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慧的人了,大智舍利弗,他幾歲的時候辯論,全印度就得第一名。舍利弗,七歲的小孩在玩,他們在搭臺,那臺搭的很高的。搭好了之後,這小孩子爬上去了,舍利弗爬上去了。人家說去去去,你小孩子怎麼上來了。他說你們這個幹嘛的。說辯論的。辯論的,那我也來辯論。說你小孩子辯什麼論啊。你讓我下去,那我辯輸了我下去嘛。
結果一辯論,別人輸了,別人一個一個都下去了,就他一個坐在上面,七歲就全印度出名了。十幾歲的時候他就有一百個學生了。祂有一百個學生,目犍連有一百個學生。有一天看到佛陀一位弟子在路上走路,那位弟子叫馬勝比丘,走路的時候,六根啊,我們講五官,五官非常的祥和,行爲特別的灑脫,他走的時候。
他的形象,他的神采把舍利弗給震住了,他覺得這個人怎麼修養這麼好啊!我們現在講起來有外交家的氣質,有學者的風度,他就是具他一身嘛。舍利佛說,你的老師是誰啊,你怎麼神采這麼好啊,這麼安詳啊!
他就說我的老師是瞿檀,這個瞿檀是我們釋迦牟尼佛的姓,我們一般尊稱叫釋迦牟尼,是釋迦族的聖者的意思。還有意思呢,就是寂寞能仁的意思。但是當時因爲佛陀剛成道,在世間大家還不知道祂,所以基本上都稱祂名字。比如說很多人喊我名字傳喜法師,早期別人喊我淨慶法師,現在喊我傳喜法師,假如以後知名度大了,別人喊慧日法師,對不對,有的人就甯波法師,有的人喊上海法師,我上海人嘛,不一樣的。或許在國際上有知名度,喊中國法師。
所以當時他喊瞿檀,我的師父瞿檀,我的老師是瞿檀。那你的老師教你什麼呢,是什麼學問教導你呢?他說我師父教導的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教導我們這個。現在從學術的角度上來看,這是非常偉大的,我們現在人都想不到這一點的。他有沒有講唯心第一性,有沒有講唯物第一性,有沒有天天糾結在唯物主義、唯心主義裏面,有沒有一直糾結在科學是什麼什麼,上帝是什麼什麼,有沒有糾結在這裏面?非常偉大的!
舍利佛尊者祂是大智者,祂一聽這個話,恍然大悟啊,我以前思維的全部被這個智慧的光明照耀了嘛。太偉大了,他就沈醉在那邊。馬勝比丘已經走過去了,他還沈醉在這裏面,一直回去還是這種喜悅。然後回去跟他媽媽說,他說我特別高興。
然後他就要來見佛陀,打聽到佛陀在哪裏就來見佛陀。聽到佛陀親自給他開示之後,恍然就破開了他所有的這種執著,知識的狹隘被打掉了,他生命進入前所未有的狀態,我們佛教叫入聖流,法眼淨。梵語叫什麼呢?斯陀含。斯陀含是印度梵語,中國的意思叫入聖流。他所進入的境界是什麼呢?叫法眼淨,法眼打開了。不是靠主觀的看問題,也不是靠片面的邏輯推理。
因爲邏輯肯定有一個相對的嘛,你有參照物,你才能有邏輯嘛。對不對。看火車一樣的,發現火車開了,原來不是,是對過的火車開了。這是相對的嘛。你的邏輯,你認爲自己的火車開了,你是因爲看到對面的火車在移動,以爲是你自己在移動,當它開掉你才知道,原來你的沒動,那列火車在動。那你這邏輯不是錯的啊。所以你的邏輯也是建立在一種相對的比較當中,有參照物的。但是如果連參照物的這個點都是虛假的,那你整個判斷體系不就崩解掉了,崩盤了。
