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下▪P45

  ..續本文上一頁道要與見解之差別;叁、以此類推余義

  己一、總說顯密共同之道要

  分叁:一、略說;二、廣說;叁、攝義

  庚一、略說

  二谛無別義是顯密之精要:

  是故中觀諸論雲,對于妙慧因中觀,

  以理觀察未成前,不成雙運果中觀,

  故雖二谛理抉擇,成立二谛無別果,

  此乃因果諸乘精。

  是故,抉擇實相的中觀諸經論以二谛各自之量,尚未以理證觀察抉擇而真實成立妙慧因中觀之前,不能成立雙運果中觀或二谛雙運根本慧之果,故雖暫時將一切諸法實相以二谛正理抉擇爲現空二谛,但成立二谛無別實相果或現空雙運離戲等,當知此乃顯密乘勝義甚深精要密意。

  無垢光尊者在《法界寶藏論》中也闡述了現空雙運,並引用《中論》、《入中論》等教證、理證來闡述大空性。在顯宗中,也略述了大光明。在第叁轉*輪中,如《大般涅槃經》、《如來藏經》等經部,《寶性論》、《法界贊》等論部中也都抉擇了佛性、如來藏之大光明。在密續如《大幻化網根本續》等中,則著重廣大作了抉擇。尤其在《如意寶藏論》第十八品中,宣說了顯宗之現空雙運,在密宗中相當于大幻化網中所講基的究竟觀點。在本論第五問題中也雲:“是故前譯自宗者,基道果之諸法名,常與無常二谛等,遠離一切諸偏袒,唯以雙運立宗派。”

  顯宗以輪番之理引上雙運果中觀:

  彼智輪番斷諸邊,不住二邊離心境,

  是故名爲大中觀。

  是故,隨順于聖者根本慧定雙運智慧而抉擇後,修行者以輪番之理而修行,漸次斷除二邊,任何邊皆不住,引上超離心識之智慧,故名爲大中觀。

  在顯宗,以伺察、輪番、安住叁種方式修習空性,逐漸引上見道。而在密宗之大圓滿中,是辨別了心識與智慧後,直接安住于智慧而修持。無垢光尊者亦雲,顯密僅在一地之前有差別。

  未引上無二智慧前,非爲果中觀:

  何時現空輪番理,乃至未得究竟智,

  彼時未證佛密意,亦非究竟大中觀。

  如是乃至以二谛輪番之理而修行,未引上遠離輪番之雙運智慧前,彼時非爲諸法密意之精要或究竟無二雙運智慧之大中觀。

  《現觀莊嚴論》中亦雲:·凡夫初學者修習空性時,僅是暫時相似而修,並非瑜伽現量。真正般若智慧在大乘見道以上才有,而唯有獲得一切智智佛果時,才爲真實圓滿究竟之果般若。《入中論》第六品中雲:“一切種智智,現見爲自相,余智爲少分,不許名現見。”

  庚二、廣說

  無有二取之根本慧爲大中觀:

  猶如摩擦燧木火,二谛淨慧所引得,

  現空雙運大智慧,息滅有無是非等,

  一切四邊之戲論,聖者入定根本慧,

  安立雙運果中觀。

  猶如二燧木互相摩擦所生之火能無余燒盡此二燧木一般,以觀察各自二谛二量之無垢妙慧聚合力所生出或所引得的二谛無二或現空無二雙運智慧火,也即是無余寂滅了一切有無是非等四邊戲論二取習氣的聖者根本定,境與有境無二之智慧,名言中安立其爲二谛大雙運果中觀。

  《寶積經》中也以比喻說明妙慧與無二慧暫時上是因果關系,即以妙慧引上無二慧,但至究竟無二慧時,彼因自然消除。見道以上聖者根本慧定之境界即是果中觀,而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將佛的法身智慧許爲究竟之果中觀,如雲:“盡焚所知如幹薪,諸佛法身最寂滅,爾時不生亦不滅,由心滅故唯身證。”並抉擇報身佛在名言中寂滅一切心與心所,獲得佛之法身智,具有二十一種功德。

  大中觀之自相遠離一切名言:

  不偏二谛後得智,雖立現空雙運名,

  入定根本大慧前,不緣現空雙運性。

  如是不偏墮于現空二谛各邊之無二雙運智慧,其後得智慧,雖然在名言中可安立或宣說爲二谛或方便與智慧或法界或現空雙運之名,但在超離言思真實聖者根本定之無二雙運大智慧前,不緣于各個顯現、空性及雙運本性等等。

  印度一些智者曾言:真正安住于果中觀之根本慧定時,猶如秋季無雲晴空。如是法界中雖具足一切法,然也未偏墮于一邊。

  現空雙運並非根本慧所緣境之理由:

  名言量境即顯現,勝義觀察境空性,

  雙運彼二融合體,彼等言思之境故。

  顯現是世俗名言量境或所獲之義,空性是勝義量之境或所獲之義,以及第六意識所執著現空雙運或彼二無別之融合體,這兩個側面即是言思之境。

  現空雙運大中觀之自相乃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如前頌雲:“入定根本大慧前,不緣現空雙運性。”

  無二取自證智之行境不可言思,無有任何偏墮:

  超離言思入定者,即是各別自證許,

  如是有現無現等,理證亦是不成立。

  是故,超離名言言思之聖者真實根本定者,即是各別自證無二智,除此之外,不承認根本慧定是有顯現,無顯現等一切名言,因爲偏墮于現空各邊的戲執是言思之境,于聖者根本定大智慧前,以理證不能真實成立。

