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下▪P47

  ..續本文上一頁示現,也是爲了消除後學者之傲慢。凡夫相續中有少許功德,即易生傲慢。藏族俗語雲:無功德者非常傲慢,猶如乞丐討到少許財食;有功德者沒有傲慢,猶如國王一樣。而傲慢對于求道者而言,是一切過患之根本。有傲慢故,佛也難以度化,釋迦佛曾雲:“貪嗔癡煩惱熾盛之人,我可度化之,但具大傲慢者無法度化。”如提婆達多、善星比丘之類。有傲慢故,對法亦生懷疑甚至生邪見,雖修法也難得悉地,如雲:“分別觀察尋思者,彼等雖修離悉地。”有傲慢故,對僧衆也難生信心,因其難生清淨心,則所見所觸之人,盡是有過失者。有傲慢故, 難得上師之加持,如雲:“上師雖示深竅訣,弟子若以疑惑心,視彼言詞無悉地。”及雲:“傲慢如高山,不生功德水。”故直貢覺巴仁波切亦雲:“上師四身似雪山,若未生起誠敬日,加持之水不降注。”全知麥彭仁波切亦雲:“愚笨者學習佛法後,可對治自己之愚癡,而有傲慢之世間聰辯者,聽聞佛法也難以受益,因其未認識相續中之傲慢。”有傲慢故,毀壞一切善法,如經中雲,如火燒盡芽種,果也難生;傲慢大火,壞諸善法,不生修法之功德。總而言之,傲慢之過患無量無邊。那麼有什麼值得傲慢呢?是因具有清淨之叁乘戒律嗎?則具清淨戒律者,隨處可見,彼此彼此,又生什麼傲慢呢?是因具有有漏叁摩地呢?有漏故無常,無常故苦,又有什麼值得傲慢?是因具有聞思修叁種智慧嗎?那麼諸佛菩薩更應生傲慢,但何曾見到佛菩薩生傲慢呢?再者若真實具有修之智慧,則能了知一切皆爲大空性,于大空性中又何有傲慢?故傲慢之源,則是無明之非理作意,全知麥彭仁波切言,傲慢以隱藏式而存在。而此正是我們所要斷除的。

  傲慢之違品是信心,故傲慢有多大過患,信心也有如是大的功德。大小乘宣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以對治之,故應反觀自相續努力生起信心,信心之功德者,無量無邊,具信心則具有一切修法之功德,世俗與勝義之正見也唯依于信心,經雲:“信心佛寶信法寶,如是信心亦僧伽。”及雲:“信心爲父信心母。”佛經雲:“舍利子,勝義谛必須以信心才能證悟。”蓮花生大士雲,若無信心,即使是通達五明之班智達,亦得不到成就;若具信心,即使是放牛者,也可獲得成就。又如雲:“若是愚笨具信者,彼修能得諸成就。”尤其是修大圓滿者,唯有依于信心,上師之加持才能入于心間而得成就。故欲速成就者,當勵力生起信心。

  文殊喜舞稱榮龍,聖者勝意大海中,

  具有種種法寶藏,若彼舍棄而希求,

  他宗似寶真愚昧。槃槃槃槃槃槃槃槃

  如是甚深廣大稀有教言之源第二遍知大班智達榮素法賢與大遍知龍欽繞降,是至尊語自在文殊歡喜遊舞所示現的聖者。二者勝意無二之智慧大海中,具有不可思議極爲衆多的不共種種經續甚深了義法寶藏,善生甚深法理密意疏釋猶如如意寶王,現在尚真實存在,若舍棄此等而去希求他論相似之寶,嗚呼!真乃愚不可及。

