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谛觀緣起法 性空無煩惱▪P2

  ..續本文上一頁六意識在起作用,這第六意識,分別啊,分別分別, 我喜歡把它比喻成什麼呢,像一個遊泳的人一樣,在水裏遊,始終這個肢體在水裏遊,變幻著姿勢。我們思想就象那個一樣,變來變去,變來變去。修行人呢,要把它放松,放松,不要變,要讓它浮在水面。原來所有它腿能變、腳能變、手能變的就是這個身體,這個身體的根就是第七意識,第七意識靜靜地、靜靜地在那邊的時候,讓這個生命,這個身體跟水,跟這世界連成一體,這就進入第八意識了,第八意識的狀態。

  我們網站上有部視頻《大腦的奧秘》,是一個美國的腦科學家,一個女的講的一段,是關于她自己腦中風。腦中風,當那個的時候她也有點怕,因爲她是腦專家嘛,這個現象好象是腦中風的現象。接下來她想,我是研究腦的,現在這個在我身上發生了,那太好了,我來研究研究這到底怎麼個現象,她這時候就用心記下當時的狀況。她分別的那半邊腦開始腦溢血,工作停下來的時候,另半邊腦的功能還存在。這時候她就發現太奇妙了,原來整個生命都跟宇宙是連成一體的。

  其實這個腦科學家告訴我們,我們的左右大腦,一個其實就是直觀的,這個生命跟天地就是一體的,另一半邊的大腦是邏輯的,它就讓你跟天地之間不一樣,你就是你。我們現在所發展的就是那邊,分別心的這一邊大腦,其實這個已經就偏掉了。你想,那這個腦把它關閉掉行不行呢?關閉掉其實也不行,關閉掉它就是一種混沌的狀態,它這個大腦讓你生命感覺一種混沌的狀態,就是說它會散亂掉,它會迷失在那個混沌的狀態裏。

  那我們修行,我們人怎麼用左右大腦呢?就是要讓它分別心停在另一半大腦的跟天地同體的感覺裏,這個同體的感覺要通過理智來固定它,這個是對的。要通過分別心,就是左大腦的分別心是來保護右大腦的,右大腦的這個,跟天地一體的呢,正好讓我們這個生命處在最佳狀態裏。這個道家裏面修行叫“抱樸守一 ”,這邊的大腦它就是跟宇宙是同一體的,它很敏感地感受到生命不是孤獨的,生命本身就是大腦裏面的一個能量源,所以色、受、想、行,這個行陰裏面,就是說我們平時這個行陰,就變成了無常,變成了社會的變幻,種種的變幻。但是按照法裏面的話,這個行陰就變成了灌頂和加持。密宗就是說,它修行如果安住在這個行的裏面的話,那就可以進入灌頂位,那你這個單體生命在這整個宇宙裏面,你跟宇宙連接的時候,那充電是很快的,所以這樣子的充電方式,我們的腦細胞蘇醒是很快的,叫無上正等正覺。什麼叫無上正等正覺,正等正覺就是本有的開發了,百分之百的腦細胞,這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我們現在沈睡著,百分之九十八的腦細胞沈睡著,就是因爲沒有這個能量。然後有一點能量都用在分別心上,有一點能量都這樣耗掉了,然後一直就是個窮光蛋,我們是能量的一個窮光蛋。所以我們修行人就是要安貧守道,就是說把生命的價值觀,最重要的安住在這裏。所以你看小乘的修法證阿羅漢,那個大乘的修法,大乘菩薩,金剛乘的修法,比如說,安住在什麼樣子的修法裏面,多長時間可以成佛,某一種修法是十幾世,十六世,有一種是七世,有的是叁世,有的一世,一生就可以成佛。

  我剛才講的這個就是說,你生命就是安住在這左右大腦,它直接跟宇宙是同體的。但是如果沒有左大腦的分別,安住在這個同體裏面它也是混沌的,它也得不到受用的,就象一個石頭放在那,它也是跟宇宙同體的,但是它並不知道這種同體是最好的狀態,這個邏輯思惟用在哪裏呢?要用在幫助,就是左腦和右腦相互,好象我們醫生看出我們每個生命體的DNA的螺旋增長一樣的。我們再用意識狀態,安住在這樣子的跟宇宙同體的一個生命,就是說它就也會形成,就是跟我們顯出來的DNA的那個旋轉一樣,我們這個生命也會跟那個合在一起了。

