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說“常倒”這個詞,很多人沒有把“倒”理解到位,導致口裏說著“常倒”,心裏卻還習慣性地把“常”當作是正確的,這樣對獲得法義的加持就産生了嚴重的障礙。其實看到這個“倒”,就要理解到像是一個在人頭朝下、腳朝上在看東西一樣,他所看到的所有東西都完全顛倒了,如果對此沒有體會,大家可以去靠著牆,倒過來試一試,這樣對“倒”這個詞的理解才能到位。這樣將詞和它的原意一一對應了之後,就知道了這個詞的深度,也會發現自己常執的錯誤程度。這樣當認爲自己還不會死,自己的青春、健康、財富等等還會繼續保持的時候,就能知道自己是在以顛倒黑白的方式看問題了。
再比如說,還有人認爲“生”和“存活”是和死完全相反的階段,因此有些人生日到了的時候,還想著要高高興興地去慶祝生日。其實這說明對“爲死故而生,隨他行本性”理解得不夠透徹,“生”和“存活”的吉祥含義,是第六意識作意出來的倒世俗,是完全錯誤的。凡夫總覺得“生”和“存活”帶來了生機和活力,能夠將死的哀傷和絕望隔離得遠遠的,但是它們不但沒有隔離開,恰恰是它們帶來了死。因爲凡夫所謂的活,就是被老、病、衰等苦控製,並一步步帶到死這個不吉祥的目的地的過程,所以它就是死的前奏,是死的准備階段,沒有別的價值。因此到了生日,就應該提醒自己,正是常倒等的執著,才使自己不斷在輪回中投生,因此生日那天要串習無常修法,才是有意義的事。
第二、學修要結合自相續。
大家知道,一切經論法寶的聖言,都是讓衆生進行修行的教授。既然是關于修行的教授,學習時就必須要結合自相續,這樣才能真正理解這些教授,運用這些教授。這就需要善于反思,善于發現自己的問題。
經論中要麼是從反面來指出、斷除凡夫的缺點,要麼是從正面來傳授正見,因此,反思也同樣要從正反兩方面進行。
(一)反思自己的缺點。當經論中指出凡夫缺點的時候,就要反思這類缺點在自己身上是否也存在?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存在的?並且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比如這一品的品名是“破常執品”,那就首先要反思自己心中有哪些常執?自己把它們執著爲常有的理由是什麼?本論的偈頌,是聖天菩薩根據衆生的未知、邪知和疑惑來展開的,這從偈頌之前的設問可以明顯看出來。根據設問,就應該反問自己的內心,是否也存在著這些問題?爲什麼會産生這些問題?這樣就爲學習偈頌做了准備。在學習偈頌時,也要結合自相續進行反思。
比如在學習“只顧未來利,不顧生命盡,誰說自賣身,稱汝爲智者”時,就要反思自己對今世未來的計劃是什麼?爲什麼有那樣的計劃?自己有沒有認識到生命正在耗盡?爲什麼沒有考慮到?自己是否正在自賣自己的人身?自己是否承認這是愚癡的事情?爲什麼自己會做這樣愚癡的事情?又比如在學習“何故自爲質,造作諸惡業,汝定如智者,對我已離染”的時候,反思自己有沒有在造惡業?是否認識到了這是在將自己作爲後世異熟痛苦的抵押品?這樣是否是一種魯莽的做法?自己原先爲什麼沒有考慮到後世的安危,而放縱了自己的身口意叁門?
(二)檢驗自己的見解。當經論在作正面傳授的時候,要先來檢驗自己的心中,對相關的內容持有什麼樣的見解?以及爲什麼有那樣的見解?這樣才能更有針對性地接受教導。比如學修“爲死故而生,隨他行本性,現見是爲死,非是爲存活”這個偈頌,就要結合講記,來反思自己認爲生的目的是什麼?是爲了成家立業、爲了享受生活的美好等等的存活,還是爲了最終難以逃避的死?自己那樣想的理由是什麼?另外,存活的世俗本性是什麼?是及時行樂、創造美好的未來等等吉祥的過程呢?還是在老苦、病苦的驅趕下,奔向死的不吉祥過程?還有,現見到的各種現象,是在增上衆生的健康、長壽等現世的安樂,還是在爲死做准備工作?
