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致志于聞思修行,但爲什麼這少部分的出家人,還是在買高檔的手機、相機,談論著世間的話題,向往著過更舒服的生活?除了沒有認識到死亡無常等之外,就是沒有認識到生活實際是有損的,反而還認爲生活中有樂,生活對自己有利,自己能夠從生活中得到幸福、受用,得到好處。這樣就顛倒了苦樂,完全違背了事實,是最爲愚癡的想法了。可見認識到輪回與當前生活的“損”非常重要。
所以啊,一個人修行的好壞,就取決于他的見解。如果一個人品行不錯,各方面都很如法,但是沒有串習過諸行無常、有漏皆苦等正見的話,那他就不大可能厭離輪回,不大可能精進修行。而如果一個人品行不端,但是他聽聞了這樣的無常、苦的教言後,認真地思維了,自動去串習了,那麼他的行爲將發生巨大的轉變。在別人眼裏,他之後的所作所爲,就如同高僧大德一樣,處處表現出難行能行、精進、慈悲、智慧等特點,因此大家會覺得非常了不起。但是在他自己看來,這又有什麼難的,又有什麼了不起的呢?他只是轉變了見解,認清了道理,爲了不讓自己以後吃更大的苦,不讓自己一直墮入在危險的境地,而自自然然地做的行爲而已,這是每個有理智的人,都會做的事情。而別人的放逸和散亂,在他看來,反倒對自己一點也不愛惜,一點也不負責任,是一種非常不可理喻,非常愚笨的行爲。
第二品小結
第一品“破常執品”在最後開示隨念無常的殊勝利益時說:“若誰有此念,思我定當死,彼已舍貪故,于死更何畏。”真正修好了無常觀的人,不會再對有漏身體以及欲塵産生貪執。但是衆生的叁有習氣非常地深,不容易一下子修好無常觀,斷除貪執,所以本品就進一步引導大家修行直接斷除樂顛倒執著的瑜伽修法。
真正進入到名言真實谛的時候,可以發現將純是苦器的有漏業報身執著爲樂,是完全顛倒的執著。這和將無常執著爲常、不淨執著爲淨、無我執著爲我一樣,都是需要對治的顛倒執著。但是衆生以堅固的習氣,把第六意識的這種顛倒執著當成正量,以此把自己的見解判斷爲是正確的,所以如果不通過深入的聞思修行,是不大有希望對治掉這種顛倒執著的。
學習這一品時,最重要的是觀察自己身上的叁苦和八苦,同時也要仔細觀察別人,乃至于旁生的痛苦。世間人見到了苦,不去觀察苦的因因果果,僅僅簡單、幼稚地認爲“那是別人的事,我不會這樣受苦”。這采取的是鴕鳥政策。就像一個五髒六腑都出了問題,有的已經非常嚴重了的病人,他怕見到醫生、怕去醫院、怕別人提到生病這個詞,這樣他就能夠讓這些病好起來了嗎?這樣的人,過不了多久,心髒病、胃潰瘍、肝腹水、腎結石、癌症等等的各種嚴重病症都會一個個出現,等到那時,不但沒有了救治的希望,而且還會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來,過著生不如死的日子。大家都知道,有病就要治,而且還要治療得越早越好,不但要治,而且還要早預防,要經常體檢。同樣地,凡夫每天都活在苦因、苦緣、苦果之中,不去認識苦、了解苦、對治苦,並不等于苦就不會傷害你了,恰恰相反,這樣的人反而會受到苦的更大傷害。
有的人也知道自己苦,但是他們沒有去觀察苦,而只是去到處抱怨、訴說自己的苦楚。在那些人看來,自己是無辜的,是不幸的,是別人傷害了自己,這個世界對自己是非常不公平的。這樣的人首先就沒有認識到,以自己的煩惱、業力所感得的有漏業報身,就是一個衆苦之器,沒有認識到“苦因緣衆多,衆病及外事,不見于人類,有爾許樂因”。因此,抱怨的人,只是不願意接受這個苦果,而沒有去觀察苦因苦緣。這樣不但無法斷除他已有的痛苦,反而還因爲順從並串習了我執,增長了煩惱和非理作意,因此將會招來更多的痛苦。
有的人想要減肥,但是又不從減肥的因緣法上去努力,還繼續貪吃,所以就減不下來,因此心裏很苦惱。已經減下來的人呢,要努力保持不反彈,又帶來了很多的苦惱。這就是沒有認識到“已得安樂身,反成衆苦器,重身與重怨,二者實相同”。身體本來就是很難照顧好的,想通了這一點之後,體重重一點也好,輕一點也好,都不去管它,而把更重要的厭棄身體,爲解脫修行這件事情做好,就回到了正道上了。
別人的痛苦,是對自己的警醒,是對自己難得的教訓,所以也應該好好觀察。有的人雖說也關心別人的苦,但僅僅是停留在簡單地悲傷、難受上。就像地震發生後,電視臺裏播出的房屋倒塌、人被壓在房子下面的慘狀時,或者播出人們爲死去的親人悲痛哭泣的淒涼鏡頭,也都會受感染而悲傷流淚,有的人甚至也會哭得很傷心。但是傷心過後,第二天就和沒發生過什麼事一樣,什麼都忘掉了。這樣的傷心,就很膚淺,只看到了苦的現象,沒有進一步去思維苦的因緣,對減少苦沒有一點幫助。
那麼如何正確來觀察他人的苦呢?看到他人在受樂,要觀察到爲什麼那是壞苦,要具體觀察到這種壞苦的後患。當那樣的後患發生時,他人能否承受得起?自己又能否承受得起?既然要付出那樣的代價,那是否還值得去追求這樣的壞苦?
看到他人在受苦,首先要觀察,爲什麼會發生這麼難忍的苦?然後要去問問自己,這些痛苦之因,自己是否也同樣具有?如果這些苦果發生在了自己身上,是否能夠承受?爲了不受這樣的苦,又應該如何提早預防和避免?
在深入聞思法義的基礎上,再經過這樣的實際觀察,那麼對于有漏業報身和有漏世間的厭離就會與日俱增,對于獲得解脫、求生極樂世界的願望也會更加迫切。這樣就會成爲一個合格的修行人,能夠早日爲聞思修方便生的勝義修法做好准備。
《中觀四百論講記(十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