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于《淨行品》的兩則開示

  關于《淨行品》的兩則開示

  《華嚴經·淨行品》是教界廣爲流傳的一品經文,對我們修行及生活中的用心方式作了詳盡指導,甚至包括洗臉、吃飯、如廁等生活細節。我們可能會覺得:吃飯、如廁誰不會呢?那我們看看《華嚴經》是怎樣說的:“大小便時,當願衆生,棄貪嗔癡,蠲除罪法……若飯食時,當願衆生,禅悅爲食,法喜充滿。”同樣的行爲,以不同發心爲基礎,性質就有了根本改變。

  我們以什麼心做事,最終就會成就什麼。做事有外在和內在兩種結果:外在結果是暫時的,一如過眼雲煙,而內在結果卻對生命有著長久的影響。回顧人生,會發現以往經曆的種種,曾經那麼“真實”的生活,曾經那麼讓我們耿耿于懷的人和事,都被時間過濾成了一堆前塵影事。但我們要知道,這一切並未完全成爲過去,由此積累的心力和造就的人格,將繼續影響未來生命。所以,學佛的關鍵正在于善用其心。

  ——《普賢行願品》觀修原理

  菩提心的實踐,包括觀想和利他行兩個方面。通過觀想的培養,使自己時刻心系衆生,行住坐臥皆不忘利益衆生。這種用心方法,在《華嚴經·淨行品》中有很多具體指導。以這樣的心做每件事,都是圓滿無上菩提的善因緣。在吃飯時,希望天下衆生都能衣食無憂;健康快樂時,希望天下衆生同樣健康快樂;遭遇挫折時,希望自己承受的一切,能使天下衆生遠離挫折。時刻作這樣的觀想,菩提心必然突飛猛進。

  當我們有機會行利他行的時候,應視爲衆生成就我們菩提心的因緣,本著感恩心去做。而在做事時,隨時調整心行,念念不忘是爲利益一切衆生而做。在菩提心沒有成就之前,這樣做確實會有些難度,但只要我們有信心,並堅持不懈地練習,這一心行就能得到鞏固。久而久之,菩提心就能任運自如。

  ——《認識菩提心·問答篇》

✿ 继续阅读 ▪ 六根清淨方爲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