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下▪P6

  ..續本文上一頁個問題時的:“于彼常時修行者,如是定解越明顯,摧滅顛倒之增益,智慧增如上弦月。”意義均同。

  因爲安住定解特別重要,因此再強調一次,凡夫分別心刹那在變動、生滅,這在變動的分別心本來即是無生的大空性,對此無有任何疑惑,有真切的感受,即使有一千尊佛、一千位大成就者在面前說分別心本性不是無生的大空性,自己也不産生絲毫的動搖,即具有了定解。修行時就憶念、安住在這定解中,如果遠離了定解,就重新觀察,重新安置于其中,或修上師瑜伽,猛厲祈禱上師叁寶,加持自相續對心的本性産生定解,或行持六度萬行,積資淨障,這樣,即身中要成爲證悟者也不困難,應精進修持。

  具有了定解,則理解了究竟的勝義本性,修法也與諸佛菩薩相類似,具有了滅除分別心的執著與種子、無始時來業障最無上的對治法。

  過去正因爲放縱了分別心而流轉于輪回,現在就應抓住這分別心。如果沒理解分別心的作者是無生的大空性,則不但修顯宗,即使修密宗也沒法證悟。

  如果要去背幾千斤重的石頭,或去外境寶洲取寶,我們可以用“老了”、“力量小”等推脫之辭,但真正了義的如意寶就在心裏,就是分別心無生的大空性,它是諸佛菩薩的無漏智慧,是般若波羅蜜多以及大中觀、大手印、禅宗頓門等修法與證悟的智慧,也是大圓滿竅訣的精華,因此在一個法門中獲得了究竟成就,也就是在所有法門中獲得了究竟的成就。

  戊二、分說

  先講初學者開始修時觀察修,産生定解的重要性:

  初時觀察極關要,若未引上善觀察,

  怎能生起勝定解?

  初學者修行之前應以了義的教典與勝義理論詳細觀察心的本性,這點至爲重要。因爲若沒有善加觀察,則怎麼能産生殊勝了義的定解?

  此定解即書名《定解寶燈論》中“定解”的含義之一,其定義如下面所說“證悟等性無賢劣,此爲殊勝之定解。”即以智慧去感受諸法沒有賢劣差別的大平等。

  全知麥彭仁波切曾說:初學者應象車輪不停轉動一樣,在相續中不斷地觀察,以此爲因,就能産生穩定定解的果。

  産生定解的方法,除頌詞中說的中下根人的善爲觀察外,有緣的上根弟子可以借助對上師不共同的信心而自然産生。

  若未生起勝定解,怎能滅除惡增益?

  如果沒有生起殊勝的定解,怎麼可能滅除掉惡劣的分別念增益呢?

  從究竟的勝義本性來講,無常見、常見等的十六行相與非十六行相都是惡的增益,都已寂滅在法界的勝義本性中。從暫時的世俗而言,則非十六行相是惡增益,十六行相是世俗的實相。

  如果相續中産生了殊勝的定解,則了知叁十二行相都是戲論安立,在法界中並不存在,進而依此修行,産生了出世無漏的勝觀智慧,能親證沒有增益的法界。

  若未滅除惡增益,怎能禁止惡業風?

  若未禁止惡業風,怎能斷除惡輪回?

  如果沒有滅除惡劣的分別念增益,又怎能禁止惡業風的吹動,如果沒有禁止惡業風的吹動,又怎能斷除惡的輪回?

  “風”不是外境空氣流動産生的風,不是身體裏的氣,也不是《句義寶藏論》等中所講的智慧風。法王如意寶指出:“惡業風”是指相續中不清淨分別心的業障。稱其爲風,是因爲猶如外境的風能把樹葉等吹得四處飄蕩一樣,此無明習氣的惡業能使人不由自主地轉生在輪回。

  因爲無明習氣使人遠離究竟心的勝義本性,反而産生顛倒的分別心念,故不斷轉生于輪回。粗略地說,阿羅漢證得五蘊皆空,完全斷除了煩惱障及其種子,故已脫離了輪回。但阿羅漢對細的刹那法還有實有執著,對粗的五蘊也還有如夢如幻的形相執著,故究竟抉擇時,這仍屬于輪回中的法,阿羅漢還未究竟獲得解脫。這種意義在顯宗不明顯,是法王如意寶從密宗的角度而作的宣說。

  若未斷除惡輪回,怎能滅盡惡痛苦?

  若未斷除惡輪回,怎麼能滅盡叁苦與八苦等輪回痛苦呢?

  因此要滅除痛苦,必需斷除輪回,要斷除輪回,必需禁止惡業風,如此從“怎能滅盡惡痛苦”漸次往上觀察,最後歸根結底,便是“初時觀察極關要”,有了觀察,便可在最後遣除痛苦,獲得究竟的大安樂。

  而觀察的基礎是聞思,不聞思佛經論典,心中茫然一片,怎麼談得上觀察?如果沒有觀察,從何起修?最後對調伏煩惱不可能産生任何幫助。大乘菩薩在資糧道時著重的還是聞思,而不是修行。

  另外重要的是:應對上師叁寶生起不共同、穩定的信心,若信心與初時觀察相輔相成,則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中下根弟子通過信心可相似産生大光明、大安樂的覺受,斷除認爲心的本性唯是空性的空執,又通過聞思了知心的本性是大空性,而斷除實有的光明執著。這猶如人的雙眼,若缺其一,所見即有偏差,只有雙眼一齊睜開,才能准確無誤地看到事物,又如人的雙足,人只有具備了雙足後,才能健步如飛。