  榮素法賢尊者,從小時,即具大圓滿之自生智慧,其能得陳那之因明,世親之經教,月官之解說,法稱之辯論,教主巴波之著作等五種圓滿而成菩提。因其于一切法,僅聞一次,便能領悟,且只字不漏,故稱其爲文殊化身,詳見《西藏古代佛教史》。阿底峽尊者入藏時,榮素班智達年紀尚小,阿底峽尊者抱著榮素班智達,並互相辯論,然阿底峽尊者無法獲勝,承許榮素班智達爲自己的一位上師化身等。其于《入大乘論》、《黑蛇總綱論》、《大幻化網廣釋》、《顯現立爲聖尊》等論中以義、喻深廣地抉擇了大圓滿基道果之理。龍欽巴尊者爲公認的藏地叁大文殊化身之一,其之功德,不可盡述。其之著述,如《叁解脫》、《叁大休息》、《七寶藏》、《四心滴》等,將大圓滿法廣加弘揚,如日中天。此二尊者之疏釋,爲寶中至寶,故當珍惜而修學。

  思理觀察法賢者,恒時無有魔違緣,

  故發理路獅吼聲,獲得深解海生教,

  自宗具有殊勝性。槃槃槃槃槃槃槃槃

  因此,以極爲賢妙的正量正理對二谛法進行思察,斷除一切疑惑,獲得殊勝定解之善思者或具有甚深教理智慧者,恒時無有不具甚深經續義邪慧魔所作之違緣,故發通達經續甚深二谛理路之獅吼聲,依此能對烏金蓮花生大士(海生金剛)所傳尤爲殊勝的前譯自宗教法獲得堅信,不被他轉。

  前譯甯瑪巴教法,尤其是新舊甯提派,可使凡夫于短短六個月中,獲得究竟悉地,成就不生不死大虹光身,其以法身因、報身因、化身因之叁因抉擇佛之境界,並直接將佛果轉爲道用等,此爲下八乘所不共者,尤爲殊勝。第五世DL喇嘛亦雲:“唯有甯提派法可以獲得虹光身。”《舊譯教法興盛發願文》中雲:“甚深內續叁部密意髓,依不共勝竅訣秘密道,現前虹光法身極神奇,願蓮生佛之教法興盛!。”

  偏慢駁斥他宗者,當依不奪慧劍柄,

  如是良機應賜他。槃槃槃槃槃槃槃槃

  對偏墮與傲慢之他宗進行駁斥時,應依無垢甚深了義教理不可奪之智慧劍,並應將此良機賜予他人。

  當以緊握依義不依句、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等無垢教理智慧寶劍之柄,當空揮舞,駁斥他宗之不了義觀點,斬斷其疑惑,開顯無垢了義正見,使他者亦獲得甚深了義觀點。故流浪者勸請仙人宣說殊勝教法。

  聞法猶如甘露海,甚深意趣海寶珠,

  彼者何處當取之,不應跟隨相似士。

  是故聽聞共同經續之法理,猶如具有精華香甜甘露之大海,與此不共同之圓滿經續、甚深密意者,如同甘露大海精華之如意寶,無論其在何者心中,無論其顯現勝劣善惡,都應百般精進具大敬信努力求取。沒有通達甚深義者,無論其顯現如何賢妙,也無利益,故不應追隨如是相似士。

  聞法如飲甘露海,有二義,一爲聞法即爲飲用甘露大海;一爲聞法後修持而獲得大安樂爲飲用甘露大海。當如四依四不依而尋求佛法甘露大海精華如意寶之大圓滿,如是能迅速遣除意貧意暗之二障,速疾安樂地獲得圓滿斷證大虹光身之佛果。對真實具此法者,當于一切生世中一心一意地追隨。

  廣聞多言亦非然,雖顯生修深觀察,

  不解深義如地藏,誰持此法知具慧。

  是故雖然廣聞甚深共與不共之經續,能說甚多教理,具有很大俱生智慧,修持也很精進,並以推理作了甚深觀察,然未證悟甚深經續之密意,猶如未知地下之寶藏。若誰受持此論並積資忏罪,則知其爲具殊勝智慧,超勝他人之勝士夫。

