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樂,那麼女人恰恰應該沒有用處了,因爲世間人生起貪心後,需要與女人來作不淨行,才能消除這個貪心。但是世間人是不會舍棄快樂的,所以說貪心本身是樂,是完全錯誤的。
釋義
貪愛習氣深重的人,思想一下子轉不過彎來,所以雖然他逐漸認清了上面的道理,但是還是放不下對女人貪愛的習氣。尤其是一些所謂感情豐富的人,他們往往多愁善感,沈溺在自己的迷亂貪著之中,不能自拔。
那麼貪心是不是快樂呢?聖天菩薩抓住快樂是不會被舍棄這一點,引導我們認識到,貪心根本不符合快樂的這個特征。因爲世間人生起貪心之後,被這個貪心逼迫而不得自在,就會想方設法地去息滅這個貪心,消除心中的欲火。這就像中了毒一樣,必須把這個毒給醫治掉,否則會一直不斷地擾亂身心。正因爲貪心是要舍棄的,所以根本不可能是快樂,而是一種地地道道的痛苦。
《四百論廣釋》中說:一個又饑又渴的孩子,四處找吃的。他在晚上走進了一間房屋,屋裏有一碗水和一碗灰。夜色朦胧中,他把灰看成了吃的東西,于是用水和上,捏成團吃下了。感覺吃飽了後,他才發覺這碗“食物”其實是一碗灰。這時他感覺到很惡心,就把碗裏剩下的灰倒掉了。當他走出屋子,遇到了這個房屋的主人。主人知道情況後,很同情他,就給了他很多好吃的,並收養了他。這個公案中,又饑又渴的孩子,比喻充滿貪欲的世間人;灰比喻女人;孩子因爲被饑渴逼迫,四處找吃的,比喻貪心本身是一種苦,衆生飽受這種苦的逼迫,不得不去追求女人等的所緣境來滿足貪心,消除這種苦;夜色朦胧,比喻衆生被無明愚癡障礙;孩子把灰看成了食物,比喻世間人執不清淨的女身爲清淨;孩子吃了灰,似乎感覺飽了,比喻世間人似乎從貪愛女色中,得到了滿足;後來孩子發現了所謂的“食物”,其實是灰,感覺很惡心,把剩下的灰倒掉了,比喻世間人通過觀察,發現了女人其實是不清淨的,生起了厭離心,放下了對女人的貪愛;主人比喻聖者;主人收養了他,並給了他許多好吃的,比喻衆生歸依了叁寶,通過聞思修行,以此獲得了很多法財,得到了真正的快樂。
這個公案也說明了,世間人想消除痛苦的發心,是無可非議的,是正常的。但是世間人的錯誤,在于認錯了哪些法可以消除痛苦,也就是說,認錯了什麼是清淨,什麼是快樂。世間人把女人等不清淨的有漏世間法,當作了清淨的目標去追求,認爲這些有漏法能夠消除痛苦,帶來快樂,這些目標完全設錯了,因此就生起了貪心,這個貪心,根本不是快樂,相反,它的危害性非常大,反而把衆生帶入到痛苦的泥潭之中了,而且貪心越大,得到的痛苦就越多。而真正的快樂,只有在看破這些幻相、消除貪心之後才會獲得。
前面的偈頌中說了“不能常與合”,有的人于是想,交合雖然短暫,但是至少也有這些短暫的交合之樂。這是貪愛習氣重的人鑽空子的想法,于是他們就提了這樣的問題。
設問:與女人交合中能産生快樂,所以女人應該還是安樂之因吧?
答:
雖與婦相合,樂從余緣生,
非愚孰妄執,唯婦爲樂因。
頌文直解
即使與婦女相合,樂也是從余緣——惡非理作意的分別中産生的。將樂的因,完全說成是令人悅意的女人,除了如你一樣愚癡的人之外,誰會産生這樣的妄執呢?因此,不應妄執女人爲樂因。
釋義
男女作不淨行時候所謂的快樂,是由許多因素造成的,主因是心的外馳而産生的顛倒作意。而和女人交合這件事,僅僅是一種助緣而已,它不是主因,更不是唯一的因。
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如果不淨行必定能産生快樂,那就像所有人被火燒傷後都很痛苦一樣,應該所有人都可以在不淨行中得到快樂了。但是已經離貪的聖者阿羅漢,即使産生了男女根的相合,也根本不會産生這種有漏的快樂。比如當年妙賢比丘尼已經證得了聖者阿羅漢果位,但是因爲惡業成熟,被未生怨王淩辱。妙賢比丘尼當時“如中毒箭,生大憂苦”,根本沒有絲毫的安樂。另外,尚未證得聖果,但是受持清淨戒律的出家人,以及修持了不淨觀的修行者,也可以用正知正見,對這種有漏安樂進行壓服。這些例子,充分說明了不淨行並不會必定産生快樂。
認爲世間女人清淨並且是安樂之因的根本原因,就是非理作意。非理作意扭曲了真相,産生了虛妄的清淨相,因爲覺得這些清淨相很悅意,所以産生了貪心。聖者阿羅漢斷除了顛倒作意,消除了貪心,所以不管是魔女、天女還是人女,都無法誘惑得了他,即使與他作不淨行,他都不會生起一絲一毫的快樂。就像我們看非常非常可憐的馬、牛、狗,在作不淨行時,我們都知道這是旁生的顛倒行爲,純粹是旁生心裏的煩惱、貪心産生的。另外像酒喝醉了後,過患那麼多,但是貪酒的人卻仍然認爲酒是快樂之因。與此相同,只有愚癡的人,才會固執地堅持女人是快樂的唯一來源。
這一科的四個偈頌,斷除了將女人作爲樂因的貪著。第一頌提供了叁個觀察方法,即不貪者、非愚者和真實相,引導大家認識到對女人的貪愛,完全是一種顛倒作意;第二頌指出通過女人來滿足這種顛倒貪愛的機會很少,說明女人其實並沒有多少實際的作用,因此應斷除對女人的貪愛和我所執著;第叁頌否定了把貪愛執爲快樂的顛倒作意,指出貪愛恰恰是苦;第四頌指出,即使偶爾滿足了顛倒的貪愛,女人起到的也僅僅是一種助緣而已。這樣就可以確切地認識到,世間女人根本不是快樂之因,所以應該完完全全斷除對世間女人的貪著。
《中觀四百論講記(二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