就像我們現在這個經濟規律一樣,金融危機怎麼來的,就是因爲它GDP的支撐點是設在房地産上,房地産一崩了,整個金融體系就崩了。我們中國現在什麼打壓房價,房價壓不下去,就是因爲房地産是我們GDP增長的非常重要的支點。支柱性産業,對不對。我們的邏輯思維是建立在參照物上的,如果參照物就是虛幻的,那你的邏輯思維根本就是錯的嘛。
這一點用科學有沒有證明?科學已經證明了,你的感官是虛僞的。你對所謂的客觀,你反應的客觀世界的客觀,不是你眼睛所看到的就是你了解到的客觀,不是的。這是很狹隘的,你的感官也是很狹隘的。你的主體的感官是很狹隘的,你的感官所反應出的客觀也因爲你感官的狹隘性,所以客觀也是狹隘的。
所以佛一上來就打破了這一個,說諸法是因緣生,諸法是因緣滅。他也沒說諸法是對還是錯,沒有說。是因緣所生的,是因緣滅的,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這四句話,是舍利佛第一次聽到的佛的法。
你想想看我們二十一世紀了,我們所有各個學科的知識分子們,他們在研究的。他們一邊在研究,一邊他的生命,他研究在這裏面,同時他也迷惑在這裏面,所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以我們佛教佛陀偉大不偉大,是大革命家,祂真正地把人類解放出來。佛陀才是我們生命的解放者,解放我們的。
但是作爲我來說,我是佛弟子,我很慚愧啊,我佛經還沒讀好,還沒修好,革命尚未成功啊。所以我現在講也是很慚愧的。但是至少我知道這個方向是對的,這值得去探討,值得花一些生命的精力投資在裏面,不會被套牢。其他會套牢的,你錯誤的判定價值,你進去了會被套牢的。佛教這個不會被套牢的,佛教這個是解脫,解套。
我們生命六道輪回現象,這本身不是正確的結果,這是生命生生世世錯誤結果的積累,顯現了我們人現在個體和社會的現象。你現在開始學佛解套,解脫出來。所以學佛修行是解脫嘛,求解脫,求了脫生死。生死是一種低級現象,低級的現象,我們要從低級現象裏突破出來,突圍出來,所以叫生死大矣!中國古人的這句話,生死是最大的事情。生命當中你的終極目標是什麼?解決這個生死大事。因爲這個牢籠是與生俱來的,沒有人叛你罪,但你卻成爲一個罪人一樣,在生死的牢獄之中,一生下來你就得了一個絕症。
所以那個時候,舍利弗祂聽到佛陀在講,進入到法眼淨的時候,那就決定祂生命要追求這個了嘛。祂那時候才十六歲,祂就問佛陀,世尊,你能不能收我做弟子,我願意追隨你,我願意皈依佛,皈依您的方法,皈依您的智慧,我願意加入您的團體。這樣向佛來表態。
佛陀說善來比丘,須發自落,袈裟著身,成爲一個佛教徒了。然後同行的,祂以前有一百個學生嘛,他們說老師,印度第一大智者都跟著佛陀去了,那他們全部都追隨老師跟著佛陀了。
目犍連尊者聽到了,說我們兩個講好的,你遇到好老師要介紹給我的,你怎麼自己先跑來了。舍利弗說我實在等不及了,我聽聞到馬勝比丘的說法,身心一種極大的震撼啊,所以他等不及喊他朋友先來了。目犍連尊者想什麼樣的人值得你這麼崇拜啊。結果一見佛陀,幾句話一聽,他也得法眼淨,進入到那種智慧的狀態,打開了心靈的眼睛,法眼淨。
我們現在有沒有法眼,現在你聽這些,你在思維,在接受,那都是在靠法眼嘛。但是法的眼睛還沒有擦亮嘛。豁然擦亮的時候,進入這個狀態的時候那就叫法眼淨。我們現在法眼還在濁的狀態,法眼還不亮。講淨那就有個濁嘛,像舍利弗尊者他的經曆能啓迪我們。