  吾意立爲深廣海,慧辯十萬珍寶器,

  知求教言善作時,龍王喜海喻飲之。

  爲使自意成爲具有如理證悟經續甚深精華密意甚深智慧藏猶如深廣大海般之勝器,應知此即是尋求善妙教言論典之時,並應如同龍王喜愛大海般,盡飲此深廣佛法甘露大海。

  此是流浪者勸請後學者聞思修佛法之語。爲了使自己如理證悟經續竅訣密意,並具有無量智慧與辯才之珍寶,應尋求甚深善妙之教言與論著,並一口飲盡此佛法之甘露大海。

  知由廣闊慧海中,降流上述善說河,

  當知彼源龍王者,即是傳承持明教。

  應知是從深廣之智慧大海中,降下流出了上述甚深無二智慧深廣善說之教言河,而此智慧大海之源即是前譯持明傳承教言經續甚深竅訣之龍王。

  前譯甯瑪巴之教法由法身普賢王如來傳于報身金剛薩埵,再傳化身極喜金剛,次第傳于降花喜甯,西日桑哈,加納思劄,布瑪莫劄,蓮花生大師直至龍欽繞降尊者、持明無畏洲等。此叁種傳承,從未被分別念的垢染所染汙。是無比清淨具大加持傳承與教言之源,即如具如意寶之龍王,由彼降下大海,再從大海中流出一切大小江河。

  吸引天邊食其精,于心普利妙甘露,

  意得如是大力故,當照希有妙法燈。

  爲吸引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共甚深經續竅訣之密意並刹那食盡其精華,生起普利自心之甘露大海,爲使自意速得如是大力,如是祈勸具緣賢妙士夫仙人開顯稀有無比不共竅訣的法燈。

  所知法猶如虛空無邊無際,爲刹那通達其密意,爲使自己尤其是後學者獲得如是之利樂故,流浪者勸請仙人開顯此甚深經續竅訣之法燈。此是全知麥彭仁波切示現外義之流浪者與仙人而利益後學者。

  丙二、宣說受持勝法之法器

  彼說如此恭敬時,仙人于彼又說道,

  非深立爲深廣故,歸納上義說此教。

  流浪者極恭敬說此語之時,仙人爲使淺智之流浪者成爲深廣之大智故,又對其歸納上說而攝略如下。

  殊勝妙法獅子奶,唯容智慧勝妙器,

  否則雖勤亦不住,如是此容此妙器。

  對于猶如獅子奶之甚深經續殊勝妙法,唯有猶如金寶勝妙容器之大智法器才能受持,否則,如何精勤亦不能證悟受持,如同獅子奶不住于劣器之中。如是此甚深經續竅訣勝法,唯有被具深廣智慧法器者所受持。

  丙叁、攝要精藏真實之教言

  阿(A)者不生之法門,(<)者遠離諸垢門,

  巴(0)者勝義顯現門,雜(4)者無有生死門,

  納(/)者遠離諸名稱,德(KA:)者甚深智慧門。

  阿(A)字者,诠示二谛不生之法門;(<)字者,诠示入于有寂等性之法門;巴(0)字者,诠示真實根本慧定無有任何執著,然也非爲無念昏迷,而是具有勝觀之智慧,現見究竟之勝義,故爲勝義顯現門。雜(4)字者,诠示真實之觀察能引上寂滅四邊戲論之定解,從而證悟無有生死等性之法身,故謂爲無有生死門;那(/)字者,诠示二谛無有一切主次之相狀,現空二者不可分離,猶如火與火之熱性般,此二者于名言中同等重要,此爲言思之境;于勝義中,此二無別之實相超離言思,遠離名稱,不可思議,故謂爲遠離諸名稱;德(KA:)字者,诠示現空二谛無別甚深義于如微塵之有法上,亦可抉擇,即若了知與證悟超越觀現世量之諸法大等性,其顯現分即爲究竟之共同所見境,勝義離戲無承認與名言有承認二者不違而相合,及從大乘到金剛乘間名言量對此之…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