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下▪P43

  ..續本文上一頁若在夢中,因其未了知夢爲夢故,也就罷了。夢醒之後,還繼續執著實不應理。可見實執深重者即使是對單空的聞思修也極爲不夠。現空二谛增上通達至究竟時,爲現空雙運,與大離戲之一切不承認。此即應成派之見解。此大中觀之見,是顯宗中之最高見解,也是密宗明空雙運,樂空雙運,覺空雙運等之基礎,也是內外道在見解上之根本差別,即使以分別心通達,也能強力對治執著,若具此正見,則會從內心深處皈依佛法,並且對說法者之佛,修法者之僧衆,亦皆深心皈依,對自己能平息世間八法,對他能無勤生起悲心等,故極爲重要。

  究竟之一谛:

  觀察彼二之智慧,各自辨別而承認,

  如得究竟法身時,一切心與諸心所,

  名言之中可說滅,勝義之中滅亦無。

  是故以觀察各個二谛心所妙慧之正量,可對現空、有無各自分開而承認。猶如獲得究竟果位,心與心所之一切二取無余滅盡于法身智慧時,于名言中應承許爲滅盡了一切心與心所之二取,而于實相勝義谛中,本來清淨故,連滅盡也不存在,應如是承認。

  在聖者出定及凡夫分別心前,以二量衡量二谛。在究竟佛果時,一切無余寂滅于法身智慧中,因此時無有寂滅與不寂滅,如《入中論》第十一品雲:“如心有相知彼境,依名言谛說爲知。”及雲:“盡焚所所如幹薪,諸佛法身最寂滅,爾時不生也不滅,由心滅故唯身證。”

  庚叁、攝要宣說:經教中的所有破立之理互不相違

  所有佛經論典中,所示一切諸破立,

  有些相對勝義許,有些相對世俗說。

  佛母般若波羅蜜及宣說二谛與如來藏等經典,聖龍樹的中觀諸論與《法界贊》等諸大論典,以及補處十地大菩薩彌勒的《現觀莊嚴論》及《寶性論》等論典中,所宣說的一切破立,有些是從空性方面而言,承認一切基道果諸法爲空性或無有,有些是從名言顯現方面而言,承認有基道果諸法。

  經論中的破立或無與有,皆從勝義與世俗方面而言,故若不觀待于二谛,籠統而言爲有或無則不應理。全知麥彭仁波切亦曾言:“勝義中無有者,不一定在世俗中也無有;世俗中有者,不一定在勝義中也有。”

  空性須依于顯現:

  若以唯有勝義言,衆生諸道如來等,

  可說一切皆無有,然而不待世俗谛,

  彼者唯一不得成,雖無輪涅諸現分,

  現量成立顯現故。

  若僅從勝義空性而言,五道十地佛衆生等基道果所攝諸法本來清淨故,可毫無疑惑地說爲空性或無有。然而,不觀待于名言顯現的世俗諸相,說彼爲唯一無有或空性則不能成立,雖然是無有或空性,然不滅現相緣起故,基道果所攝輪涅諸法之現分,此諸顯現無欺現量而成立。

  名言須觀待勝義:

  若以名言量而言,衆生諸道如來等,

  縱使可說彼等有,然而不待勝義谛,

  彼者唯一不得成,雖有如是而觀察,

  以量決定不成故,

  從顯現名言量而言,地道佛衆生等基道果的顯現,全部現量顯現故,縱使可以無有懷疑地說爲有,然而不觀待勝義谛空性,唯一說有或顯現不能成立,浩瀚無邊的顯現雖全部現量而有,然于實義上不成立故,以勝義量可決定其爲自相空性。

  下面是結語:

  是故永時彼二者,一有一無不容有。

  是故對有無或現空或世俗勝義的二谛,猶如水與水的濕性一般,永時不能承認一者有而另一者無。故了知不存在一有一無極爲關要。

  己二、斷除二者同力真實之诤論

  若承許二谛同力則世俗諸法是否不空?

  設問二者力同時,並且若許真實者,

  則成有時不空耶?

  若問:以二谛量觀察所得的現空義,或二谛若勢力相等或同等重要,故許二谛皆爲真實,如是世俗諸法于勝義中是否成爲不空?

  世俗諸法于勝義中非爲不空:

  二者自性不成立,二境實際非異體,

  彼性空故怎不空?

  二谛本來自性不成故,同爲空性。世俗顯現與勝義空性二者自性上或實際上不成異體,故任何顯現的本體皆爲空性,諸法怎不爲空性?

  現空不可分離:

  二者同力顯現故,成立空性若不現,

  由何了知彼性空?