  那你看地藏菩薩兩邊的這個“唵嘛呢叭咪吽”,“唵嘛呢叭咪吽”就是我們生命最簡單的DNA的螺旋形式,所以地藏菩薩如果安住這個的話,那祂到哪兒,哪兒衆生就解脫,可以被祂超拔出來,那個力量非常非常強大的。

  我們現在這個生命是一個個體的,分別的意識占主流。那邊的呢,那邊的跟世界同體的,跟萬物同體的。有的人通過入定,比如說修行,抑製這個分別,把分別心放下、放下,放松、放松,然後讓另一邊大腦跟天地同體的越來越顯顯顯,讓我們感受到,在定當中感受到,確實是天地同體的,和萬物是一元的。所以我們爲什麼修行要培養一個,我們不殺生啊,這就是因爲那個生命就是我。爲什麼你會殺它,因爲我的觀念越強,爲了我,我要有營養,我所以才會吃它殺它,殺它吃它。這個我執越重,就是痛苦越深。

  修行啊柔軟,把心柔軟下來、柔軟下來,這個柔軟下來什麼呢?是要特別,比如說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或者對佛經的時候,自己打坐的時候,還要柔軟、柔軟、柔軟,柔軟到我都沒有掉了,這個沒有也象一道門一樣的,一下子進入到這道門裏來,這也叫修行的境界。人真的進到一個無我的狀態,是我們修行要努力的。你沒有嘗受過這個,好像你這生命沒有親自嘗過,唉!也確實可以無我,確實可以跟天地同體,甚至天地也沒有的,我師父跟我講,修行叁年不提一個天字,就能夠成就一樣。

  我想了很多年,爲什麼不提這個天,因爲我們的分別意識裏面才會有天地,當你真的跟天地同一體的時候,是沒有天地的感覺的,表現在生理上面,我們身體的感受就是什麼呢,當你的生命真的那樣的時候,你身體的脈跟天地宇宙通的,跟道家裏面講的那個大周天一樣。

  我們現在的脈都鎖住的,因爲我執、我執,越我執,這個脈越鎖住,能量就跟孤島一樣,越用越少。這世福報享完了,糟糕了,福祿壽就盡了。如果我們的這個脈跟天地能夠一體,甚至這個天地還是有生命性的,有一層天、二層天、叁層天,悟得高的話,過去修道說與天地同壽,死而不亡。我們講壽字嘛,這個壽字在《道德經》裏叫“死而不亡,謂之壽”。象我們師父他就修到這個,他雖然去世,我們認爲他去世,但是他還存在,好多人都看得見。

  這次到新加坡,法心在那,師父有話趕快帶給我。作爲我來說,我還是好像定在人間這道裏面一樣的。如果我要完全進入那種狀態的話,有時候也是可以的,弘揚佛法的這個力量有時候會強。但是我們要有個信心,我知道是這條路,像地藏菩薩也是嘛,“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你看諸佛祂已經成佛了,祂進入涅槃門,然後祂來衆生界,祂以另一種形式。連阿羅漢都是,最後祂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再不以這個肉身的形式來了。

  如果這些你能夠明白,你就知道佛教爲什麼要這樣,要你這樣,爲什麼叫小不忍則亂大謀,畢竟它是小事情嘛,那生意值多少錢嘛,你看破這個了,你覺得可笑,他把那個當天大的事。那對我們來說,我們心裏面有更高的價值觀念了,我生命要往哪個方面去發展。你談生意去了,但是你一邊在做,你智慧還是可以超越嘛,你對他們就是對他們的方法嘛,也可以隨時不做,都無所謂的,對不對,你可以隨時不做。

  我以前有一個想法就是說,這個錢,你能合理地賺來,哪怕把它燒掉都有功德的。爲什麼呢,因爲那些人,沒明白道理的人,錢到他手裏,他會做壞事啊,真的就是這樣。更何況比如說,你把這個錢賺來,你還能用這個錢回饋社會啊,促進一下社會良性的東西。這個社會就是這樣的,不要說你做好事了,我這錢賺來不去做那些好事,都給它燒掉都有功德。如果他品德很好,他多賺一點無所謂嘛。不好的,那你不要讓他,該賺多少就賺多少。但是這個賺,我前面講了,錢到你手裏只是,一、體現了你有福報,你有這個力量,錢到你手裏。要第二步走對了才真正又變成了你的福報。一個是福報顯現了錢,然後再把錢變成福報,把它變成福報那才是最重要的。

