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圓滿的人是否不需學《時輪金剛》呢?答案當然不是。因爲《時輪金剛》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說的續典,當年蓮花生大師專門造過《時輪金剛》的注釋,以瑪哈約嘎爲主加以大圓滿竅訣部的觀點進行了解釋。按蓮花生大師的觀點去修,便已與大圓滿類似。全知麥彭仁波切也作過廣與略的兩種注釋。《時輪金剛》相對舊密宗來說,雖然側重于有功用的圓滿次第,對方便生的大清淨、大平等、大安樂的智慧只是約略地提及,但其方便生的智慧已與大圓滿智慧無二無別。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這裏以《時輪金剛》作比喻,說明大圓滿是九乘之巅,目的是爲了遣除部分新密宗弟子的疑惑,他們認爲大圓滿不是佛說的續部,也不是九乘之頂,故爾全知麥彭仁波切引用了他們所共許、新密宗中最了義的《時輪金剛》的大空性與方便雙運,來證明大圓滿是諸續之王,九乘之頂層。
又新密宗中有認爲大圓滿是智慧而不是乘,爲代表的是薩迦班智達。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明確指出:這是薩迦班智達爲相應弟子的不了義宣說,大圓滿不但是智慧 ,而且也是單獨的一乘。前面引述《般若攝頌》的教證說,乘有因乘與果乘兩種,見道、修道的智慧是因乘,無學道的智慧是果乘。所謂因乘也即是渡人的方便,所謂果乘也即是到達的目標。關于果乘,顯宗的《入中論》在最後也說:“故佛爲衆說,無等無別乘。”彌勒菩薩的《寶性論》以及顯宗了義的《妙法蓮華經》都講述了究竟唯是佛果一乘。修行大圓滿可以一生便證到普賢王如來果位,故是因乘,又是八乘的究竟,故是果乘。新舊密宗的究竟意趣完全一致,只是新密宗把密宗包括在大乘中,舊密宗著重、廣大地抉擇了究竟的大圓滿智慧,將其獨立于一般意義上的大乘之外,安立爲最無上的一乘。
無上續中第四灌,著重宣說此道智,
諸續密意之精華。
而無上大圓滿續中的第四灌頂,著重宣說了修道的智慧,這是諸續密意的精華所在。
“無上續”是指舊密宗六續中的最高大圓滿續。六續中的前叁續“事續”、“行續”、“瑜伽續”與新密宗中的前叁續一致,而舊密宗把四續中的無上瑜伽續又分爲瑪哈約嘎(父續)、阿努約嘎(母續)、阿底約嘎(無二續),故成爲六續。
無上續部有寶瓶、秘密、智慧、句義四種灌頂,“第四灌”即是指句義灌頂。舊密宗著重宣說的是方便生的智慧,並且是以部分的智慧直接安住而修。新密宗對第四灌也有宣說,但或是間接提到,或是略說,如《密集金剛》中以“第四灌智亦複然”簡略帶過,在修法上新密宗著重于方便功用方面的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這是新舊密宗的主要區別,也是舊密宗中“無上續中第四灌”是“諸續密意之精華”的原因所在。
在九乘佛法中,生、圓次第相對于大圓滿,猶如第七、八層樓相待于最高的第九層樓,也尚未圓滿究竟的佛智,新密宗與顯宗大乘更需要通達大圓滿智慧後方能圓滿成佛。其余諸乘雖然也有了義的宣說,但未經明說,故大圓滿是了義中的極了義。
這是全知麥彭仁波切主要依照榮素班智達的觀點而作的宣說。
下面用比喻進行說明:
如金十六煉極淨,余乘宗派經觀察,
越來越淨此究竟。
黃金經過十六次提煉後變得極爲純淨,無絲毫雜質。正如這樣,余下的八乘暫時在當機衆生面前各自是最殊勝最了義的,但是經過仔細觀察後,越往上面越來越清淨,最終到頂乘大圓滿時,便達到了最究竟處。
大圓滿中一切諸法在二谛中平等,都是無生的空性,下面八乘的一切功德在頂乘大圓滿中都已具足、圓滿。比如,小乘破有邊執著的人無我空性,大乘隨理唯識的遍計法空性,中觀自續派在勝義中一切都是空性,中觀應成派的諸法本來無生的大空性,外續部的究竟佛果基的本性爲無生的大空性都已包含在了大圓滿的自性大空性中,而各自的不了義均已遠離,如小乘認爲實有的無分微塵與刹那分別心,隨理唯識實有的依他起,自續派的分開二谛,應成派雖然已抉擇到了無生的大空性,但是對大平等、大清淨只是簡略地宣說,且對遠離四邊的大空性尚留有的空執,這些不足之處在大圓滿中都已不存在。又外續部在出定時將本尊與自己執著爲有好壞之分,入定時才與自身融爲一體,第七乘瑪哈約嘎與第八乘阿努約嘎著重于方便功用的生圓次第,這些觀待于大圓滿安住于勝義智慧的修法都還只是不了義修法。
大中觀、大手印法門在證悟之前也與大圓滿有很大的差別。大中觀是以伺察的分別心去相似修大空性,大手印的正行首先也以止的分別心相似而修勝義,最後産生勝義的智慧,大圓滿則是一開始直接以智慧而修。
對下面八乘抉擇得越廣、越細,就越會對頂乘大圓滿産生堅定不退的信心。
是故無垢智慧量,成立此義之理趣,