所以現在我學佛也是,除了傳統的,比如說打坐啊,用無分別的狀態去體驗的時候,有時候我們解讀現代科學的時候就會發現,原來佛陀的那種思維方法,兩千多年前,像這次我去杭州講經,要講五部經,要准備五部。《彌陀經、《心經》、《金剛經》、《觀音菩薩普門品》、《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因爲這五部經都要准備嘛,給我們的演講時間只有十五分鍾,這十五分鍾怎麼把一部經給闡述完。
這時候我想到《金剛經》的時候,豁然覺得“金剛經、金剛經”,“金剛”那兩個字就不得了啊!你想想看,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這個名字是佛陀親自起的,不是後人拿來比喻的。須菩提問,世尊啊,何以名此經啊,就是您講的這段話起個什麼主題呢。佛陀講,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爲名。
金剛是什麼?金剛祂說堅固,自身很堅固。第二,很銳利,對別的來說它很銳利。第叁,它是光明的。來比喻什麼?比喻佛性。想想看,我們那個時候,兩千多年前那是青銅器時代,我們認爲那個時候人能有本事提出青銅,那已經是最高超的冶煉技術了嘛。但是這個經典叫金剛,我們現在還沒有幾個人知道金剛是什麼呢,對不對。你可以知道佛陀在那個時候,兩千五百年前,就能把“金剛”兩個字來比喻佛性,來比喻那個般若波羅蜜,你說多厲害。
般若波羅蜜是什麼不知道,那佛拿了一個東西讓你比。就好像我們現在去阿育王寺一樣,那個佛頂舍利。佛頂舍利有多大價值不知道,但是進那個門,寫了一張小紙,說宋朝的一個瓷碗現在都是國寶了,佛陀舍利在這邊,還了得啊!佛陀真身舍利啊,你說佛多慈悲啊!佛陀兩千叁百多年前就已經蹲點蹲在這裏,等著我們了。我們天天吃喝拉撒啊,衣食住行啊,覺得不得了了。佛陀多慈悲啊!
我們都自我主義嘛,世界圍著我轉,這種價值觀。你看佛陀多慈悲,兩千叁百多年前就來到我們甯波了。這地方每出現兩億人的地方,佛陀就到那邊蹲點。所以從這點上來說,我們佛教講隨緣隨緣,從這點上來說,佛這不是隨緣,佛是有計劃的,這個慈悲,不是說被動的慈悲,佛是主動的奉獻啊,有計劃的奉獻,知道嗎。
甯波建市才一千一百周年,七塔寺要比我們甯波市建市早一百多年。七塔寺建寺有一千二百二十五年的曆史了。天童寺更早,天童寺有一千七百年的曆史。阿育王寺比天童寺還早,比它早幾十年,也一千七百多年了。當時阿育王因爲出土了佛的舍利,佛舍利什麼時候來的?是阿育王時代就來到這個地方了。阿育王是什麼時代?是佛陀涅槃之後一百年。也就是說兩千叁百多年,將近兩千四百年的時候就來到我們這裏了。
我們這些人還沒來這裏投胎呢,佛陀早就在這裏等著我們了,居然你還沒去過,那你說是你對不起佛,還是佛對不起你,對不對。你還好,你是佛教徒,信佛的。世間上的人呢,佛教,好像佛對不起他似的,嗤之以鼻,從他嘴裏講出的佛教好像是貶義詞似的。那麼偉大慈悲的佛陀爲了救他,他還嗤之以鼻,多可笑啊你想。有時候真的悲哀知道嘛,不僅是可笑的問題,很悲哀的,生命很悲哀的。
不是沒有出路,生命不是沒有出路,佛等我們那麼久了,白娘子傳叫千年等一回,佛陀何止千年等一回啊,百千萬億年佛都在那等著、看著。阿彌陀佛形象你們有沒有注意啊,阿彌陀佛什麼形象?站在那邊,這個手捧著蓮花,這是准備好給我們的禮物,這個手長伸在那邊。伸著幹嘛的,這不是跟你化緣的,這叫接引,垂手接引啊!
