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下▪P48

  ..續本文上一頁安立,故謂爲甚深智慧門。

  德字門诠示的是佛如所有智與盡所有智的究竟境界,即是大圓滿之自然本智。對此依于基道果不分金剛乘之大圓滿理論,可以作相似之介紹,以勝義理論抉擇空分,以觀現世量名言理論抉擇後得之緣起顯現,以淨見量名言理論抉擇究竟所見境佛境界之明分,究竟之法界或佛各別自證智之境界是明空大雙運,此淨等無二之究竟實相,是佛智慧之究竟所見,是如所有智與盡所有智之境界。第六問題與第七問題從明分與空分二個反體進行了抉擇,故不僅不相違,而且是相合雙運之同一本體。

  第一問題宣說了正行現空雙運之相,第二問題宣說此正行之相非是聲緣等之行境。第叁問題宣說了修持正行之理,第四問題宣說了修行者相續中如何生起正行之理;第五問題宣說了自相續生起甚深證悟者前,如何承認二谛;第六問題宣說于彼者前以二理宣說一切諸法爲大等性;第七問題宣說按自己之證悟而爲他者宣說甚深見解。如是佛所說的因乘果乘之教全部攝集于此,故若如理通達此要義,則能了知顯密之大海,能開顯自證及爲他者宣講之八大辯才寶藏門。是故從一一字門中,能了知和證悟諸時方所攝之無量法理。一義中包括一切義,從劫至劫,說不能盡,故是無盡之智慧。一義中遍攝諸法,以一義也能宣說諸法,故是開發法藏。一字中盡攝一切字,故必定是等性。攝集一切後,抉擇爲等性雙運之唯一智慧。此者亦是開顯法藏之甚深竅訣。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總持與辯才之修法》中說:上述六字門歸納了全部佛法,如若廣講,極爲廣大與甚深,今略述如下。

  以文殊六字心咒歸攝所有教法,除本論外,在《般若十萬頌》等中,也以文殊六字歸攝了所有般若之義,特別是在闡述總持之修法時說:“阿者不生之法門,者遠離諸垢門……”開顯般若現證密意《現觀莊嚴論》之注釋,如宗喀巴大師之《現觀莊嚴論金鬘疏》中也以文殊六字心咒歸攝了所有教法,尤其是般若空性。大圓滿續部也有以六字心咒歸納一切法。一些修法儀軌中也以六字心咒歸納一切之修法。總之經續竅訣中,以六字心咒可歸攝所有佛法。

  在第一問題中,以“阿”字歸納了大中觀、大手印、大圓滿等之觀點。全知麥彭仁波切于《總持與辯才之修法》中雲:阿字宣說正行雙運之相,現空無有任何偏袒,爲法界實相本性,亦爲大乘正行修法。《真實名經》中亦雲,阿字代表無生法,代表一切諸法本性大空性。《大幻化網根本續》第四品以阿字之修法爲主而進行抉擇。阿字是無生的名相,表诠大無遮之大空性,在大圓滿中即爲本來清淨之義。爲現空雙運或明空雙運的本性。

  第二問題中,闡述證悟大空性的唯是大乘見道以上聖者,小乘之聲緣羅漢等沒有證悟圓滿的空性,故暫時安立爲叁乘,故雲:“者遠離諸垢門。”“諸垢”是指畏懼輪回,希求涅槃,唯求自解脫之垢染,唯有大乘見道以上之聖者,才真實遠離了這些垢染,小乘及凡夫等,暫時上未離如是之垢染,但是由于:一、法界之本性是離戲;二、衆生相續中,都具有如來藏;叁、佛之事業遍布一切衆生。故所有衆生必定會圓滿證悟全部空性而成就佛果,故暫時爲叁乘究竟爲一乘。故《入中論》亦雲:“諸法真實義,無變異差別,此證真實慧,亦非有別異,故佛爲衆說,無等無別乘。”

  第叁問題中,以修持正行之“巴”字名相,诠示根本慧定雖無任何執著,但有勝觀光明,非爲無念之和尚宗,故雲:“巴者勝義顯現門。”此正行之修法中,無有任何心與心所之執著,遠離一切戲論,在顯宗中是一地以上聖者之境界,但在密宗,尤其是大圓滿竅訣部中,凡夫以無漏智慧可以相似或支分地修持。

  第四問題中,以“雜”字無有生死之名相,诠示如何生起正行根本慧定之修法。在顯宗,以觀察、輪番、安住叁種方式修行而引上正行修法,在密宗中,修上師瑜伽,以上師之加持而速疾無難入于根本慧定,在此境界中,無有生死與刹那生滅法,是明空大雙運之本性,是無二智慧之境界,在大圓滿中,是徹卻與妥噶雙運之修法,故謂爲“雜者無有生死門。”

