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講記(十叁)▪P2

  ..續本文上一頁:“汝何重稀者,多者何不畏。”

  每個人都可以對照一下自己這輩子的經曆,看看你付出的努力有多少,得到的快樂又有多少,就可以明白苦多樂少的這個事實。

  快樂並不是想要就能得到的,因爲快樂被別的因緣控製,所以不可能如欲獲得,而人們對這個快樂卻很重視。那麼痛苦呢,它不需要受其他的因緣控製,完全受它自己的因緣控製,因此很容易得到,但是愚癡的人們,卻並不對它畏懼。快樂因爲稀少,又是人們所希求的,所以人們拼命去追求它。那麼對于那麼多的痛苦,又爲什麼不害怕呢?

  月稱菩薩說到:比如有人挖了一個洞,去偷國王寶庫裏的珍寶。但是因爲寶庫戒備森嚴,不但珍寶沒得到,反而還受到了嚴厲的懲罰,遭受難忍之苦。

  這裏國王的寶庫,比喻快樂並不屬于自身;有人去偷寶,比喻世人想把不屬于自身的快樂占爲己有;挖洞比喻追求快樂非常辛苦;寶庫戒備森嚴比喻要獲得快樂非常危險,要付出很大代價;最後沒得到珍寶,反而還受到嚴厲的懲罰,比喻世人追求快樂最後都會失敗,並且會以此帶來更多的痛苦。

  下面聖天菩薩進一步指出身體是痛苦的盟友,所以應該放棄。

  已得安樂身,反成衆苦器,

  重身與重怨,二者實相同。

  頌文直解

  如是把苦耽著爲快樂,純粹是一種顛倒,因爲似乎已經得到了安樂的身體,其自性反而成爲了衆苦之器。所以愛重自己的身體與愛重怨敵,這兩者實際是相同的,因爲它們在産生苦這一點上,毫無差別。

  釋義

  這個業報身如果受到精心的照顧,會變得很嬌氣,一點點的痛苦,都難以忍受,就像一片嫩葉會被火焰灼傷一樣。但是一直在勞作的人,反而能承受比較多的苦。因此,安樂越大,反而更會使得痛苦增加。正因爲這樣,所以聖天菩薩說:“重身與重怨,二者實相同。”就是說,對于一個沒有擺脫痛苦的人來說,他的身體和他的仇人是沒有任何區別的,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它們都是導致痛苦之因。

  《四百論廣釋》中說:在一個炎熱的夏天,正午時分,一個人很舒服地躺在馬車上睡覺。路過的國王看到後,覺得他很可憐,于是給他了很多幫助。後來,當這個人習慣了享受之後,即使躺在柔軟的墊子上,只要有一顆芥子碰到了他,他就覺得難受,無法入睡。所以在舒適環境中長大的人也是這樣的,身體越是享受五塵的外境,就越加變成苦的容器了。

  所以說人的身體,越享受就越嬌貴,越嬌貴就越會痛苦。就像林黛玉的身體,享盡榮華富貴,卻越來越虛弱,最後弱不禁風;而劉姥姥的身體,因爲要下地幹很多粗活,反而身子骨很硬朗。以前吃不飽的時候,人們很希望能有東西吃,現在條件改善了,可以吃飽了,很多人又因爲吃得太多、太好了,擔心體重超標,擔心産生高血壓、脂肪肝等病,不得不進行節食,被迫進行各種體育鍛煉,這就是身體的這個特性造成的。這就像農夫與蛇的故事一樣,身體就是那條會反咬一口的蛇,越愛重它,它反而越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和痛苦。

  所以這揭示了一個矛盾的現象,那就是人們努力掙錢,目的是爲了能使身體得到享受,但是業力形成的業報身,卻又沒有福報享受,享受之後就會帶來疾病等各種障礙,那麼,大家是否應該把聞思修佛法放棄掉,而只去努力工作、掙錢呢?

  當年我剛到學院的時候,聽到法王上師講法時說:“我很厭離這個如幻的、向四大借用來的身體。”那時我還出家不久,不明白上師爲什麼說討厭這個身體,當時想:如果身體是讓人討厭的話,那應該扔掉才對啊,那又怎麼能扔掉這個身體呢?但是扔也扔不掉啊。後來學到身體是苦器的時候,才明白,原來上師是爲了讓我們明了自己的身體是一個有漏的苦器,讓我們放棄對身體的貪執。

  苦器,就是佛經裏經常說的“純大苦聚”。大家只要如實按照因緣去觀察這個身體,就能發現這個身體,確確實實就是純大苦聚,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老子在《道德經》中也說:“吾有大患,爲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前面還提到過,這個身體,甚至比仇人對自己帶來的危害還要大。如果大家現在對身體還抱有很大的希望,很執著,放不下的話,那就要靜下來,好好思考一下了。在這個苦器裏,人所想象出來的樂,怎麼可能存在呢?又怎麼可能得到呢?大家的這些希望,都是必定要落空的。

  在《阿含經》中,導師佛陀作了很多關于厭離身體的珍貴開示。比如《雜阿含經》第一卷的第5經中說:“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于色愛喜者,則于苦愛喜。于苦愛喜者,則于苦不得解脫、不明、不離欲。如是受、想、行、識愛喜者,則愛喜苦。愛喜苦者,則于苦不得解脫。”

  導師佛陀說:貪愛、喜歡身體上的色蘊,實際上就是貪愛、喜歡著苦,這樣不會解脫苦,不會明了苦,不會離開對苦的貪欲。其他的四蘊,也完全是一樣的道理。

  那麼如何能夠更有效地斷除對身體的貪愛呢?《雜阿含經》第一卷第22經中,導師佛陀就教導了用無常觀的方便,來消除對身體的貪愛。

  當時有一個比丘來請問世尊,如何使心得善解脫。世尊教導他說:“當觀知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正觀無常已,色愛即除。色愛除已,心善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正觀無常已,識愛即除。識愛除已,我說心善解脫。”

  導師佛陀的意思是說,對于五蘊要進行裏裏外外、粗粗細細仔細的觀察,要一直觀察到它們時時刻刻在無常遷變,這樣對身體的貪愛就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心就獲得了自由。心獲得了自由後,就爲斷除我執等更深的修法做好了准備。

  這位比丘,在聽了佛陀的教導後,接下來“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心善解脫,成阿羅漢。”佛陀住世時的比丘,在聽受了教言後,都如獲至寶,認認真真地去修持。這位比丘按照佛陀的教言修持後,得到了真實的利益,證得了聖者阿羅漢的果位,這確實很殊勝,很值得隨喜和羨慕啊!《涅槃經》中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這種無爲法中的寂滅妙樂,才是無漏的樂、真實的樂、不會變壞的樂,這種妙樂,是叁界生滅法中的有漏安樂根本沒法相比的。如果大家在命終時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麼也能立刻感受到這種妙樂。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其中第叁十九條就是:“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所以真正想求得安樂,並且以最快時間求得安樂的人,不必要花很多心思去創業,不必要辛辛苦苦去上班,也不應該去貪圖各種的名聞利養,而是應該踏實增上信願行,這樣沒過幾年,最多也就幾十年之後,大家就能獲得這種殊勝的妙樂了。如果以後證得了般若大空性,成就了大乘的佛果,那麼那種妙樂,則更加是不可思議的大樂了。大家只要認識到真正的安樂在哪裏,然後放下對有漏業報身體的貪執,立下往生極樂世界等的志願,再像這位比丘那樣,“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地修行,就一定能夠成就真正的安樂。

  

《中觀四百論講記(十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