。在第五問答題中所雲之“唯以雙運立宗派”,即是對聖者入根本慧定之無二智慧而言的,而凡夫有二取故,以二取輪番衡量現空。法王如意寶在道歌中亦雲:“出定誠信因果不虛妄,勤積二資忏除諸罪障,入定離戲光明勝本性,如是現證無上大覺王。”所以初學者應觀察自相續,不可自許太高,似乎凡夫境界已一切不承認;也不可墮于另一邊,似乎聖者根本慧定中還有二取之不淨顯現法。
戊二、斷除對此之诤論
分四:一、斷除自宗有相同過失之诤論;二、斷除二者同力真實之诤論;叁、宣說二谛分開承認及其必要;四、宣說將因或道中觀勝義之承認許爲自宗,而將世俗送于他,則有教理妨害
己一、斷除自宗有相同過失之诤論
分叁:一、提出诤論;二、斷除诤論;叁、攝要宣說:經教中的所有破立之理互不相違
庚一、提出诤論
若謂上述向他宗,所說有無之承認,
二谛承認互違過,自宗亦成相同耶?
這樣,甯瑪巴自宗在前面說他宗存在有無承認以及二谛承認內部相違的過失。自宗不也有相同的過失嗎?
庚二、斷除诤論
分叁:一、區分開現相中後得的心識與實相中入定的智慧之差別故自宗無過;二、以此理能遮破其它邪見;叁、宣說自宗所許之二谛無有相違之過失
辛一、區分開現相中後得的心識與實相中入定的智慧之差別故自宗無過
吾宗對此善辨別,分辨後得道中觀,
正行根本慧中觀,粗細因果或識慧,
分位中觀分大小,如是析說故無過。
自宗對此分位善加辨別,分爲後得道中觀與正行聖者根本慧定雙運智慧大中觀,此二次第的粗中觀與細中觀,或因與果中觀或意行境與慧行境小大中觀的分位。對此善加辨別後,于細中觀或雙運果中觀或根本慧中觀或大中觀時,無有承認;于粗、意行境、後得、因中觀或道中觀時,有承認,如是宣說故,自宗沒有上述應成名言堪忍正理觀察等叁大過失。
初學者通過修持小中觀或粗中觀,可以現見大中觀或細中觀,對凡夫而言,二者是因果關系。不僅如此,聖者在出定入定時,也修習小中觀與大中觀,如二地出定時,修習小中觀,再入定現證第叁地大中觀,又出定修叁地小中觀,後入定得四地大中觀,余同。在聖者前,二者是能生所生之關系。應成派論師沒有用勝義理論單獨抉擇小中觀,而直接抉擇大中觀,如《智慧品釋·澄清寶珠論》中雲:“是故當知于應成派此時,著重抉擇雙運離戲大中觀故,此宗無有真勝義與假勝義之類別也。”清辨論師在《中觀寶燈論》中雲,中觀可分爲外粗中觀與內細中觀,內細中觀是指修行時之中觀,外粗中觀抉擇宗派時之中觀。顯然與此處含義不同。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遣除單秋疑惑論》中說:中觀可分爲所诠義中觀與能诠句中觀,前者又分爲基中觀、道中觀、果中觀;能诠句中觀分爲經中觀、論中觀。基中觀是指諸法究竟現空雙運的法性;道中觀是指五道十地、二資以及出定入定之修法,比本論中之道中觀含義廣;果中觀是指究竟之法身與色身雙運。經中觀包括廣、中、略等般若經典。論中觀指龍樹、月稱、寂天菩薩等所造諸中觀論著。上述各種分別中,真正具有實相的中觀,即爲基中觀與果中觀,是真正的中觀。其他之道中觀、論中觀等,可稱爲相似中觀或名稱中觀、假立中觀。在《現觀莊嚴論》注釋中,也將般若分爲句般若、義般若等,請參閱《入中論日光疏》。自宗對此中觀善加辨別,分位宣說有無承認,故無過失。
下面闡述究竟之中觀爲根本慧大中觀:
是故離戲大中觀,無有承認爲自宗,
彼者即是究竟也。槃槃槃槃槃槃槃槃
是故,根本慧雙運果大中觀,無有有無二邊等任何承認,此即爲自宗二谛無別究竟實相。
後得時有承認之中觀爲小中觀:
後得二谛各現時,二谛各量所衡量,
一切所有諸破立,亦是爲除異邪見。
