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講記(七)▪P2

  ..續本文上一頁際必分,是說一切聚合到了極點後,必然面臨分離的結局。衆生對自己貪愛的人,會産生出希望永遠和他在一起的願望,不願意分離。但是聚合是有爲法,因緣具足時才産生聚合,因緣消失時聚合就變成了分離。衆生聚合的因緣,主要就是衆生各自的業力和願力。比如中陰身投胎來做今世的子女,一方面是因爲業力比較接近,另一方面是因爲某一世的善心或惡心,而發下將來相遇的願望,這個願望在今世成熟後,你們就形成了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當時生起了善心的,今世關系就比較融洽,當時生起了惡心的,今世就矛盾沖突不斷。印光大師總結說:“子女有四因。一者報恩,二者報怨,叁者償債,四者討債。”就是說,來做子女的,總共有四種原因,有的是來報恩的,有的是來報怨的,有的是來還債的,有的則是來討債的。報恩、報怨,就是因爲往昔的發願,償債、還債,就是因爲當年的業力。而不管怎麼樣,只要衆生會合了,就必然注定會有分離,這是世間無常的自性決定了的。父母和子女,同樣都是受死主控製的人,在因緣消盡之後,必然有一方要首先離開,去往後世的。

  對聚合有貪愛,那麼在分離時就會感受痛苦,這就形成了輪回八苦中的愛別離苦。如果知道了分分合合是世間的無常自性之一,就不會爲聚合而高興,也不應當爲分離而傷心。並且在分分合合的同時,老苦、病苦,以及其他的苦,正在將衆生一步步地拖到死主面前。這才是衆生真正應該擔憂,並且應該馬上去對治的問題。

  合際必分法則,包含叁個要素,一是著重于觀察分離的角度,來教誡人們對子女斷憂;二是著重于觀察聚合的角度,來教誡人們對子女斷貪;叁是從著重于自己本人也終將與今世分離的角度,來教誡人們舍棄今世,前往靜處修行。

  子女是如此,其他如父母、兄弟姐妹、夫妻等等也都一樣,因爲凡夫對子女的貪執最深,如果對子女的貪執能夠減少、放下,那麼對其他親友的貪執也就更能減少、放下了。所以接下來聖天菩薩以子女爲例,從叁個角度來爲我們分析了合際必分的無常法則。

  首先,聖天菩薩所要宣說的是,世間凡夫不去考慮自己對死的畏懼,甚至連自己也要死都忘記了,因爲不死、不死的執著,把自己當做不會死的人一樣,他們只爲孩子等的死感到憂傷,這是不合理的。

  己一、由分離無常法則斷憂之方便

  設問:自己將要死去,當然是令人悲哀的,但是如果子女死了,帶來的是更大的傷痛,所以爲子女的死傷心,是正常的。

  汝應憂自死,何憂兒孫等,

  自過而責他,豈非所應呵。

  難詞釋義

  憂:憂是受心所的一種,《法蘊足論》中說:“謂心于違情之境,而受煎逼之憂,是名憂受。”這裏的憂自死,是爲自己將死而感到哀傷的意思。憂兒孫,在兒孫存活的時候,是爲兒孫擔憂,在兒孫死去後,是爲兒孫哀傷。

  等:包括父母、夫妻、兄弟姐妹等親友。

  自過:自己也存在著尚未解脫生死,被死主控製,還在耽著輪回,而應被聖者呵責的過失。

  責他,指說應爲其他人悲哀。

  頌文直解

  你應該感到悲哀的,是自己還處在死主的控製之中,而兒孫等親友的自性就是要無常分離的,爲何還爲他們的死而感到哀傷呢?如果自己已經超越了死,那麼對還被死主主宰著的人感到悲哀是合理的,但是自己被死主控製著,具有和他人一樣的過失,對于自己這個應該受呵責的悲哀之處,不去悲哀,反而說應該去悲哀他人應該受呵責的悲哀之處,你這樣難道不是應該被聖者所呵斥的嗎!因此,分離是無常之自性的緣故,爲他人悲哀不應理。