  第五問題中,以無有主次“納”之名相,诠示在已證悟法界之修行者前,二谛是如何顯現的。諸法實相,是明空雙運,後得時,二谛相依而俱存,故以二資雙運而修;入定時,以無二慧現見無二之法界,究竟時獲得二智,成就色法二身之佛果。故唯以雙運安立基道果,對于根本慧定而言,二谛無有主次,即使二谛之名稱也不存在,故雲:“納者遠離諸名稱。”《大幻化網根本續》亦雲,諸法皆是遠離名相,是遠離實有之本性。般若經中亦雲,五蘊唯名言假立而有,其本性遠離一切名相。故于勝義中,不用說實有之自性,即使是諸法之名稱也不存在。

  第六、七問題中,以“德”字诠示甚深智慧之行境。德字是文殊菩薩之種子字,也是全知麥彭仁波切之名,其有衆多含義。在第六問題中,以淨見名言量抉擇了諸法是大清淨聖尊之本性,從基上講,此是大圓滿之本基,從果上講,是盡所有智之境界。從暫時共同所見境之現相,與究竟所見境之實相二個側面而抉擇。第七問題中,以勝義理論,宣述了諸法大平等之本性,此也即如所有智之境界。此二問題分別抉擇了明空雙運實相之有承認顯現分與無承認空性分,二者雙運無二,乃爲佛智之境界,故雲:“德字甚深智慧門。”其爲佛所證悟的二等與殊勝二等,並且佛任運度化衆生時,也是如是而宣講佛法,爲衆生轉甚深廣大之*輪。

  總之,顯密九乘佛法皆可歸攝于此六字門中,若通達此六門,即通達了八萬四千法門之精要,若真實修持此六門,能速得成就,也能爲他人無誤善巧開演佛法。開啓總持辯才之寶藏門。故此六字門前後次第不可錯亂。

  彼者一一六門者,亦以二谛理所緣,

  若修幻化之等持,則由無邊大海水,

  能其吸收引腹中,其心無垢珍寶中,

  盛燃總持辯才慧。槃槃槃槃槃槃槃槃

  對阿等六門,若皆一一緣于現空二谛無別雙運遠離生滅之理,即能說之“A”字是不生故,所說義也是本來無生,故爲等性,以等性于等性則無诠說,猶如以虛空于虛空中繪圖畫一樣,如是無說是諸說之勝因,從劫至劫而說,也于法界無增無減,並了知諸法是唯說者,爲緣于勝義門。如是能說之“<”字與所說之離垢,能說之“0”字與所說之勝義光明,能說之“4”字與所說之無死無變,能說之“/”字與所說之離名稱,能說之“KA:”字與所說義之雙運無二甚深智慧,彼等一一之能說與所說二者皆爲無生,故是等性,以彼于彼本來住于無說,以此要經劫而說,亦于離言之法界無增無減,了知諸法是唯名唯說者,乃爲緣于勝義門。如是于等性中叁時無有動搖,“A”字爲<、0、4等其余字,以及輪涅所攝諸法之生處或來源,若了知此者,即爲無欺緣起,此乃極爲希奇、無與倫比之大神變者所宣說,若知此者,爲緣于世俗門。二者無別雙運中,智慧藏等八大辯才藏之門,能被迅速開啓,其因乃爲修持猶如幻化之殊勝等持,能以深廣智慧將猶如無邊大海水之經續竅訣智慧吸于腹中,于心之珍寶中盛燃無二智慧之無垢總持與辨才。

  八大辯才藏又名辯才八庫,《廣大遊舞經》中雲:“無從忘記憶持庫,思維辨別智慧庫,了徹一切經義證悟庫,執持一切所聞總持庫,善說能滿衆生所願辯才庫,護持一切聖法佛法庫,叁寶慧命不斷菩提心庫,堪獲無生法忍修行庫——此乃辯才八庫。”

