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問答(十七):請解釋“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衆中尊”的含義?
答:這是導師佛陀親口宣說的,是大小乘共同一致的皈依叁寶的誓言偈文。如《最無比經》中說:“佛告阿難,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淨信心,作如是言:今我某名,歸依于佛兩足中尊,歸依于法離欲中尊,歸依于僧諸衆中尊,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獲福無量。”又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中說:“時世尊告諸苾刍,但有人來,求出家者,當問諸難。若無障難者,然後與受叁歸,即令合掌胡跪,當自稱名,盡一形世,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衆中尊。後與受五學處、十戒、二百五十戒,廣如余說。”
“皈依佛,兩足尊”:就是在兩足尊的諸佛前作皈依。“兩足”指長有兩足的人類與天人。“尊”是殊勝的意思。佛陀度化的弟子雖然遍于凡夫的六道之中,但善根成熟的衆生主要是以善道中的人類與天人爲主,佛陀的十大名號之一的“天人師”,也是指佛陀是天人與人類的導師的意思。另外,在獲得了出世功德的四類聖者中,佛陀是聲聞阿羅漢、緣覺阿羅漢,以及菩薩這前叁類聖者的導師。由此可見佛陀是一切有情之中最爲殊勝的。
在念誦“皈依佛,兩足尊”的時候,就要以對偉大的導師佛陀無比殊勝的認識,立下在生生世世中都以佛陀爲自己唯一導師的誓願。
世間上的人,沒有經過理智、深入的觀察,會對他有限的視野中有力量的對象,生起類似皈依的心,比如天龍八部、邪魔外道、帝釋天、轉輪聖王等等,甚至會對暫時看起來神通廣大的官員、富商,或醫術高明的醫生等等也會生起明顯的依靠心裏,但是在發下了“皈依佛,兩足尊”的神聖誓願後,就會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任何情況,無論面對誰,都會明確地以人天導師佛陀爲唯一的皈依之處,而不可能對像上面說的那些對象生起一丁點的皈依心。
另外,衆生皈依的佛寶,不僅僅是大家熟知的悉達多太子修行成就後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而是包括了十方叁世的一切法、報、化叁身佛。諸佛從自利和他利的角度,分爲法身和色身;從自性、顯現以及種種化現利益的角度,可以分爲法報化叁身和自性身;在報身當中還可以分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中,一到七地的菩薩所見的,八到十地的菩薩所見的,十地金剛喻定顯現的,也都各不相同;在化身當中又可以分殊勝化身、種種化身和工巧化身等,都在因地最初是示現大慈大悲大願,中間行持六度萬行,最後成就自他二利圓滿的佛果。
“皈依法,離欲尊”:“欲”字從廣義來解釋,就是所有的煩惱障、所知障,凡是與無明挂鈎的,使衆生的心不調柔、不寂靜、不自在,與解脫、成佛修法不相應的粗細雜染法就叫做“欲”。“欲”的危害那麼嚴重,但是卻可以被法寶直接對治掉,而且法寶還能將“欲”連根拔起,徹底消除,因此,法寶是能離欲的最爲殊勝的方法。
皈依時,應立誓在今後生生世世中,學修的、護持的、傳播的、給衆生引導的,唯一就是導師佛陀宣說的黃金一樣純淨的妙法。
如果真正認識到了法寶的殊勝,就會對法寶生起無比的信心,就會對聞思修法寶的人生起極大的恭敬心,無論他是僧衆也好,在家人也好,哪怕是剛學法的小孩,只要在聞思修佛法,就都會生起極大的隨喜,會覺得他們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
要能解決現代人各種各樣的問題,最合適的就是佛法。所有世間上的知識,雖然有它們各自的優點,但是與清淨、深遠的佛法相比,就絲毫沒有值得贊歎之處,因爲它們都不能減輕痛苦、去除煩惱、消除業障、斷除無明、出離生死,科學再興盛,也不可能像佛法那樣完整、徹底地解決最與人們利益相關的生死大事。
“皈依僧,衆中尊”。僧人們和合共住,全心全意地投入在聞思修行離欲尊的法寶之中,因此他們産生的功德是世間上的人無法比擬的,他們的成就指日可待,因而成爲了世間上最稀有難得的人,他們組成的僧團,也成爲了世間上最爲殊勝、最有意義的團體。皈依僧衆,就是立誓今後以僧衆爲中心,圍繞在僧衆周圍,以他們爲自己修學的助伴,以此帶動自己對佛法的聞思修行,並盡量以僧衆的福田,來培植福德。
衆生皈依的是一切僧人形成的僧衆,因此僧衆只有一個,從大乘的皈依上來說,它包含了十方叁世的一切僧人,在末法時代,並不一定每位僧人都能在一切時候都如理地行持,但是要知道即使顯現上並不清淨的僧人,也是整個僧衆中的一員,因此凡是見有持出家相的,都應該因其是僧寶之一員而恭敬對待。在五濁惡世,凡能放下在家的生活,脫離生死輪回的紅塵,出家成爲清淨修行的僧衆中的一員,都非常地不容易,單這一點來說,就已經遠遠超過了在家人,而成爲人天的供養之處。
曆史上帝釋天、轉輪王、國王們都對僧衆恭敬頂禮,仲敦巴尊者是觀世音菩薩化現的居士身,但是對一切出家人,哪怕是小沙彌也要恭敬頂禮。
就像大家的家是固定的,父母是固定的那樣,衆生如理的皈依對境,也是固定的,那就是尊貴殊勝的叁寶。修行人每天都要皈依、供養、贊歎、隨念、感恩叁寶,叁寶弟子每天六次所作的皈依,就是念誦這叁句佛陀親口宣說的皈依誓言,並且凡是內道不共的一切善法,都必須要在皈依心的基礎上進行,這樣就會獲得叁寶的殊勝加被,並且形成今後生生世世中不離而隨學佛法僧叁寶的深厚善習,最後才能徹底地解決自他衆生的生死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