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作十法行,怎樣一步步地深入而到達究竟。
下面以公案證明對本經作十法行具有殊勝利益。
一、書寫
古代僧人德園曾經修建了一所園林。他在園林中栽種了楮樹,在楮樹周圍種上鮮花、香草。每一次,他都先行沐浴再進園林,用香水澆灌楮樹。楮樹長了叁年,香氣四處散發。後來他取楮樹造紙,用紙寫經,才寫幾行,字字都放光明。
經典是殊勝的境,爲了尊重法而精誠書寫經典,功德極大。尤其這部《普賢行願品》,字字承載著普賢願王的妙義。經文加持寫經人,寫經人又以誠心加持所寫經文,因緣聚合,令經文字字放光。寫經不同于一般的書寫,由發心和所緣境的不同,導致功德相差懸殊。
二、供養
僧人法誠在太原籃谷修建了一間華嚴堂,裏面畫了佛講《華嚴經》的七個處所和九次法會的圖像,並兼帶書寫《華嚴經》,專精地供養。常常有一些瑞鳥,形狀和顔色十分奇特,口銜鮮花飛進佛堂,旋繞供養。
叁、施他
僧彌伽多羅法師是獅子國證得叁果的聖人。有一年,他來到西太原寺,聽到僧衆正在讀誦《華嚴經》,忽然改變神色說:“我不知道此處也有大經!”然後合掌歡喜贊歎:“《華嚴經》功德難思難議,西域相傳有人稱贊此經,洗手的水沾到的蟲蟻,死後都升天界,何況受持、讀誦、思維、觀察?”
贊歎《華嚴經》的人,洗手水沾到螞蟻身上,都能讓螞蟻升天。可見法力不可思議。
四、聽聞
金剛菩薩說:“聽此法門,如一切智行所集福德。”(由如法地聽聞此法門,即獲得如同一切種智所集的福德。)
我們知道,緣一偈聖法作十法行,功德超過一切世間善根,而且,在十法行中以所緣聖法的高下、深淺不同,所獲得的功德也不同。這裏,普賢願王是含攝無量菩薩願的願海,願願稱法界心、極法界量,因此一經心目就獲得不可思議利益。
五、披讀
隋朝禅定寺的慧悟法師,平時受持《華嚴經》。他和一位受持《涅槃經》的僧人在終南山結伴隱居,住在山岩上以樹果爲食,各修法業。
後來有人請應供,兩人互相謙讓。齋主說:“恭請修持華嚴的慧悟和尚。”這樣慧悟就跟著齋主前去應供。實際上,來邀請的人是個山神。這次齋會有一千位阿羅漢應供,他們都推舉慧悟坐在首位。供齋結束,山神叫一個童子服侍慧悟和尚,童子當時就跳起來飛入和尚口中,和尚因此獲得了神通。
慧悟和尚回來取經本,告別同修後,在虛空中越走越高遠,最後消失在天際。
六、受持
有位辯才法師曾經隨裕法師學華嚴,很長時間沒有開悟。于是,他安住在一間淨室中專心用功。叁年後的某天夜晚,他夢見普賢菩薩指點,醒來就通達經義,像看鏡中自己的面部一樣清楚。
七、開演
北魏譯師勒那摩提叁藏是中印度人。他到中國後精通了漢語。在他講《華嚴經》期間,忽然來了一個人,手拿奏版,像是天官。這人對勒那叁藏說:天帝派我來請法師講《華嚴經》,都講[1]、維那[2]、梵呗[3]需要一起去。
勒那叁藏說:講完經再去可以嗎?使者同意。
講經完畢,勒那叁藏和都講等人忽然在法座上圓寂,大衆驚歎景仰不已。
華嚴宗叁祖法藏和尚,十七歲辭別父母入太白山求法。後來因爲母親生病,回家探親。當時,華嚴宗祖師智俨和尚在終南山邊上的雲華寺開講《華嚴經》。時至深夜,法藏大師忽然見一道神光照亮了佛寺屋宇,他知道裏面必有高人。天亮時遇上智俨和尚,就拜他爲師跟隨他學習,深入《華嚴》的甚深旨趣。
八、諷誦
古代甘肅平涼附近有位樊玄智,依止當時的杜順和尚持誦《華嚴經》。因爲誦經,口中多次得到舍利,前後共出現幾百粒。
九、思維
有位解脫和尚在五臺山的佛光寺修建了一座精舍。之後,安住在精舍中讀誦《華嚴經》,並依經法作佛光觀。他祈求文殊菩薩,文殊菩薩現身對他說:“你何必禮拜我?你應忏悔自責!”