所以這個偈頌,爲我們開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大智慧,非常有力量,非常有加持,足可以讓我們走向解脫道精進聞思修。現在大家學的法,說多確實不多,相比于精通經律論叁藏的叁藏法師,學得當然很少,佛陀宣說的初轉*輪、二轉*輪、叁轉*輪的教典很多都沒有學過。但是說少也已經不少,一年到頭每個星期都不間斷地在學一些、看一些、念一些咒等等。如果沒有將佛法和自相續結合,心裏就會不踏實,而如果和自相續結合了,效果就會非常好。而且這樣在內心中還會真正認識到,無量無邊的佛菩薩度化衆生唯一的方法,就是廣轉*輪,讓衆生聞思修佛法,並且會感覺到上師和佛菩薩真正是導師,加持非常大,恩德也非常大。
第叁、學修時要如理觀察
佛法的智慧,都是對萬法進行如理觀察的必然結果。而凡夫的愚癡,都是未對萬法進行如理觀察的結果。因此學習時,要抓住如理觀察這個核心。
如理觀察,要抓住叁個要點:觀察的內容、觀察的視野、觀察的方法。
(一)觀察的內容
觀察的內容必須要確定,並且在思維和研討中不輕易變換,否則就會像猴子掰玉米那樣,忙碌半天,而仍然一事無成。
(二)觀察的視野
如果觀察的視野越開闊,那麼看到的現象就越接近事實,得出的結論就越正確。比如,如果能用宿命通,或者借助比量推理,觀察到前世,那麼就可以消除常見和斷見。又比如,如果能觀察到橫遍十方的無數衆生,在輪回中互相之間結成過親友和怨敵,那麼對衆生的平等舍心就自然能夠生起。
在世俗谛中,世間是豎窮叁際、橫遍十方的,因此對世間事物的觀察,也應該放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才符合世俗真相。凡夫的視野狹小,通常只看到眼前的這段非常短暫的時間,並且想當然地認爲,眼前的狀態,是會一直延伸,不會改變的,雖然他一直見到的,都是無常遷變,也隱隱地知道,自己不可能萬壽無疆,但是這種無常的智慧,幾乎沒有在他心裏産生過作用。這就是一般凡夫常執的表現。
如果將輪回比喻成一條長河,衆生比喻成河水,那麼河水是不會停留的,是注定不斷流下去的,後面的河道,是不可能和當前是一樣的。但是有常執的衆生,會産生一種錯覺,會覺得眼前的會延續到永遠,這相當于把某一段流經的河道,當作了全部的河道一樣,這種錯誤,是非常明顯的。比如,現在自己還“活著”,就想當然地認爲自己會一直活下去,雖然他也知道人總歸是要死的,也看到周圍的人在不斷地死去,但是這種理智很少發揮作用,很少能讓他把自己和死聯系在一起。即使已經是風燭殘年的老年人、已經是奄奄一息的垂危病人,也還是想當然地認爲,眼前這種日子雖然不理想,但還是會繼續下去的。這就是非常主觀、愚蠢地將眼前的感受執爲常有的顛倒常執。
因爲凡夫想當然地認爲現在的狀態會延續,所以就沒有後顧之憂,覺得自己很安全,因此就會去追求各種欲樂,浪費難得的人身。這樣當死真的來臨,眼前的狀態無法再持續下去的時候,他就會充滿驚恐,並且手忙腳亂,但這時已經來不及了,只好隨業風漂泊去了。
我們再來看這兩句:“爲死故而生,隨他行本性”。很多人只看當前,認爲死主只在今世的最後時刻出現,現在還沒有出現,所以死主就被忽視了。但是如果眼光放遠,預見到此生的死,那麼偈頌的意思就比較明顯地呈現在心裏了。如果眼光再放遠,以整個輪回爲背景來看,那麼更加可以見到在人道中,衆生“存活”的時間非常短暫,才剛出生爲人,很快就被老、苦、衰等驅向死亡,結束了一期生命;與此相反的是,在地獄之中,衆生的壽命就非常長,地獄衆生的出生,就是爲了漫長時間的受苦,而不僅僅是爲了死。
如果從無量衆生的角度,看到所有衆生在人道中都是“爲死故而生”,那麼這種規律就可以更加明顯地見到了。所以可以很明顯地看到“爲死故而生,隨他行本性”的現象。
再來看“若有叁世主,自死無教者,彼猶安然睡,有誰暴于彼”。如果也從縱向的時間和橫向的無量衆生上看,那麼死主作爲叁世主的地位,和無教者的特點,就更顯得一清二楚。這樣安然而睡的愚蠢也就更加明顯。
(叁)觀察的方法
觀察的方法,總的來說,就是觀察緣起。緣起是一切有爲法最根本的規律,抓住這個規律,就能找到有爲法的真相。
具體來說,在學習的時候,法義中提到的每個要點、每個名相,都要對它們的前因後果去深入地作一番思維,這樣就能對它們有全面、正確的認識,也能對它們所表達的完整法義,有全面、正確的認識。
我們還是拿“爲死故而生,隨他行本性,現見是爲死,非是爲存活”這一頌來舉例說明。在這一頌裏,就要對生、死、隨他行這叁點的前因後果理解出來。先來看“爲死故而生”。生是死的前提條件,有生才有死,而死是生的最終結果,無論經過怎樣的“存活”過程,最終無一例外都是死。從觀察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就可以發現“生”的使命,就是最終赴死。再來看“隨他行本性”,老、病、衰等苦會産生什麼作用呢?它們的作用,就是使人的生命力減弱,這樣死亡就更加接近了,所以說“存活”本性,就是隨他行。
《中觀四百論講記(十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