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下▪P42

  ..續本文上一頁爲世俗谛,諸法之法性是勝義谛,若許二者異體,則勝義谛應成爲不是世俗谛之本性,猶如瓶子與柱子互爲異體,一者非爲另一者之本性一樣。二、應成證悟勝義谛也不能獲得涅槃。本來證悟勝義谛應獲得涅槃,但若許二谛異體,除勝義谛之外,還有一個單獨的世俗谛,則世俗谛中諸法尚存在,不能獲得涅槃。叁、應成雖證勝義谛,但還不能斷除貪等煩惱。一個衆生相續中不能同時産生輪回過患與涅槃功德,若二谛異體,則其相續中證悟勝義谛産生涅槃功德時,不能遣除其相續中異體之煩惱業障,應同時具有貪等煩惱過患,故其應同時既爲聖者又爲凡夫,此則不應理,猶如太陽光照大地時,尚不能遣除大地之黑暗一般。四、勝義谛應不成世俗谛之空性,則勝義谛應不成爲勝義谛。世俗谛之空性爲勝義谛,若二谛異體,則勝義谛應非成世俗谛之空性,如是則勝義谛也不成爲勝義谛。

  若承許二谛在世俗中一體也有四種過失。關于一體之定義,《俱舍論》中許爲眼識前可以見到的無分別同類體性之法。因明論中許爲猶如有漏法的寶瓶與其刹那生滅無常之二者爲一體。唯識宗承許外境之山河大地等非爲識外獨立存在,故與識爲一體。中觀宗承許現與空,實相與現相在凡夫前,無法如瓶柱一樣同時見到,故非爲他體。但二者猶如火與火的熱性般,並不是一個法,故也非爲一體。後得時,有二取故,不能同時見到現空二者,只能以二量輪番衡量,故不能許爲一體,否則有下述四個過失:一、勝義中諸法無有分類故,世俗谛中諸法也應無分類,若二谛一體,則在世俗中,瓶柱乃至上師弟子等也應爲一體而無有差別,此不應理。二、在世俗中,凡夫衆生依世俗谛諸法,産生貪等煩惱,因二谛一體,應成有依勝義谛也産生煩惱的過失。叁、世俗谛是身語意之行境,若二谛一體,則勝義谛應成身語意之行境。四、如同世俗谛不必修持垂手可得,若二谛一體,則勝義谛應不修持也自然可得,則衆生皆已涅槃成佛矣!

  那麼實相與現相或勝義谛與世俗谛是什麼關系呢?實相是現相的本性:衆生以無明將實相錯執爲現相,而諸佛菩薩則認識了現相本性的實相,二谛也是如此的關系。在實相勝義中,一切不承認故,不承許二者是一體或是異體。另外,從實相勝義上講,二谛本無體性,故無法安立一體異體。猶如正常眼根下的白色海螺與有病眼根下的黃色海螺,說是異體吧,見到一者時,見不到另一者。說是一體吧,見到一者時,並非是見到了另一者。所以二者既非一體也非異體。二者既非完全無有任何差別之一體,也非猶如瓶柱之異體。諸佛所現證勝義谛之大空性或實相之如來藏大光明,凡夫以無明將其錯執爲世俗谛之法或現相之不清淨法。二者之關系猶如大海與波浪一樣,除海外無波浪,除波浪外無單獨的大海。又如黃白海螺之比喻。若深思此比喻,則會對二谛非一非異之關系産生很深的領會。

  辛二、以此理能遮破其它邪見

  佛與衆生非爲因果之關系,而是實相現相之差別:

  此理如來及衆生,亦是實相現相許,

  于彼承認因果者,應知小乘之觀點。

  不應把實相與現相許爲一體異體之理,應承許佛與衆生是實相與現相之理,若承許衆生爲因,佛爲果者,應知此爲低劣小乘等所許之觀點。

  實相現相之理與因果之理差別極大。衆生與佛若許爲因果關系,則分析因與果是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若許非爲四邊生,而爲緣起生者,則以衆生之因緣集聚所生之佛,應成假立法,其之顯現于實相中應不存在,此則不應理。故此爲小乘及顯宗大乘之觀點。新密宗的薩迦派、格魯派等承許衆生具有佛因,無有佛之無量功德等,其觀點與小乘等有很多相似之處,非爲究竟了義觀點。衆生與佛是現相與實相之差別,此在舊譯密續及其疏釋如《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等中著重廣說。如是承許,則沒有諸如修持應成無義,于因具果,食用食物應成食不淨,衆生于地獄受苦時,應成佛也在受苦等等一切過失。因爲現相與實相非一體故,衆生受苦,非爲佛在受苦,食用食物非爲食不淨,修持非爲無義。二者又非異體故,須修持除去障垢,才能由現相而證實相。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之見解續事中,用有眼翳者把白海螺見爲黃海螺爲比喻,說明爲見白海螺必須除去眼翳,並雲:“是故不見如是實相者,是乃被迷亂所染而生,爲除迷亂,當需修道。”如是遣除若衆生與佛爲現相與實相之差別,則有不需修道之疑難。其余類此可知。

  佛與衆生許爲實相現相故,無有過失:

  實現未許一異故,衆生若佛應所緣,

  修持諸道無義過,承認于因具果等,

  理證所害皆永無。

  是故,因不許實相現相二者一體或異體故,則沒有諸如若衆生爲佛應顯現出具相好莊嚴的佛身,修道與一切修持應成無義,于因具果,及食用食物應成食不淨物等一切理證所害,自宗無有此等諸過失。