後來他自行求法證悟無生,就想禮拜諸佛請諸佛印證。當時感得諸佛現身說偈:“諸佛寂滅甚深法,曠劫修行今乃得,若能開曉此法眼,一切諸佛皆隨喜。”(諸佛寂滅戲論的甚深妙法,經過長劫修行,今天終于得到了。若能開啓這甚深實相的法眼,一切諸佛都爲之歡喜。)他問:“諸佛寂滅之法,要怎樣宣講來教導衆生呢?”諸佛頓時隱沒不現,只聽見空中說:“方便智爲燈,照見心境界,欲究真實法,一切無所見。”
十、修習
僧人道英法師,安徽毫州人士。十二歲時,家人爲他成親。成家後,他和妻子同居了五年,不染世俗之事。後來因爲聽講《華嚴經》,出家到太行山的柏梯寺修習止觀。
有一年,久旱不雨,他專心講解《華嚴經》。講經期間,有兩個人從聽衆中走出來說:我們是海神,特來恭聽法師講經。他就命海神降雨,立即大雨滂沱。
隋朝靈幹法師開講《華嚴經》,住在興善寺,常作兜率觀和華嚴觀。到他臨終時,天上派天童下來接他往生。他沒有去,他說:“我的志願在毗盧遮那華藏世界。”
接著他見空中大水彌漫,水中充滿了蓮花。他欣喜說道:“果然滿我所願。”說完辭別同寺的童真法師,之後就往生了。
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衆生清淨願。
“誦”字代表十法行。普賢菩薩的行叫做普賢行,是具有種種廣大功德的行。希求成就普賢行的發願,叫做普賢行願。
普賢菩薩說:如果有人對這部普賢行的願文諷誦等,我說他以少分的善根能夠在一刹那間令一切行願都圓滿,令一切衆生所發的清淨善願都獲成就。
長行文講:“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谛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爲人說。是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
最後一句“成就衆生清淨願”,“衆生”包括自他,如果指自己,則是能成就自己的清淨願;如果指其他衆生,可解釋爲:以普賢行願的力量能在煩惱大苦海中拔濟衆生,把他們都接引到極樂世界,一旦往生極樂就能成就衆生所有的清淨願。清淨願就是與善法相應的願,揀除不清淨的惡願。往生極樂之後,以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一切暫時和究竟的善願、利益衆生、成就菩提的善願都能圓滿實現,所以說“成就衆生清淨願”。
有人問:怎麼可能“一念一切悉皆圓”呢?這要懂得圓頓教的特點。什麼是圓頓呢?就是在一念相應時一切都圓滿成就,好比染東西,一時間染缸裏所有的東西都染成了。由于我們的心性本具萬德,這個本有的性體就是諸佛的法身,所以在一念相應時就圓滿成就了。《淨土生無生論》說:“一真法界,即衆生本有心性,此之心性,具無量德。”“故衆生本有性體,即諸佛所證法身。”“而此心性,豎貫叁際,橫裹十虛,佛法、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圓成。”(“生法”指衆生的心。“正法、依法”指正報的法、依報的法,即情器諸法。)由于我們本是自性普賢,具足恒沙性德,所以能受持普賢行願,一念中就圓滿所有行願,絲毫沒有欠缺。
民國江味農居士往生前對道友蔡濟平最後留語說:“修持以普賢行願爲最要。”
清涼國師贊歎《普賢行願品》:“而爲華嚴關鍵,修行樞機;文約義豐,功高益廣;能簡能易,唯遠唯深;可贊可傳,可行可寶。”
[1] 都講:爲經論之講會中所設之職稱。講經采取一問一答方式,都講發問,後由講師詳加講解闡發。
[2] 維那:爲佛寺中統理僧衆進退威儀之職僧。
[3] 梵呗:依梵土曲譜詠唱經文,此處作掌理經文唱誦之職僧。
《普賢行願品講記(二十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