  有的很多人前世修的福報,會布施啊會什麼的,這一世有福報,但是他沒有用好這錢,反而這錢又變成他的罪業,這在社會上太多了,那種人,錢反而變害他的東西了。很多人就是這樣的,這世精進地修,又布施啊什麼什麼,真的不錯,換了一些福報。但是第二世他忘掉了,用那個福報又造了惡業,然後墮落得更深,佛經裏也講到過這些。甚至我們中國文化裏面都有講到,“天,欲以禍之,先以福之”。天要想害你的話,先給你福。“天,欲以福人,先以禍之。”天如果想救你的話,對你好的話,給你一點禍,讓你會很謹慎,對你是有好處的。

  像一般性人都認爲有個寺廟多好,做寺廟的主人——方丈多好,但印光大師說了,下地獄最快的就是做住持啊。所以曆代祖師一般性還不願做住持,像我師父以前都發誓不做住持。我師父做住持是七十歲了,硬被這些大和尚推啊、舉呀,才做的。否則在普陀山他早做方丈了,他第一個回普陀山的,政府也是先請他做方丈的。他就是記住,我不做方丈,所以他也不接法卷,他雖然修天臺宗的,已經是法師了,但是,別人把天臺宗法卷要傳給他,他不接,因爲我們佛教裏說接法卷以後就要做方丈,要做住持的。現在也是這樣,現在又恢複了,誰要做方丈,你沒法卷還不行的,是這樣的。那現在爲了做方丈去接法卷,他也沒學天臺宗,他接了一大票天臺宗的法卷,現在是這種情況。我師父學得很精通,已經是天臺宗法師了,他也不接法卷。

  甚至我們有時候發誓,下一世啊投胎在比較貧窮的家庭,也不要長得太好看,身體也不要太健康,發願這樣,確保自己的生命還是能夠比較低姿態,不會趾高氣揚的嘛,比較低姿態,這樣看問題才會有透晰度,腳步比較穩,這樣才會有很多的機遇,你會遇到佛法,然後就會很好的狀態。如果又有錢,長得又很漂亮,什麼條件都很好,身體又很好,你就是遇到佛法:才不需要,我需要佛法幹什麼。所以很多大德他轉世,包括藏傳佛教一些大德,他特意轉到窮的家,父母的品德很好,但不一定有錢,比較貧窮,一般的家庭裏,這樣他就會和別人一樣體驗人生,體驗種種的苦,生命爲什麼是這樣,生命的真谛在哪裏。一思惟這個,一遇到佛法“啪”就會接上了,因爲佛法就是講這些答案的。這樣的話他不會迷掉嘛,一接受到佛法,再好好地修。所以我們有時說富貴修道難,他已經是社會上層了,別人都仰視他,他不知道,不會去思惟人生甚深的那些道理,生命更長遠的道理。

  也就是說,你在生意場上,他們不是學佛的,你還可以以生意場的方式,但是內心你要知道,你要超越,你好象扮演那個角色一樣,那是過去你的角色嘛。

  信衆:現在懶得做了,不想做了。

  師父:如果比如說學佛,你換一個環境也行。

  信衆:有時候不做了吧,不做了幹什麼。

  師父:幹什麼,好的事情很多的。

  信衆;也可能是,現在想法和以前也不一樣,所以看問題也不一樣,煩惱就更多。

  師父:最主要有時候你自己境界提高了,你就覺得懶得跟這種人計較,爲了那種事還跟以前一樣跟他去較量、較勁,有時候也許就是這種狀態。過去陶淵明說的那樣,不願爲五鬥米爲小人折腰,對吧,不願跟他一般見識,跟他鬥。我覺也有這種,人境界不一樣。那反過來說,你知道學佛了,那這些衆生都會護著,這個職業很好的,其實本身這個職業你做好也是很好的,真的如果有煩惱,那要回光返照,煩惱其實不是別人給你的,就是你的認知,認知上有問題,通過佛法的智慧要來這樣觀照,然後超越它。

  整理:妙然 校對:慧修 編輯:德藏

  

《谛觀緣起法 性空無煩惱》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