  而上根者則把上師看作是佛的化身,把上師的一言一行都堅定地看作是佛的示現,則只修上師瑜伽,通過對上師殊勝的信心便可獲得上師的強力加持,獲得證悟。

  這是全知麥彭仁波切以不共同的大慈悲、大智慧給我們作的教言,對此不能只泛泛聽過而已,應精進努力去遵照修行。

  下面是究竟殊勝定解的定義:

  輪涅實上無賢劣,證悟等性無賢劣,

  此爲殊勝之定解。

  在究竟實相上沒有殊勝的涅槃與低劣的輪回之分,證悟了輪回與涅槃沒有好壞的平等性,即已具備了顯密教法中最殊勝的定解。這也是書名《定解寶燈論》中定解的含義之一。

  這在前面已作過廣釋。現再作一簡略概述。

  在現相上,輪回與涅槃都是現法,有著它們各自的作用,輪回的現法産生痛苦,涅槃的現法産生安樂,前者是有爲緣起的現法,後者是無爲緣起的現法。但真正在本來究竟的勝義本體上觀察時,輪回、衆生與分別心是無生的大空性,涅槃、佛與佛智也是無生的大空性,都不存在堪忍、實有的本性。不管你了達與否,證悟與否,佛出世、傳法與否,這種基的究竟實相一點也沒改變。因此輪涅實際上沒有差別。

  龍樹菩薩的《緣起贊》,彌勒菩薩的《寶性論》、《現觀莊嚴論》以及密宗中的《桑布紮續》中都有完全相同的一頌:“此中無所遣、亦無少可立,于正性正觀,正見而解脫。”

  定解不能僅僅理解作見的定解,修、行、果也各有其定解。還有見的見定解、見的修定解、見的行定解、見的果定解。證果時不是另外有所得,現基的大清淨即是究竟的佛果。遠離了忽然的垢染,安住于這大清淨中即是佛智,以部分的智慧安住時爲道,雖沒有安住,但大清淨的本性絲毫未變,這就是基。基不能只被理解爲外境的法,道與果也不只是內有境的法,這叁者實爲一體。

  在顯宗中,初地菩薩入定時即見到並修行輪涅大平等的實相,到八地時在出定中也開始修大平等;在密宗中,《大幻化網根本續》等暫時宣說了一切諸法爲不了義的本尊;大圓滿竅訣部則直接宣說究竟的心性是大空性、大平等與大清淨。

  此處的定解是總集顯密精華無上竅訣的見解。正如法王所作的簡略科判中所說,這是“叁世如來的心要,顯密諸法甚深究竟的精華”。

  下面講在下根人面前此定解雖似相違,而實不違:

  此說殊勝定解者,未作舍立輪涅故,

  雖似相違而句義,不違諸道之關要。

  這個顯密最殊勝的定解,因爲沒有舍棄輪回、建立涅槃故,下根沒聞思觀察的人便覺得相違,但在已聞思、觀察了心的本性,或是獲得上師加持通達了心性的上根人面前,無論從文句,還是從意義上都不相違。而且這殊勝的定解還是顯宗、密宗修道成佛的關要,通達了這殊勝的定解,即可成佛;舍棄或未了達,則究竟涅槃聖城的城門緊閉,成佛無由。

  密宗大圓滿竅訣部中宣說諸法唯是覺空自生大智慧的光明,沒有實相與現相的區分,有些人就認爲在證悟之前也不需要遵循因果規律;又有些人認爲若有分別心的衆生是智慧圓滿的佛,則衆生不需要遣除業障、積累資糧;而且若衆生是佛,則顛倒了因果,因中應已有果,吃食物也等同于在吃糞便了。另外,衆生若是佛,則佛也應轉生于輪回,他們認爲衆生應是佛的因,而不應是佛。

  全知麥彭仁波切已在《他空獅吼論》、《如來總綱獅吼論總義》以及《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等論典中詳細地回答過這些疑問。

  從顯宗角度講,應分開究竟的實相勝義谛與暫時現相的世俗谛。在實相上衆生是佛,不需要取舍與清淨業障,暫時現相上有無明的垢染時應取舍善惡,舍棄垢染的輪回,追求清淨的涅槃,而密宗見解是直接建立在實相的高度上的,這時一切衆生都是佛,除此別無他佛,一切衆生的分別心之本性即是無生大清淨自然智慧的光明,除此再無其余佛智。故對衆生是佛提出疑問的人沒分清實相與現相,實際上它無有絲毫疑問之處。

  般若經典、獅子賢的《現觀莊嚴論釋》等對此作過很貼切的比喻:一件新衣服穿久了,有了汙漬,雖然其衣服的本性沒變,但已看不見衣服原來的顔色,這時便要清洗。如果垢染是衣服的本性,則根本不可能洗幹淨,如本來是黑色的烏鴉、木炭怎麼也不可能洗成白色,說衣服洗了可幹淨,也就意味衣服本體上本沒有垢染。同樣,無生的大空性、大清淨、大平等的究竟實相本來就沒有一絲垢染,暫時由無明與分別心産生的萬法就象日後沾上的汙漬,遮住了本來大空性、大光明的法身智慧,去掉垢染後,法身光明才會顯露出來。如果衆生本來是佛,就在現相上也不用修道,則衣服髒了,是否也不必要去洗了?

  全知麥彭仁波切還用了海螺的比喻:一個白色的海螺,沒眼病的人看到的是白色,但有眼病者看到的卻是黃色,無論看到了黃色、白色,海螺白色的本性依然沒變。如果因爲衆生本身處于究竟法界中,就不用修道淨除業障的話,則見到黃色海螺的病眼也用不著醫治了。

  又如在夢中…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