  許爲實相現相故,無有不需修道而成佛的過失:

  諸障遮蔽實相故,不現如是須修道,

  自他二宗皆所許。

  有情實相乃爲佛,然有情被自心所現的種種忽然障垢所蔽故,而不能顯現出佛性來,爲除去障蔽佛性之忽然障垢,故須修道。自他二宗皆許爲應精勤修道。

  榮素班智達的《入大乘論》,龍樹菩薩的《七十空性論》、《六十正理論》等中皆講:只有圓滿二種資糧,才能消去障垢,使本來之如來藏顯現出來而成就佛果。《寶性論》、《法界贊》中亦雲:如來藏是大無爲法,消除其上的煩惱所知二障後,才能顯現出來。無垢光尊者于《如意寶藏論·殊勝品》中雲:前譯甯瑪巴不共殊勝見解者,衆生與佛是現相與實相之差別,依認識實相與否而爲佛與衆生。故于修持時,也是直接安住于實相中而修持。他派則無此殊勝之修法。欲以此修法修持,須具叁個條件:對上師有殊勝信心;具有聞思修之智慧;守持清淨之叁昧耶。如是則上師的加持能迅速融入弟子心間,圓滿現前實相光明。于此五濁惡世,唯有大圓滿之日光才能迅速遣除衆生心之癡暗,如《應成續》雲:“唯大圓滿法,堪可調化濁時衆生。”

  辛叁、宣說自宗所許之二谛無有相違之過失

  甯瑪派自宗無過:

  二谛既無相違故,有無承認怎相違?

  亦非互爲一體故,建立二種之承認。

  自宗于現空二谛中少許也沒有墮于一邊之故,承許名言中有與勝義中無之見解,這二者怎會相違?根本不相違。不僅如此,現空互相非爲一體故,于名言中安立世俗中有與勝義中無之二種承認,極爲應理。

  所以有與無皆是在名言中觀待而安立的,而且無是指無堪忍自性,有是指有緣起顯現,顯現與空性是兩個側面,非爲一義,一爲有法,一爲法性,顯現是空之顯現,空是顯現之空,故根本不違且極爲應理。例如,可以說紙是白色的,又是固體,白色與固體不是相違,而且從兩個側面對紙進行了描述,極爲應理且有必要。

  應承認二谛之時位:

  是故乃至于二谛,心有各自顯現時,

  彼二時終同力故,不應僅許有或無。

  是故乃至于心有現空二谛的顯現,以及心所未無余消于法界之前,于其存在之間,此時二谛是互相觀待而安立故,不存在一者有而另一者無,現空二者有則俱有,無則俱無,二者具有相同之力或相同之位置,故沒有一有一無偏于一邊之承認。

  《二谛經》中所述之二谛,是在後得名言中安立的。乃至二取未消于法界間,無分別識現其顯現,第六分別識抉擇其爲空性,如是而安立二谛,有現必有觀待其之空性,有空也必有所空之空基,故不應僅僅承許有或無。在後得名言中,以二量安立二谛,這主要是自續派所廣大著重抉擇的。凡夫以分別心理解二谛而安住于其義後,不會有貪嗔親怨等粗重之分別,因其爲空性故,爲假立之緣起法故。所以有一切世俗法如夢如幻如陽焰等八大比喻。故本論第五問題中雲:“顯現空性此二者,有等無等一本體,可許同體面異分。”及雲:“聞思斷除增益義,即是正見無歧途,彼要愈深通達故,一切世俗此顯現,亦漸斷盡自相執,續部乘次現如是。”

  以二量抉擇二谛:

  二量輪番衡量時,決定實空名無者,

  決定現分名有者,彼二所得或所見,

  即是可稱爲二谛。槃槃槃槃槃槃槃槃

  以離一多因等勝義理論可決定諸法爲不成實有或實空,于不觀察世間共稱名言中以名言理論,可衡量因果前後世等無欺而存在,決定爲緣起之現分,如是輪番以二量衡量外內諸法時,二量各自所見到之義,即爲現空或世俗與勝義,可稱此爲名言中之二谛。

  不應取一舍一:

  彼二不一亦非異,是故彼二斷定爲,

  一舍一取不應理。

  此二谛非爲一體異體故,現空二谛互不觀待而斷定爲一者應取一者應舍,則不應理。猶如不觀待于火不存在火之熱性,及不觀待于火之熱性不存在火一樣。

  現空二谛是在分別心下法界的兩個反體,二者各自都無堪忍之自相,故二者非爲一體,也非爲異體,不能分離而單獨存在,故不能取此而舍彼。以分別心了達此二谛、單空與大空性,極爲重要,大多數初學者智慧不是很高,難于直接安住于大圓滿之境界,而具足中觀正見後,對治凡夫之粗重分別就有很大力量了。凡夫一般對親怨有很大的執著,即使是看到怨恨者的照片,有時也會心生嗔恨,撕之,燒之,以此而解心頭之恨。另一方面,又會把親者之照片帶在身上,隨時思之、念之。從世俗前後世因果上觀察,則親怨無定,何必太過執著;從中觀之見解上伺察,照片等乃爲影子,撕之燒之,于其自身有何害?思之念之,又有何益?現而空故,總相自相皆無自性。自之分別念也現而無自性,何必造業而枉受輪回,不如安住于單空或大空性中而消業。即使是對單空修習一段時間後,也會明顯減弱分別之執著心,平息部分痛苦,又何況修大空性,乃至有所感受與證悟!凡夫有時會對夢中之苦樂産生執著,喜之,憂之。…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