  二谛同等緣起顯現,故現空二谛必定同等成立爲空性。若無顯現,如何了知其爲空性?應不能了知,因無法了知無有顯現之空性故。

  現即是空,空即是現:

  是故二者不相違,互爲顯現于因果,

  若知現有空亦有,永時彼二無合離,

  現空遍于一切故,如何衡量亦真實。

  是故現空二者不僅不相違,而且互相顯現爲因果,空故緣起,緣起故空。現空二者中一者存在時,另一者也存在,猶如火與火的熱性一樣互不分離。何時對此生起決定的定解,則無余斷除對現空二者永時無有合離義之疑網。是故現空二者無有互不遍者,故任何顯現必定爲空性,任何空性必定爲顯現,如何衡量現空二者,也不相違,乃爲真實。顯現乃空性,空性乃顯現故。

  有人認爲:初學者學習中觀時,對外境顯現法,通過理證雖能將其抉擇爲空性,但對消除自相續之煩惱,似乎作用不大,故學習中觀也無太大意義。這種看法顯然不應理。因爲不用說依照勝義理論將諸法抉擇爲空性,即使是對空性産生合理之懷疑,也能斷除輪回之根,《中觀四百論》雲:“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叁有。”那麼爲什麼會感到其對治煩惱作用不大呢?一是沒有真正通達空性之見解,僅是表面了知詞句而已,設若真正通達即使單空之見解,則現見外境法時,很容易産生此現即爲空,乃爲如幻如夢之心念,如是則如何會生起很大執著與煩惱呢?而且産生任何心念之時,也輕易能了知此心念也是空,也是如幻如夢,又如何會被心念所轉呢?二是沒有修持,以分別念大致了知空性後,無有串習修持故,現見外境諸法或起心動念之時,此見解已消失,而無法對治煩惱。故應依于教理再叁地伺察修,至見解能自然生起不忘失時,輪番修,再安住修漸至以無二慧現見現空無別之大空性。真正有空性見解時,無情也會說法,也會成爲證悟之因。如雲:“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若證悟現空無別,再也不會起實執:

  若知顯現即空性,則現證悟無實有,

  若知空性即顯現,而空不可證實有,

  故見無離無合時,實有永時再不翻。

  若了知色等顯現自體爲空性,則可證知其顯現爲不成實有之空性;若了知空性顯現爲色等或是色等之顯現,則可證知空性亦不成谛實,無有執著故,證悟空性亦不成實有。因此現見現空無合無離雙運時,現空二谛將永時不翻成實有,永時不成谛實一體故,而不執著彼也。

  任何顯現皆爲空,如水中月影等;所謂的空即是顯現上的不實有,如幻如夢之性。然凡夫以非理作意將顯現執爲實有,而未作詳細之伺察,若少作伺察,任何顯現皆非實有,以其無常故。所以帝洛巴尊者雲:“顯現非爲束縛,若耽執則束縛,故當斷除耽執。”對初學者而言,中觀之理對斷除實執有很大力量,但僅以分別心通達空性,則容易退失,唯有以修持而現見現空無別雙運之自相時,才不會再起實執。

  空性不能離開顯現而獨存,反之亦然:

  一切顯現實相者,空故無離亦無合,

  由于舍棄顯現外,單獨空性不成故。

  如是無有合離故,色等一切顯現其實相爲空性,與空性無合也無離。由于舍棄色等一切顯現外,另外的空性少許也不成立故,無有單獨之空性,因其本來即與顯現無合也無離。總之,本來一切顯現與空性無合無離,一切空性也與顯現無合無離,故宣說爲無別或雙運。

  在《大幻化網根本續》等中講報身傳法時,唯以表示之方便法,如依虛空、回聲等來表示心性,其眷屬即可證悟成就,其原因也在于現即空,空即現,二者無二無別。在顯宗中雖未直接闡述,但間接上還是講了一些,如外境的無情法是心識之顯現,心識之顯現爲空故,即是般若,如雲:“青青翠竹無非法身,郁郁黃花盡是般若。”

  輪番修習二谛時,不應取一舍一:

  是故乃至輪番時,修習二谛即妙慧,

  于此二取輪回時,不穩心與心所故,

  真實智慧不顯現,觀察無垢二妙慧。

  無舍無取當攝持,

  現空二谛無合無離,同等重要或同力故,乃至以各自二谛量輪番修習各自二谛時,其爲具二取之心所妙慧,于此具二取執著之輪回時,以心與心所之動搖,二取分別之障礙,不能顯現和證悟遠離極細二取執著戲論之無二光明智慧,對所述現空二谛無有迷亂垢染二量之妙慧,不應取一舍一而應同等攝持。

  本來現空是無離無合之一體,但凡夫有二取故,不能同時現見雙運,僅能輪番而修習,若同等攝持,逐漸可引上雙運。若取一舍一,無法引上現空雙運之大空性。

  二谛妙慧引上雙運智慧:

  何時其中一不具,彼二所生雙運智,

  必定不得生起故,猶如燧木燧墊中,

  若無一者不生火。

  不應取一舍一之原因者,二谛之二量中,若一者不具或無有,則以二谛二量所生之無二雙運智慧必定不能生起,由于因不具足故。猶如燧木燧墊二者中,若一者不具則不能真實産生火一樣。

  此之教證:

  如來繼承師已說:脫離方便與空性,

  此乃不是真實道。

  是故勝者如來及其繼承師——諸智者成就者于經續論典中數數宣說,脫離方便之顯現分與智慧之空性分,則墮于一邊故,非爲方便智慧雙運的真實道。

  佛于《般若攝頌》中雲:“方便智慧無別而攝持,善根無有偏墮成佛資。”其余般若經中雲:“無有方便之智慧,縱使叁世勤行持,不得解脫與寂滅,無有智慧方便者,不得寂滅亦如是。”方便與智慧中,若一者不具,則不能獲得寂滅之果。《現觀莊嚴論》雲:“智不住諸有,悲不滯涅槃。”也間接上說明了此義。龍樹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也雲:“空悲雙運之妙法,唯是大乘不共道。”印度八十大成就者之一薩哈也雲:“遠離大悲之空非正道,…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