  釋義

  白發人送黑發人,這是凡夫難以承受的巨大悲傷。凡夫心中最記挂的,就是兒孫的事情,特別不能忍受的是兒孫的去世。有些人在親人去世之後,心裏很悲痛,嘴裏喊著“兒子啊”、“女兒啊”等等,哭得很厲害。但是如果仔細去觀察,他們覺得真正需要哀傷的,還是他們自己,因爲他們自己失去了親人,失去了他們的“我”所執著的東西,所以覺得自己非常地可憐,而並不是真正對亡者有慈心、有悲心、有感恩心,他們並沒有真正爲亡者的利益去考慮。那他們在爲什麼而哀傷呢,不斷地尋找下去的話,就會發現,哦,原來是因爲他們深受常有執著習氣的影響,對親友有一個特別貪愛的執著,這樣在親友分離的時候,就自然會産生愛別離的痛苦。

  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裏說:“若事尚可爲,雲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那些只是陷入到哀傷裏的人,第一對自己不利,因爲他們再再串習了常有執著,再再串習了貪愛,失去了做善法的機會。第二對亡者也不利,會增加亡者的執著和痛苦,障礙他們順利往生或者去往善趣。這就像一個人的兒子染上嚴重的傳染病去世了,這個人不去趕緊預防和治療,而只是抱著兒子的屍體哭泣,這樣只會讓自己也染上傳染病去世,這是很愚蠢的行爲。

  這樣觀察後,我們自己就會知道,放下對親友的執著,斷除與親友分離所産生的哀傷,這是對自己和親友都有利的做法,這是最合理的做法,是聖者們都會贊許的做法。

  而對念死無常已經串習成熟了的人,不會受常有執著的影響,不會産生這麼大的貪執。他首先在心裏有無常的定解,對衆生是“爲死故而生,隨他行本性”這個道理明白了之後,他們不但對自己沒有壽命長久的執著,而且對親友而言,即使在一天之中,父親啊、母親啊、姐姐啊、妹妹啊、哥哥啊、弟弟啊都同時死去,他也不會特別傷感。因爲他心裏對人終有一死、死無定期,以及死緣衆多等等叁根本、九因相的意義完全消化了、接受了,並且串習修行之後,就沒有什麼無常變化是他接受不了的了,而且他從親友的死之中,會警醒自己死主很快也要到來,從而更加精進地聞思修行。

  那如果不應該爲亡者悲哀,是不是就應該像冷血動物一樣,對親友沒有感情,漠不關心呢?冷漠當然根本不是佛弟子的發心。大家要知道,作爲一個佛弟子,從大乘的角度來說,對任何人都要有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像朗日唐巴尊者寫的《修心八頌》中說的那樣:“我于一切有情衆,視之尤勝如意寶,願成滿彼究竟利,恒常心懷珍愛情”;從二乘的角度來說,對有緣的衆生都會希望他們出離生死輪回;從人天乘的角度來說,至少也希望來世在善趣和他們相遇,繼續一起修善法,感受安樂的果。

  那麼對親友真正有悲愍心的人,他在親友還活著的時候呢,就會千方百計地勸導他們珍惜生命,珍惜暇滿人身,相信因果,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要斷惡修善,並且呢,要讓他們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甚至讓他們聞思修,徹底放下紅塵世間,一心趣入解脫法,或者讓他們做大丈夫,做弘法利生的事業。在親友去世的過程中,會開導他們放下今生,虔誠求生極樂世界。在親友去世後,會爲他放生、燃燈,想方設法超度。這才是對親友真正的關心。

  對于凡夫來說,子女是最大的貪執,如果說對子女死去的哀傷,也是沒有意義的話,那麼其他親友的死去,就更不應該哀傷了。

  月稱菩薩在本論的廣釋中說了這麼一個公案。以前印度的婢女頭上都要帶一個孔雀毛做成的標志。有一個婢女看到了別人頭上戴的這種標志,認出了那人就是一個婢女,但她忘記了自己頭上也戴了這樣一個標志,也是一個婢女。這就是凡夫的愚癡,只能發現外面的事情,不會發現自己身上的問題。

  因此要很坦然地接受無常觀,那些讓自己無意義地受苦,障礙精進修善法的事,以及對活著的人、對亡者都不利的事,都要斷除。對于親友,以及對那些有恩的、有緣的人,要讓他們如實觀修,如實坦然地面對無常,精進地斷除常有的執著,斷除散亂心,精進地斷惡行善,聞思修行。

  

《中觀四百論講記(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