  定解滅除四邊戲,彼道究竟之實相,

  離心光明本性界,入于文殊大圓定,

  依于滅除一切四邊戲論甚深定解之道,能入于諸法究竟實相,超離心與心所,界智無二光明本來界,了義文殊覺空無別光明大圓滿無改等性中。

  于廣離邊見王中,入定現見真實義,

  滅盡四邊劣意暗,顯出一切光明日。

  如如入定于離戲見王覺空無別光明大圓滿一切等性廣界,現證法性光明大圓滿之真實義,自然澄清並寂滅有無等四邊執著之一切劣意癡暗顯現,顯現出二智光明之日輪。

  乙四、歸攝宣說的所有要義

  公正觀察仙人者,頓到分別流浪者,

  如是彼彼問答故,宣說難處王寶數。

  公正觀察的大智仙人與頓到分別流浪者,以一問一答而宣說了極難證悟甚深輪王七寶數之善說。

  總之,本論以文殊六字心咒歸納了基道果之定解,第一問題闡述了大乘顯密共同之定解。第二問題闡述了全部與支分證悟此定解之補特迦羅,暫時安立了叁乘,究竟上成立爲一乘。第叁、四問題闡述了前譯甯瑪巴不共之定解——自證智見,並從前行修法與正行修法二個側面論述,剖析歧見而安立無垢之自宗。第五問題,闡述了自宗唯以二谛雙運淨等無二安立基道果,且依此見解之高下而安立九乘之高下。第六問題闡述了大光明之有法見;第七問題闡述了大平等之法性見。故全論以定解爲中心,從前行、正行、小乘、大乘、密乘等各個側面加以闡述,也可以歸攝爲基、道、果及度生事業四項中。基爲所知,道爲所修,果爲所得,度化事業是得果後之事業,因其須以法身智爲近取因故。抉擇了基之了義本性後,依此而修,可入解脫門,得解脫果。若僅抉擇了人無我之見,沒有發菩提心,而僅以出離心爲基礎修持人無我見,可得暫時解脫之羅漢果,小乘雖許其爲無余涅槃,但未寂滅所知障故,非爲究竟之無余涅槃,尚須入大乘,成就佛果,才能任運度化衆生。故前前爲因,後後爲果,互爲因果。反之,欲任運度化衆生,必須得無上佛果之法身智慧,此則必須修雙運之大乘道,此又必須具基之了義正見。故爲得後者,須以前者爲基礎。

  學道者應對照自相續,有什麼樣的定解?有什麼樣的修法?若未生起究竟之定解,應反複學習全論,若未有正行修法,應從前行見解上著力。總而言之,此論總括九乘佛法,從凡夫初入道乃至佛果的一切層次,故爲甚深與廣大,此論乃修道之指南,佛法之總綱,祈視爲無上至寶。

  如吾淺慧尋思者,極爲甚深穩固義,

  如從大智聖意中,取後又複此善造。

  似我淺慧分別者,對此極深難證以十萬分別念之證理亦不能刺穿之穩固義,從具大智慧聖者無二智慧深廣秘藏中真實取出而善造。

  甲叁、後善結義

  分叁:一、發起勝心智慧作答;二、慈悲利他而造;叁、依此能獲勝乘妙道當依止之教言

  乙一、發起勝心智慧作答

  如是善說妙法雨,俱胝佛子喜行處,

  當聞其心得有利,此問隨喜灑甘露。

  如是真實深義善說美妙的法雨,是俱胝數佛子大智者所喜行與證悟處,有信心者若歡喜聽聞思惟能獲極大利益。故隨喜流浪者的提問,而向衆生灑下了極爲甚深妙法的甘露。

  乙二、慈悲利他而造

  是故如是又複說,爲衆思維深廣義,

  由意境面何顯現,遊樂玩名德者造。

  是故,離于正量無由生起甚深定解,僅爲道之形象,爲諸具緣者思維證悟深廣經續之義,如同無垢鏡之意所現,由名爲“德”者以無垢智慧而善造。

  乙叁、依此能獲勝乘妙道當依止之教言

  極深佛法如虛空,雖以諸時不可說,

  而此定解寶燈論,若依能得殊勝道。

  諸善逝佛世尊經續之甚深法理等同虛空,雖于所有一切諸時中宣說亦不能盡述,而此《定解寶燈論》已歸攝一切甚深經續之要,若能一心依止、聞思修行,必可遠離一切懷疑,開顯殊勝光明,獲得大乘經續甚深妙道,並爲他人者無誤宣示。

  茫呷拉木

  增上吉祥。

  再者,全知麥彭仁波切親賜之後跋雲:“此《定解寶燈論》是我幼年欲發心求學之時,頓然自現于心中,于一座上而造畢,其意義融通無違,並具有關要,故不加改動,保持原文。麥彭巴于五十七歲時著,善哉!”

  全論釋竟。

  後 記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的講解始于藏曆火牛(1997)年七月二十六日,于藏曆土蛇(2001)年持明法會圓滿日整理圓滿。在這一千多個日子裏,幾批金剛道友陸續幫助整理,學人亦反複校正,以期成爲道友們聞思修行的助緣。

  學人對《定解寶燈論》有很大信心,曾背誦全論,並于大恩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座下聆聽過多次,對每一金剛句都做過審慎的思維,但因爲學人智慧欠缺的緣故,講解時未能全面徹底地複述金剛句外、內、密的種種涵義,再由于講解和整理的時間過長,內容上難免重複、遺漏、顛倒以及錯誤,其過失在于講解者和整理者,若有未理解他派觀點、誤解其他論師之立宗以及對持教大德在語句上的不恭敬處,于上師叁寶、叁根本前不覆發露誠摯忏悔。若有少分功德願上報四恩,下濟叁塗,無邊有情,同登極樂!

  

  益西彭措

  藏曆土蛇(2001)年1月15日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

  目 錄

  8

  

  7

  

  1

  甲二:中善序義·分別廣說·第四問題

  甲二:中善序義·分別廣說·第五問題

  甲二:中善序義·分別廣說·第六問題

  甲二:中善序義·分別廣說·第七問題

  甲二:中善序義·分別廣說·第七問題

  甲叁:後善結義

  甲叁:後善結義

  後 記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