于後得因中觀或道中觀現空二谛各自顯現時,以觀察二谛正理各量,所衡量遮破無有之空,與建立有之現,又觀待于各自二谛之勝義無有成實,與名言中有此之一切承認,亦是爲了破除增益損減邪見故。
在後得時,安立因果及基道果等,一方面爲了在凡夫意前安立正世俗谛與世俗法,另一方面,依此取舍,可以有助于證悟勝義谛。凡夫有二邊之執著,爲了對治此執著,自續派建立世俗谛之顯現來破無邊,承許勝義谛爲單空而破有邊。而應成派著眼于法界究竟現空無別之實相,以顯現破有邊,以空性破無邊。
根本慧定中無承認:
實相一切諸破立,無有任何承認故,
實性二谛無偏袒,無論一切所承認,
無有稍許成實故。槃槃槃槃槃槃槃槃
于本性或超越破立、二谛無別究竟實相雙運之果中觀中,沒有觀待各自二谛之破立等任何承認,故究竟實相本性二谛無別雙運等性者,無有偏墮于二谛任一方,故無論有無承認遮破建立等,其自體皆無有少許成實,當知因此而無有破立之任何承認。
在究竟實相果中觀中,無有見修行果,無有現與空,無有破與立,無有一切邊戲與一切承認。若有承認,皆非實相,而是現相,故應破遮。後得時有承認:
縱使破立二承認,亦是觀待現相故,
二者不同分位時,真實無有相違故。
因此善加辨別入定後得中觀的差別後,在宣說根本定時,本性中無有戲論故,無有承認,此乃自宗所說究竟之要。辨別後得時,觀待于二谛,自宗也承認有破立二種承認。亦僅是觀待名言現相世俗而有所承認。以觀察二谛分位之各自量,安立破立二者,如是二谛之量互不相違。
無有堪忍等過失。觀察有實不堪忍,
無實亦不能堪忍,究竟二者即相同,
暫時觀待假立許。不察世稱有許者,
即是現相非實相。槃槃槃槃槃槃槃槃
上述之承認並非自宗的究竟觀點,故無有應成名言堪忍正理觀察等叁大太過,因顯現之有乃爲依緣起而生故,不成堪忍勝義正理觀察,離一體多體且爲假立之緣起法故。無實者亦是觀待有實而假立故,不成堪忍正理觀察,因彼是觀待及緣起也。是故究竟義者,破與立或空與不空二者猶如夢中生子與其子死亡一般,如是于名言中均不成實有。暫時各個破立之二谛相互觀待,于不觀察現相名言中,僅爲假立也。彼即爲不觀察依世間共稱而有,僅是名言現相中有,而非是勝義實相中存在。
所謂不觀察世間共稱名言者,即正常五根識及第六識前之法,如《入中論》雲:“無患六根所取義,即是世間之所知,唯由世間立爲實,余即世間立爲倒。”
單空爲假勝義:
觀察無實之理智,所見實相許勝義,
觀待世俗是勝義,觀待究竟假勝義。
以觀察無實勝義之理智,所見之空性許爲勝義實相者,也是觀待世俗現相而爲勝義。觀待于二谛無別究竟實相,僅爲假勝義或相似勝義,非爲究竟勝義,因其也包括于名言中。
自續派與格魯派所許之無遮單空勝義谛是假勝義,屬于名言谛,僅破實有邊觀待于世俗顯現,因其已破除了有邊故,可名爲勝義。觀待于破除了四邊的大空性,僅爲相似勝義。因未破無邊之單空,可以用分別心完全通達;而大空性破除了四邊,以分別心僅能相似了知其總相而不能了知其自相,須以無二慧才能現證,故爲真正之勝義。
承許二谛在勝義中異體與世俗中一體各有四過:
設若實現互違者,二谛異體有四過,
實現互爲非他故,二谛一體有四過。
設若實相與現相二谛互爲相違,許其爲異體,則有四種過失;又若許此二谛實相現相,互相非爲他體而爲一體者,也有四種過失。
頌詞中是從實相與現相二谛方面而講的,本論中第一、五、七問題主要講現空二谛,第六問題主要講實相現相二谛。從現空二谛講,也各有四種過失。若承許二谛在勝義中異體有四種過失:一、勝義谛應成非世俗谛之本性。所有有法…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