若思諸續密意疏,尤其法賢理觀察,
離魔成熟不奪智。
因此通過無垢智慧量的觀察,可以成立此大圓滿義爲最究竟無上的修法,是無學道如來所安住的境界。如果對續部,諸大成就者的注疏,如無垢光尊者的《四心滴》、《七寶藏》等,尤其是法賢尊者(榮素班智達)在《入大乘論》等論著中的論述,經過仔細觀察後,會遠離外、內魔的損害,相續中成熟穩定的、不爲外力所奪的大智慧。
抉擇大圓滿見的叁種無垢智慧是:諸佛菩薩的教量、作爲根據的理量、上師的竅訣量。
若有人說大圓滿不是佛所宣說,或不能去修,如果此人是聖者,則是以大悲心爲相應根器弟子的不了義宣說,如果尚未證悟,則無疑造下了墮入無間地獄或金剛地獄的因。因爲大圓滿不但是最無上的成佛捷徑,而且是佛親口所說,並且是龍欽繞降尊者、榮素班智達等大成就者以教理廣爲證明的。如果暫時不能理解,則應通過認真祈禱上師叁寶,在善知識面前聞思顯密的甚深經論,最後必然能夠理解接受。因此無論在何時何地,遇到何種違緣,都不能誹謗大圓滿法。
魔分外魔與內魔,外魔容易降伏,內魔從了義上講即有執著的分別心,大圓滿的徹卻(直斷),正是對治這內魔分別心最無上的方便。
“法賢”即榮素確讓的義譯,彌勒菩薩在《經觀莊嚴論》中曾對法賢作過授記。他的《入大乘論》與《黑蛇總綱論》抉擇了大圓滿爲九乘之巅。在《黑蛇總綱論》中,他以黑蛇爲比喻,論述了最了義的智慧是大圓滿的智慧。在《入大乘論》中,總結了大圓滿的八個不共特點,即諸續之王、顯密諸乘之頂、諸佛法之源、諸聖教之總疏、諸如來之捷徑大道、諸善逝之究竟密意、未來瑜伽士的修行大道、一切佛究竟圓滿的法身果。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以大圓滿觀點論述瑪哈約嘎時,也引用了上述八大特點中的六個。論中講述大圓滿的竅訣並不是有相壇城、手印等道續,而是在叁續中所述有佛有衆生之前不可思議的大空性與大光明雙運的基本性,以及安住于無取舍本來清淨勝義本性的修道,和證得了基本性的果,並且基道果無有任何差異。又道續分成十一續,每一續的最後都是以大圓滿殊勝的見、修而解釋,比如在手印、密咒品講沒有手中所結的手印、口中所念的咒語等等。理解了大圓滿後,便會産生堅定不退的信心,相續中會産生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的清淨安樂,這時的智慧比虛空還廣,比大海還深,已與文殊菩薩相同,不會退轉。
己叁、抉擇其義的宗派超勝一切道乘之理由
下面講大圓滿非心所的境界:
然而見之正行義,若以偏執現空等,
說爲心與心所境,則已非說宣說故,
智者密意皆相違。
然而若將大圓滿正行見的意義或偏執爲顯現,或偏執爲單空,或者認爲在究竟上還有堪忍的取和舍,或者認爲究竟法界中有個不可思議的本體,但又是實有法,可以用分別心了達,就如同外道不可思議的我一樣,或者認爲基本性的光明是第六意識中很細的心或心所的對境,這就把超離言思的大圓滿作了宣說,而與大圓滿在人間的初祖嘎繞多傑(極喜金剛)等諸大智者的密意完全相違了。
在顯宗了義經典與密宗續部中,都論述了究竟境界不可思議,如般若經典中說“不可言思智慧到彼岸”,其余經續中也說“各別自證智慧之行境”,也即勝義本性是自證智慧境界,而遠非分別心所能了達。
少數人學了大圓滿後,認爲自己已經産生了大圓滿正見,因而心中生起傲慢,這正表明他沒有産生大圓滿的正見,因爲大圓滿一開始便已是以部分的智慧去契入,已遠離了這些庸俗分別念,另外若自知未産生正見而自謂已産生,則根本戒都會因此而違犯。
下面解釋大圓滿非心與心所的對境的理由:
由于阿底約嘎者,現空不可思議智,
是故唯離不淨心。
由于阿底約嘎(大圓滿的梵語音譯,意譯即明點瑜伽)是顯現與空性都遠離了四邊、八戲,是本來的大清淨與大平等雙運的大圓滿本性,這在凡夫分別心面前成了不可思議的智慧,因此可以說它只是遠離了凡夫不清淨的分別心與心所。
接下來介紹大圓滿的徹卻(直斷)與妥嘎(頓超)的修法:
于此分二直斷見,抉擇本淨之空分,
光明頓超能抉擇,自成身智之自性,
深解內明童瓶身。
大圓滿極密部又分二個部分:一是直斷見,抉擇的是萬法本來清淨的空性方面;二是光明頓超部分,抉擇的是五身與五智的自性方面,而能對內明童瓶身産生深刻的信解。
大圓滿分外內密的心部、界部、竅訣部叁部。竅訣部又分爲外、內、密、極密四部。頌詞中的“此”即是指竅訣部中的極密部。
“于此分二”,極密部又分爲徹卻(直斷)與妥嘎(光明頓超)兩種。其中直斷見側重于抉擇心的本性中本來清淨的大空性方面,直斷中“直”的意思不是將來,而是在現在安住于大圓滿心的本性當下,就直接斷除二取執著的分別心,安住在無生的明空大雙運中。如果對大空性沒有疑惑,以智慧穩定…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