垂手接引多久了?佛在《阿彌陀經》裏怎麼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十劫是什麼概念?十劫這地球不知道壞過多少次了,是宇宙的天文數字,知道嗎。佛已經覺悟這麼久了,在宇宙一直在打撈我們啊。竟然我們這些人漂泊著,也不發出SOS的信號。別人主動送上門來救我們,我們說你是誰,離我遠一點。
所以讀了佛經,說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好了,首先你讀到佛經,整個的視野就會打開。
信衆:像佛經那麼多,都看時間可能也不夠。
師父:你任意翻開哪部佛經都夠你震撼的。
信衆:也沒有像您這樣的老師,可以經常來指導我們。
師父:可以,這是我的職業,只要你喜歡,可以的。
信衆:還好,今天的收獲非常大。
師父:我這也是講講吧,消化啊、領會啊還是要靠你們的主觀能動性,我只是旁敲側擊嘛。我自己再說也沒學好嘛,希望沒有誤導你們。總的方向上就是建立佛教的一個理智的信仰吧。能夠信佛肯定是理智的,如果不信的話。有可能很多是主觀的,非理性化的。
信衆:還有就是觀音心咒是“嗡嘛尼呗咪吽”,我以前看過書說是關閉六道輪回,經常念這個的話,用什麼樣的心態,就念這幾個字麼,腦子裏要不要加些意念呢。
師父:也是有祈禱的意思,就好像是觀音菩薩給我們的救生船一樣。法就像船,救度我們出生死苦海的,所以觀音慈航嘛。觀音菩薩本身也像一艘船,觀音菩薩的法也像一艘船,救度我們這些在生死苦海當中的人。
你們皈依過了麼?我估計還沒皈依吧,門還沒入呢。一般性知識分子就容易犯這種錯誤,了解了解很懂,最後呢,我不是有信仰的,這不是自己抽自己嘴巴。再說佛教也不是讓你這樣的,那就落入兒戲了,這很神聖的。我們討論到現在,這都是非常神聖的問題。但是你說我沒皈依,那不是開玩笑嗎。
就好像到學校裏一樣,聽你課聽老半天了,我報名還沒報呢,還不算學生呢。那這老師是不是他的老師?嚴格意義上不算吧,他還沒報名過呢,他還不算你學校裏的學生呢,怎麼是你學生呢。他最多來旁聽旁聽。那特殊情況,學校裏是特殊情況才會有旁聽生吧,不是正常情況吧。正常情況肯定是學校的學生,哦,我是他的老師。你建立了義務,我是師,你是生,我有義務教你,你有義務被我教,我有義務監督你的學習成績。學習成績不好,你哪裏不好,我要追蹤你,掌控你的學習程度,對不對。如果旁聽,那沒有這個義務了。甚至如果不是旁聽,自己來那個的叫偷學,不合情不合理。皈依了,我跟你們講就很正常,因爲畢竟是很嚴肅的事情。
信衆:皈依哪個門,哪個宗派呢?
師父:沒有宗派,並不是像你讀書想象的那樣。包括我今天所講的,書上你讀過,但是沒有這樣理解的。如果那樣,那你還來皈依幹嘛,那你讀書就行了。解讀有不同的解讀的,正人說邪法,邪法也成正,佛法沒有什麼宗派的,你說你考到甯波大學去,就是甯波大學。
信衆:現在宗派觀念是不是在淡化?
師父:不是淡化,是我們誤解,我們不懂的人。
信衆:以前有個學者,他根據自己的價值觀,把佛教分了很多。因爲我讀的很多書上寫著佛教分爲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
師父:這是一種總結嘛,理論化的一種總結,是讓你學習,大家把那個當是實有的了。佛並沒有這樣分,也沒有固定的,也沒有說這個人生下來就讀小學一年級的。一年級、二年級、叁年級,是對整體的,一個系統教育的一部分。也不是說我是專門歸一年級的。你在某個階段讀一年級,但你要升爲二年級,不是我就是一年級,沒有一定的。作爲過去的人學習佛法,他的總結,他的認識,這只是他學習佛法過程當中,或許對別人學習佛法也有幫助作用。但不是實有的,不是哪個宗、哪個派。印光大師,你讀他的文鈔好了,他說過他是淨土宗祖師嗎?沒有這樣說過,那你們要這樣說,你們送我下地獄。就不承認這樣說法。
整理:妙就 善一 校對:慧修 編輯:德藏
《心靈探索》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