  雙運智慧有種種名稱:

  是故輪番修二谛,爾時此名爲妙慧,

  一旦無有輪番修,獲得雙運智慧時,

  觀察蘊斷所破後,無遮單空皆離越,

  不現能破所破相,現分方便具勝空,

  遠離戲論大中觀,以及俱生大手等,

  雖有衆多不同名,皆是離心智慧故,

  以余分別不可思。槃槃槃槃槃槃槃槃

  是故乃至以各自現空而輪番修持二谛,爾時是具二取心所之妙慧,何時不以輪番修習二谛,而現量見到或獲得聖者根本慧定雙運無二智慧之時,則超越了以勝義量觀察蘊界等所破後,所抉擇出的無有自性斷除顯現猶如芭蕉樹無有精華的無遮單空,不成立能破空性與所破顯現偏于現空各邊之相,寂滅了一切二取,名爲現分不滅方便具勝離戲大空性,又名爲離戲大中觀,及二谛無別雙運,與現空雙運、般若波羅蜜多、俱生大手印、光明大圓滿等等衆多表示無二雙運實相之名稱,即是超越心與心所之無二智慧,故借助另外二取心與心所之分別,則無法思議,故說爲般若波羅蜜多等。

  雪域各派的究竟觀點皆爲根本慧定之境界,故互不相違而爲一義。班欽洛讓曲吉雲:在聖者面前,各大教派之究竟觀點皆爲一致。全知麥彭仁波切亦雲:如果雪域各派承許究竟之觀點是現空雙運,則不會有任何辯論,並且依于此法可得無上安樂。聖者入根本定之無二智慧,超越心與心所,可安立爲大中觀等種種名稱。而且顯密也無任何差別。本論第四問題中亦雲:“道果息滅大手印,無二中觀等異名,實上離心智慧故,一切皆爲許相同。”又雲:“無證則無道名言,若證密意一致故,理證應理不可分。”

  自然智慧之境界:

  其非言語分別境,是故無遮非遮等,

  異一現空等無偏,無有執著離偏頗,

  雖離有無等承認,方便智慧即雙運,

  自然智慧現不住。槃槃槃槃槃槃槃槃

  不可思議的智慧非爲言語分別之境,不偏于破除顯現後之無遮單空與自性不空之非遮常恒顯現,也不偏墮于猶如搓黑白線般以意將現空相合之雙運、及一體異體、顯現空性等邊。無有執著、不偏墮于任何一邊,離一切戲論之無二智慧自性光明,說爲不生不滅虛空體性。超越有承認無承認或有無現空等一切承認,也非爲無有任何分別之睡眠等,清除一切邊執劣見翳之法界,空性智慧之法界與光明智慧之大樂二者無離無合,故爲無別雙運之自然智慧,諸瑜伽士以各別自證無見而見,無住而住,無現而現,故佛說爲各別自證智慧之行境。

  “自然智慧現不住”等觀點,是全知麥彭仁波切依《大幻化網根本續》第九品而講的,自然智慧遠離了一體多體,遠離了一切戲論邊執,沒有任何偏袒,是佛之大法身智慧,甚至超越了一切智智之境。如《入中論》雲:“不生是實慧離生,此緣彼相證實義,如心有相知彼境,依名言谛說爲知。”所以從最究竟觀點上講,佛之如所有智與盡所有智也僅是名言假立法,如是才能理解各別自證智之含義。在現空二谛中的離戲大中觀及實相現相二谛中的實相,依分別心僅可相似抉擇和了知其總相,如依比量可成立因果、前後世等,其自相對分別心而言,是不可思議。因實相是根本慧之境故,故《寶性論》雲:勝義谛爲不可思議,不僅是凡夫之分別心,即使是聖者後得之分別心對如來藏大光明也無法真實了悟。然其是各別自證智之境界,《中論》第十八品雲:“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

  甚深實相不可诠說:

  是故遠離諸承認,無有增損殊勝義,

  界智無離無合相,應許此等無诠說。

  是故超越了有無是非空不空等一切承認的實相現空無二法界,遠離了一切自性不空之增益,及無有與法界無二之光明智慧顯現之損減,如是勝義實相,即爲無二雙運智慧與覺性或法界與智慧本來無有合離之唯一甚深實相,應當承許爲其自相不能借助詞喻分別來表示或诠說,故超離言說思維。

  如是實相唯以各別自證智才能現見:

  然非誰亦不證者,猶如不可思議我,

  由此無垢理觀察,所引各別自證智,

  後得智慧定解燈,破除諸疑之黑暗,

  亦有如是現見故。槃槃槃槃槃槃槃槃

  雖然如此,然非是外道所許的誰也無法證悟的不可思議我,依于無垢教理的觀察,所引出的聖者根本慧定雙運無二之本體,瑜伽士之各別自證智,其後得清淨智慧之定解是如理開顯法界現空無離無合無有增減實相之燈,能遠離一切懷疑之黑暗,諸瑜伽士能現量而見。

  實相大中觀離一切戲論之自相,對分別心而言,是不可思議,故《釋量論》雲:“瑜伽聖者之修法乃爲不可思議。”不僅如此,即使是世俗中諸法,以遍計識也不可現量了知。凡夫有二取,故許遍計識與其之對境非爲一體,僅能了知外境之影相,如眼見色,舌嘗味,第六分別心思維總相等皆是如此。那麼諸法實相是否是猶如外道之不可思議我呢?也不是。因以各別自證智可證悟其自相,也即現量而見。所以在名言中,可以承許實相大中觀…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